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题型突破18诗歌情感题——理顺情感“三步骤”基础·知识回扣古代文人的思想脉络兼济天下功成思想寄托国家起用良将卫国的理想独善其身高洁品性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远大抱负,身处逆境、孤危,但仍有力挽狂澜的坚定信念报国无门年华消逝,壮志难酬仕途失意,怀才不遇高洁,高雅脱俗,不愿与世同流合污身退思想正直、有气节(节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坚贞不屈隐逸、闲适万念俱寂的出世思想、“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不喜世俗束缚、厌弃官场黑暗(2019·江苏卷节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学情·准确诊断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第一步:读懂诗歌,泡开诗意1.读标题:学:仿效。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精卫:鸟名。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省试(礼部试)为进士出的诗题为《精卫衔石填海》。当时韩愈为河南令,听说了试题名,有所感,仿效作了此诗。[答题精准指导]2.读作者:韩愈曾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的诗歌很有特点,气势壮阔,笔力雄健,力求新奇,自成一家。3.读正文: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冤,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人们讥笑此举太轻率,只有我欣赏其专一精诚。何必终日计较不休?本应如此度过一生。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不留名。这首诗是为精卫填海而作的,古代神话中,炎帝的小女儿渡海时不慎溺死,死后化作精卫鸟,时时衔着石块或树枝投入海中,希望可以将海填平,便不会再有遇溺的悲剧。这么小的鸟,竟想去填平那么辽阔的海洋,确实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鸟儿的姿态与坚持,却又鼓舞着我们的意志与决心,使我们对于自己的力量有了更大的想象。此诗最有名的两句为: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这两句话的意思为:别人都讥笑他的轻率,随便;可是我却欣赏他的专业、精确。第二步:精准审题,准确定位1.答题范围:诗歌后六句2.答题方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第三步:品味诗句,分析感情1.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2.品味诗句本诗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渝的坚毅精神。作者特别强调精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的品德。作品出于古而入于今,立意高远,感情鲜明。全诗十二句,前六句写景状物,后六句议理抒情。前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形象。前四句,从正面破题。虽未直接点破“精卫”二字,但“偿冤”一词已暗示之。“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五六两句描写了精卫填海的失败。特别是用“抱寸诚”“衔细石”,与“心望海波平”的宏愿进行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鸟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配搭,表达出对精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后六句,“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从七八两句起,作者开始抒发议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人皆讥造次”,大致是指文人学士在对待精卫填海这件事上,纷纷祖述陶渊明的“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的无为、无奈的观点。“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他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全诗以理入诗,具有滔滔不绝的雄辩力,作者着力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更具积极意义。此诗完全跳出试律窠臼,多称之。但关键在于作者当时不是进士身份,无汲汲于等第之心,故能格高品逸,写得气势磅礴,雄浑严整,而其情哀切动人,是韩愈心志之自然吐露。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题型一词句情感题(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常见设问]1.(2019·江苏卷)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2.(2018·全国卷Ⅰ)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题型解题思路]3.(2018·天津卷)“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2018·江苏卷)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2017·天津卷)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6.(2017·江苏卷)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7.(2015·全国卷Ⅰ)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8.(2015·全国卷Ⅱ)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2018·江苏卷)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提示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概括分析诗句情感题的两大步骤►题型二典故情感题(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常见设问]1.(2016·全国卷Ⅰ)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运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诗歌的×联的典故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2016·全国卷Ⅰ)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题型三整体情感题(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常见设问]1.(2019·天津卷)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2.(2017·全国卷Ⅲ)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3.(2016·全国卷Ⅲ)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4.(2016·山东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5.(2016·江苏卷)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2015·江苏卷)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2017·全国卷Ⅲ)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提示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情感概括分析的策略(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等。(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5)要点的表述格式有两种,一种是“××感情:作品中的某个内容(要转述诗句意思,不能只是引用诗句),表现了××感情”;一种是“通过××内容,抒发了××感情”。答题时选择其中一种即可。►题型四评价观点态度(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常见设问]1.(2019·全国卷Ⅰ)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2.(2018·北京卷)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3.(2014·江西卷)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2014·辽宁卷)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5.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2018·全国卷Ⅲ)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提示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解题要点1.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2.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①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②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③注意把评价观点态度和分析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3.归纳要全面,体察要细致。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不是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样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答题步骤:1.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确定答题步骤。2.表明自己的观点。(步骤1)3.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内容并阐述理由。(步骤2)一、(2019·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秋思陆游烈日炎天欲不禁,喜逢秋色到园林。云阴映日初萧瑟,露气侵帘已峭深。衰发凋零随槁叶,苦吟凄断杂疏碪[注]。雁来不得中原信,抚剑何人识壮心![注]碪:砧子,过去妇女捣衣用的石板。[对点规范训练]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夏天烈日当空,热得让人几乎不能禁受,可喜的是秋天来到了,园林一片秋色。B.颔联紧承上联续写秋色,阴云遮日,露气侵帘,初秋的凉爽让诗人感到心情舒畅。C.颈联情景交融,衰发与落叶、苦吟与砧声,意象互相映衬,将情感与景色有机融合。D.本诗前两联重在写景,后两联由景到情,过渡自然流畅,脉络清晰。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B项,“初秋的凉爽让诗人感到心情舒畅”赏析错误,“云阴”“萧瑟”“峭深”这些意象以及感受渲染表现出秋天的凄凉,再结合下联“衰发凋零随槁叶,苦吟凄断杂疏碪”分析,情景交融,意象互相映衬,将情感与景色有机融合。所以表现的不是作者舒畅的心情,而是作者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忧愁之情。故选B。答案B★2.(概括思想情感)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联系作者陆游的生平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讲 题型突破18 诗歌情感题——理顺情感“三步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6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