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专题知识突破专题七国际社会与中国外交第二课时规范答题链接热点栏目导航综合拔高练(2017·全国卷Ⅲ,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主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②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③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④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一、品设问——明命题趋向1.知识限定似“死”实“活”。设问明确要求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即答题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必修二第四单元的知识,说明高考试题不回避重点知识,但从试题答案来看,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也就是在教材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归纳整合材料有效信息并结合最新时政观点才能解答好本题。2.考查题型似“易”实“难”。本题为为什么类题目,属于政治生活中归因和措施类两大题型之一,是考试平时训练常做的题型。但在解答中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时机械套用“理论依据+现实意义”的逻辑来分析,并非能得高分,强化问题意识,把理论观点的阐述与具体问题的有机解决结合起来,根据问题活化知识、细化知识,既贴近教材,简明扼要,又紧扣设问,这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之处。3.材料选取似“远”实“近”。试题材料紧密联系当年重大时事热点,充分关注我国重大外事活动,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特点。4.设问线索一明一暗。试题表面上考查学生对国际社会基本知识的掌握,实际通过列举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理念和行动,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重大外事活动中的建设性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身在校园、心系国家”的理念。二、品答案——补能力欠缺1.品架构,如何做到清晰、条理本题答案呈现四个答题点,①属于“必要性”,侧重分析为什么“必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③④属于“重要性”,侧重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以及对我国的价值。答案逻辑清晰、语言规范,阅卷人一目了然。因此,学生在解答类似题目时,首先要明确设问有几个角度,然后针对不同角度分别组织答案。2.品要点,如何做到准确、全面①该得分点源自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的概括和总结,学生易忽视②该得分点来源于对材料中“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的概括总结③该得分点来源于对材料中“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的概括总结④该得分点需要对以上三点进行逻辑推理和概括总结,学生不易答出3.品表达,如何做到规范、逻辑(1)学生在答第①个得分点时,由于受设问知识限定的影响,联系不到经济全球化这一观点,事实上教材必修二第九课导言部分在阐述国际形势的时候,提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这告诫学生在日常复习中要对教材基本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复习。(2)学生在答第②个得分点时,过多地联系了教材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但上升不到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是在发展中实现共赢这一高度,造成答案仅简单罗列教材观点,泛泛而谈,干瘪无物。(3)学生在答第③个得分点时,过多强调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对材料的分类概括,漏掉中国参与维和行动和率先批准《巴黎协定》这一关键信息,造成该点答案遗漏。(4)学生在答第④个得分点时,只是对当今时代的主题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泛泛而谈,缺乏对材料和命题立意的整体把握,不能有效地逻辑推理,推导不出“国际新秩序”这一关键词句,造成答案没有高度。这启示学生在日常训练中要学会使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表达出过程和结果。三、品材料——由一点看一面1.由材料看命题趋势2.2020年备考需关注的热点材料材料一中国倡议载入联合国决议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了顶层设计,明确提出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近年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等中国倡议被写进联合国决议。(1)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联合国把中国倡议写入决议的原因,并简要阐述实现全球治理目标的国内外有利因素。解析:本题有两小问。第一小问要求从当代国际社会的角度分析中国倡议被写入联合国决议的原因。这是因为中国倡议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一致的,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符合联合国大多数会员国的共同利益。第二小问要求回答我国实现全球治理目标的国内外有利因素。有利的国内因素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综合国力提升和全球影响力增强。有利的国外因素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带来的有利变化。据此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答案:原因:①中国倡议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一致。②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③符合联合国大多数会员国的共同利益。有利因素:①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增强。②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力量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材料二亚洲文明大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于2019年5月15日在北京开幕。围绕“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大会将为亚洲文明互学互鉴、繁荣发展搭建平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2014·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亚洲各国人民要从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汲取养分,凝聚对亚洲价值的集体认同,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夯实睦邻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把“和”“合”的传统理念付诸彼此相处之道,把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传承下去。——2015·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2017·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2019·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习近平主席的精辟论述所体现的政治学道理。解析: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这体现了主权国家具有平等权,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事务中一律平等;“夯实睦邻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把‘和’‘合’的传统理念付诸彼此相处之道,把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传承下去”,这表明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这有利于构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推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建设,这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精神,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我国与亚洲各友好国家的共同发展,这体现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要求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答案:①主权国家具有平等权,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事务中一律平等。亚洲各国应开展文明对话、和平共处,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②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亚洲各国应凝聚价值认同,夯实睦邻友好民意基础,让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传承。③习主席的观点有利于构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带一路”建设将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④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精神,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推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建设。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要求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外交环境,促进我国与亚洲各友好国家的共同发展。材料三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嫦娥四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并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合作。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航天战线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新时代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新标杆新高度,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2019年2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RLI)批准了利用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和嫦娥四号高分辨月面影像数据申报的嫦娥四号着陆点及其附近5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嫦娥四号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着陆点周围呈三角形排列的三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着陆点所在冯·卡门坑内的中央峰命名为泰山。这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数据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的又一次重要应用。(3)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发展航天事业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作用。解析:“嫦娥四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并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合作”可以得出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有利于推动建设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维护各国的共同利益方面组织答案。答案:①我国发展航天事业顺应了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②在航天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有利于推动建设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③提高我国的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④有利于各国共享科技发展成果,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维护各国的共同利益。
本文标题:2020高考政治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知识突破 专题七 国际社会与中国外交 第二课时 规范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5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