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考点考向全国卷三年考情命题特点201720182019灿烂的中华文化卷ⅡT20卷ⅢT20全国卷考查较少,但地方卷考查较多。主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作品、传统思想等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点考向全国卷三年考情命题特点201720182019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卷ⅡT40(2)卷ⅢT40(2)卷ⅡT40(3)卷ⅢT39(2)主要结合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考查这些具体表现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以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重要标志重要见证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区域体征中华文化民族特征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文化自身文化其他民族文化把握个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牢记个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掌握个特性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5年1考)1.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文字≠汉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表现: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①表现: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作用: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出现衰微,要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1.正确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侧重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联系两者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都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①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区域文化构成,呈现出文化的多元化。(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①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3)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考向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高考福建卷,T29)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的题眼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汉字书写变化过程充分表明汉字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得到传承和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故①错误,②④当选;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③排除。[答案]D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汉字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要运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题肢。1.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早在2000多年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的观点。这表明中华文化()①源远流长②薪火相传③博大精深④独领风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早在2000多年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的观点,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符合题意;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体现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②符合题意;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考向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2019·高考全国卷Ⅲ,T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加强对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等品牌培育和保护,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和民族品牌。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这表明()①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②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③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④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由“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可知,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①符合题意。“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表明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④符合题意。②中“取决于”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文化价值受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③说法错误。[答案]B2.(2019·高考北京卷,T25)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这说明()A.食物所承载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B.情感与思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源泉C.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D.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解析:选D。题干中“炸酱面”“豆花”“羊肉泡馍”等,体现文化具有区域性,“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等,体现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D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文化的不断发展,A不选;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B错误;题干中只强调文化差异性,没有涉及文化的相互交流、不断融合,C不选。1.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矫正]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2.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矫正]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但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3.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矫正]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但不能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4.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矫正]现代传媒促进了中华餐饮文化的传播,并没有丰富和扩展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5.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矫正]海峡两岸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存在差异,具有区域性特征,不可能走向同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年1考)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重要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2)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3)意义: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但对外来文化应坚持辩证的借鉴和吸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2)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并不是“全盘外化”,而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的发展。(3)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吸收。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吸收借鉴融合等。考向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高考江苏卷,T21)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题眼是“旗袍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题眼表明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故①②当选;③表述错误;不同文化应彼此交流、借鉴、吸收,但不可能趋同,④错误。[答案]A本题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组成的,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旗袍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3.中国服饰中的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中国服饰还包括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从材料可知()①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国服饰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③汉族衣冠服饰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主流④各族人民对中国服饰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A。中国服饰历史悠久,异彩纷呈,表明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入选;汉族服饰各朝代形制不同,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诞生了中山装、唐装、旗袍,说明中国服饰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入选。1.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矫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内部虽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冲突。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矫正]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3.中国式过年,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矫正]中国式过年属于传统习俗,不可能汇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4.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矫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仓颉灵感不灭美丽中文不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材料一汉字是由4300年前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发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汉魏隶书体-楷体-宋体演变而来的。在长久的实践中,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长久积累的知识都依靠汉字保存至今。截至2018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已举办了四届,引发了关注热潮。但是,随着键盘时代的到来,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块字,似乎正从“熟面孔”变成“陌生人”。电脑时代的汉字书写之忧:中国人不会写中国字了?材料二目前,“汉语热”正在世
本文标题:2020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含最新201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6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