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单元小说(2)10阿Q正传(节选)学国学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选自《道德经》十三章【译文】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内心安宁的惊扰。过于重视自己的利益,就如同得了大病一样。【评说】居里夫人的朋友到她家做客,发现她小女儿正在玩一枚奖章,忙问:“你应该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你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儿呢?”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选自《礼记·曲礼上》【译文】面临财富,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面临危难,不要用不正当的方法求幸免。【评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取不义之财是正理;临危不惧,不苟全性命,告诉人们有比财富、性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3.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选自《礼记·坊记》【译文】把别人看得尊贵而把自己看得轻微,先考虑别人的需求而后再考虑自己。【评说】尊重别人胜过尊重自己,别人的利益重于自己的利益,这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处世待人之道。妄自尊大、损人利己是为世人所不齿的。交友之道更是如此。夯基础一、作者名片详见第6课[作者名片]二、写作背景《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撼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目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三、相关知识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黄修己教授对阿Q精神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精神”其实是一种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更严重地存在于被帝国主义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之中,不只是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四、读准字音1.单音字(1)舂.米()(2)譬.如()(3)虫豸.()(4)擎.起()(5)孤孀.()(6)托庇.()(7)下箸.()(8)醉醺.醺()(9)虱.子()(10)奚.落()(11)敌忾.()(12)面颊.()答案:(1)chōnɡ(2)pì(3)zhì(4)qínɡ(5)shuānɡ(6)bì(7)zhù(8)xūn(9)shī(10)xī(11)kài(12)jiá2.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①角口角()角度()②佛仿佛()大佛()③间间或()房间()④传正传()传说()(2)语境辨析法政府鼓励发展畜.()牧业,对牲畜.()存栏量多的养殖大户进行重点扶持。答案:(1)①juéjiǎo②fúfó③jiànjiān④zhuànchuán(2)xùchù五、写准字形1.土谷cí()cì()候2.ɡǔ()惑酒zhōnɡ()3.liáo()拨liáo()绕4.jiū()住铁qiāo()5.tuò()沫边chuí()6.huì()气教huì()答案:1.祠伺2.蛊盅3.撩缭4.揪锹5.唾陲6.晦诲六、用准词语1.明确词义(1)自轻自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同仇敌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言无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踉踉跄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无可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怒目而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己看不起自己。(2)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3)说话时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显得无理。(4)形容走路不稳的样子。(5)不知道该怎么办。(6)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要大发脾气。2.易混辨析(1)分辨·分辩分辨:辨别、区分,多用于区别,用心或眼睛。分辩:辩白,解说,用于争辩是非曲直,用语言。①如何________网上真假银行呢?公安部门给您支招,从五个方面识别。②“我想并不是那回事,”露西尔不以为然地________道,“多半是因为在大战时他当过德国间谍。”(2)懊悔·懊恼懊悔:重在“悔”,后悔,主要是责己。懊恼:重在“恼”,烦恼,或是对人,或是对己。①球队因裁判问题意外输掉比赛,主教练很________。②一身黄色囚衣,本该在校读书的赵某,忍不住为自己的无知和莽撞流下________和歉意的眼泪。答案:(1)①分辨②分辩(2)①懊恼②懊悔1.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心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心态。以进过城而自负,是对于未庄人的自负,某种程度上表现他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地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3.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这揭示出一种怎样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有着一个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的人们缺乏起码的同情心。1.怎样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小说对未庄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封建传统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的联系,与小生产的落后、闭塞、保守、软弱地位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阿Q是一个落后农民的典型。另一方面,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是历史上“两次奴于异族”,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失败的中华古国屈辱地位的产物,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安于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民族精神状态,即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弱点”。阿Q精神不仅是个别阶级、民族的现象,只要还有个人或集团处于落后地位,就有产生粉饰落后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2.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经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这里所谓“形式”,主要是指体裁和结构。你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阿Q正传》属于“传记体”。小说不是描述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因此,与这种“传记体”相适应,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如他被打嘴巴、恋爱悲剧、他的“革命”和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3.思维争鸣。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的描绘,批判了愚弱国民的劣根性。你如何看待“精神胜利法”?现代社会需不需要“精神胜利法”?观点一:不需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身处困境,我们应该勇敢地去面对,而不是沉浸在自欺欺人中无法自拔。观点二:需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不能很好地排解负面情绪,就会逐渐消沉。“精神胜利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压力。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略一、内容梳理二、课文主旨本文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三、艺术特色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而这一切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感叹,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2.精彩的细节描写。关于阿Q的肖像画即是突出的例证之一。又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主阶级卑污的灵魂。3.杂文的笔法,辛辣的讽刺。这篇小说运用杂文式的笔法,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其次,作者对待不同的对象所运用的讽刺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像阿Q这样的被压迫者,他的讽刺是善意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讽刺;而对统治者的讽刺却是无情的,是匕首,是投枪,他要把这些丑恶的灵魂挂在十字街头示众。
本文标题:2020春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 10 阿Q正传(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9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