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助读链接】一、作者名片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今属山东)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辛弃疾在政治上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一生郁郁寡欢,不得志。辛弃疾继承苏轼和南宋以来爱国词人的豪放词风,也接受婉约词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瑰丽多姿的艺术风格。辛弃疾的词今存六百余首。有《稼轩长短句》。二、背景回放1.《青玉案·元夕》这是描写元宵节灯的词。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2.《鹧鸪天》本词大约是在辛弃疾隐居瓢泉期间于庆元六年(1200)与友人唱和时所作。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慨叹,绝非儿戏的笔墨。“少年时事”,据《宋史·稼轩本传》当指青年时率山东义军投耿京部,后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等事。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四十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三、文体常识词中之龙号“稼轩”辛弃疾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概的词人,才气纵横,笔力超拔。其词不仅内容丰富,品格多样,而且在艺术上驰骋百家,转益多师,对词有了极大的开拓与创新。他以散文句法和经子诗赋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他极大地开拓了词境,使词在与乐分离之后,仍能作为一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的新体格律诗独立存在;他的词无论长调或小令,都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才情和人格。故其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包罗万象”。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同学们,请选择辛弃疾的一首词,结合上面的内容谈谈“稼轩体”的特征。【作品简介】1.《青玉案·元夕》诗歌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2.《鹧鸪天》这首词是辛弃疾退闲以后的作品。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虽然作者自称戏作,实际上感慨遥深。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人先从眺望和联想中,引起对往事的回想和对故土的思念。又以“青山”两句,把主和派喻为遮掩鸿鹄之志的“青山”,但它挡不住北伐的呼声。到最后,还是乐不思蜀的鹧鸪占了上风,此鹧鸪是影射最高统治者。因此,最后词人还是陷在哀愁中。【初读自测】一、读准字音二、明确句意(填空或判断正误)(1)东风夜放花千树花千树:___________________(2)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玉壶:___________(3)笑语盈盈暗香去盈盈:_________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精美的彩灯仪态美好﹒﹒﹒﹒﹒﹒﹒(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锦襜突骑渡江初锦襜突骑:_________________﹒﹒﹒﹒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指精锐的锦衣骑兵(6)燕兵夜娖银胡娖:___________银胡:___________(7)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理的意思银色的箭袋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种树的书吧。(8)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_________(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_____(1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逃难的人可惜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1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三、把握大意下列对本节所选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玉案·元夕》中“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绘了观灯仕女的美丽和可爱,“宝马雕车香满路”描述了有钱人家奢侈糜烂、寻欢作乐的生活。B.《鹧鸪天》上阕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与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C.《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D.《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明确】选A。A项,“描述了有钱人家奢侈糜烂、寻欢作乐的生活”在词中没有依据。【文本导学】微课一:赏析诗歌中的炼字艺术1.赏析《鹧鸪天》“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两句中的“夜”和“朝”。【明确】“夜”“朝”互文见义,说明日日夜夜的战斗都非常激烈频繁。2.《菩萨蛮》“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中“望”和“可怜”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望”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沦陷而没有收复的中原故土的怀念。“可怜”在这里应理解为“可惜”,作者想远望故国,却被重重青山遮挡,表达了故园难回的遗憾和气愤之情。微课二: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3.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明确】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阕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阕写老而功业未就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暮年之叹。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主题鲜明,作者的感情更加深沉而感人。4.从全词角度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明确】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5.试赏析《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两句。【明确】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喻为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喻为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6.《青玉案》“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这两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疑难探究】1.《青玉案》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点拨】一是写盛装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2.请分析《鹧鸪天》中主人公的形象。【点拨】这是一个有着辉煌战绩而又壮心不已的抗金英雄的形象。词作上阕通过对他统领大军日夜与金兵相互射杀、短兵相接的战斗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一位年轻将领的勃勃英姿。下阕通过词人的诉说,让我们看到一个两鬓苍苍依然屡屡向朝廷进言却被冷落嘲笑的忠臣形象,感受到这位英雄,空有一腔报国热情的愤懑和无奈。3.梁启超评价《青玉案》这首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试分析词人在词中寄寓的“怀抱”。【点拨】词中刻画了一个孤高、淡泊、甘于寂寞的女子,这便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一方面表现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寄寓一种政治失意的苦闷心情,同时也表达词人宁愿闲居,也不肯同流合污的品节。4.《菩萨蛮》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千古名句,请加以赏析。【点拨】表面是说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就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表达了词人抗金杀敌、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5.《菩萨蛮》中有“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点拨】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备选要点】1.《青玉案》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被王国维视为治学的最高境界,试加以赏析。【点拨】此句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在王国维看来,治学没有千百度的求索,就不会有瞬间的顿悟。2.试分析《鹧鸪天》“叹今吾”中“叹”的主要内容。【点拨】“叹”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3.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赏析《菩萨蛮》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点拨】这一句概括了当年千千万万民众的种种灾难。其中“行人”包括当时无数逃难的民众,也包括后来经过这里悲叹往事的爱国志士,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多少”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强烈。表达了作者对金兵猖獗、国耻未雪、朝廷无能的满腔悲愤。【知识钩要】相反相成——对比手法1.动与静的对比动静的结合是写景的主要手法,在诗中把景物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以形成相互对比映衬,构成一种情境。如李白在《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后两句“青山”和“孤帆”形成动静对比,一静一动,动静相间,相映成趣。2.虚与实的对比诗歌中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3.今昔盛衰的对比在一些以古讽今的诗歌中,常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达到讽劝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六朝的荒淫生活和目前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对比,把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4.哀与乐的对比在古典诗歌中,感情上的哀与乐的同时使用,往往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如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考题对接】(2019·广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②,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注】①黄庭坚为江西修水人,当地即属江南,此词是作者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梅破知春
本文标题:2020版高中语文 3.16 辛弃疾词三首课件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2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