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实用类文本阅读第四部分专题十一新闻阅读第3讲连续性新闻文本阅读•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新闻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的特点。•1.消息•狭义的新闻即指消息,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新闻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有的新闻有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引题(引标)、正题(主标)、副题(副标)。引题一般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是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对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导语大多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其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一般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有的消息没有结语。结语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可提出值得读者深思的问题,等等。•2.通讯•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因为通讯除具有新闻的一般特点外,还特别强调形象化,注重以情感人,所以,在阅读方法上,既要遵循一般新闻的阅读方法,又要参照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方法。•3.特写•特写是区别于消息和通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一般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作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新闻人物和新闻主题。•消息、通讯与特写的特点如下表:消息通讯特写主题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倾向,但主要是为了突出报道的新闻事实有鲜明的主题和思想倾向有鲜明的主题和思想倾向消息通讯特写选材注重事件,“何事”最重要。即使是人物消息,也主要是写人做的事,以事显人。偶尔有细节。(纵剖面)注重写人或写事中之人。即使重在写事,也不仅仅以交代清楚“何事”为最终目的,而是力图展现事件的全貌。没有细节不会有好的通讯。(纵剖面)镜头式的新闻片段,描写事件局部并放大细节。(横断面)消息通讯特写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较少出现直接的抒情或者议论,看不到报道者明显的态度、立场或者评论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体以描写为主,可以适当穿插议论、抒情,使读者对事实的认识得以升华结构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突出主要事实结构灵活,类似于散文,结构有纵式、横式、层层递进式等结构灵活,如同讲故事,怎样好听怎样讲。用“文无定法”形容最恰当消息通讯特写语言客观、冷静,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有文采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较通讯而言更为集中、精练时效性讲究传播的时效,被称为“带着露珠的新闻”较消息时效性差些讲究传播的时效•4.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属议论文的范畴。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鲜明的思想性和广泛的公众性。夹叙夹议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1.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五角度”角度分析标题特点及其作用先看新闻的标题是引题、主标题,还是副标题,标题不同作用也不同。所以,要弄清楚新闻标题的特点,然后据此分析其作用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侧重于修辞手法,因此在解答时,先明确判断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说明这一手法的作用角度分析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新闻标题往往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对揭示新闻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可以根据标题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标题对新闻主题所起的作用对表达观点和感情的作用新闻标题的拟定,倾注着作者的心血,凝聚着其鲜明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明确新闻标题的艺术性,就需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和在吸引读者方面的作用新闻标题涵盖新闻的主要内容,这是群众获取信息的第一印象。同时,新颖别致的标题,能够造成悬念,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这就需要分析标题是如何做到吸引读者的•2.分析新闻导语的作用“三角度”角度分析内容导语属于哪类导语,写出了什么事实,为全文奠定了什么基调等结构导语概括了新闻事实,是总写,引出下文对事实的展开社会、读者如导语突出了新闻价值、吸引读者等•3.分析新闻背景的作用“五角度”角度分析背景与内容说明或解释新闻主要内容或对新闻发生的原因进行诠释说明,令新闻通俗易懂背景与主旨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充分体现新闻价值,强化主题手法用背景对主要内容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等作者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丰富新闻内涵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可读性更强•4.分析新闻表现手法“四角度”角度分析真实性新闻为了真实,除注意新闻的六要素之外,还要引用数字及新闻当事人的语言等典型性新闻为了典型性、代表性,往往采用点面结合、举例分析的手法生动性新闻也追求生动性,其中场面的描写、材料的选择、插入新闻当事人的行为等,都是为达到这一效果角度分析表达效果消息一般都为“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其效果一般要考虑:能否让读者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能否让读者把握新闻的主题,能否凸显新闻的社会效应等•5.分析新闻语言特色“两角度”角度分析准确性数据运用及叙述描写的准确:准确的数据能增强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准确的叙述和描写能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使场景、事件或人物真实、具体、鲜活,使读者如亲历其境,亲见其人生动性语言的形象生动:通讯和特写在表现人物和刻画场景时允许使用文学手法,适度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有助于塑造形象,再现场景,表现主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五十余将军领队“9·3”阅兵方阵•军旅生涯普遍30年以上过半拥有硕博学历•50多名将军领队受阅是9月3日抗战阅兵一大看点。这是阅兵式首次安排将军领队参阅。他们的军旅生涯普遍在30年以上,有的曾有参战经历。他们不讲职务、不讲年龄,身先士卒,用严苛的标准参加训练。•此次阅兵中的最高军衔是中将,中将受阅在新中国历次阅兵中从未有过。所有将军领队中,最大年龄58岁,最小年龄48岁,平均年龄53岁。博士将军领队4人,硕士将军领队29人。•沙场老将私下加练•成都军区第14集团军副军长邓志平曾在老山前线立下二等战功。在集训之外还私下加练,他的体重从87公斤直降到不足80公斤,腰围小了12厘米。作为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方队领队之一,他说:“支撑我们刻苦训练的动力,大的靠政治,小的靠面子。”•广州军区第42集团军参谋长陈相文侦察兵出身,上世纪80年代两次参战,曾两次荣立三等战功。这位“华南游击队”英模部队方队指挥官,除独立训练外,每天踢正步往返3个来回3.6公里,每晚对着镜子左右踢腿各100次。•阅兵老手再战江湖•第31集团军副军长洪江强参加过1984年国庆大阅兵。31年前,洪江强是阅兵方阵中的队员,31年后,他将率领“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英模部队方队受阅。•空降兵战车方队领队由空降兵某军副军长景涛少将担任。今年50岁的景涛曾参加1999年国庆阅兵组织工作,2009年国庆阅兵中是空降兵徒步方队的队长,作为领队带兵受阅这是第一次。•方队还给景涛“开小灶”,一名士兵、一名排长先后成为他的“教员”,一对一加大训练强度。•老帅少将挑战极限•58岁的第二炮兵某基地副司令员沈国强少将,是方阵中最年长的将军领队。已届退休年龄的沈国强,与导弹打交道整整40年,仍挂帅出征担任常规导弹第1方队领队。•与沈国强相差10岁的歼10梯队将军领队、沈空参谋长常丁求,是此次阅兵中最年轻的将军领队。常丁求即将达到歼击机飞行员的最高飞行年限。他将领衔歼10A战机编队飞过天安门。•(选自《武汉晚报》,有删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篇报道的导语的作用。•解析导语是这篇报道第一句话,它总括了报道的内容,照应标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这个导语高度地概括了报道的内容,其中“看点”二字不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也是对整个报道中的“老将”“老手”“老帅少将”参加阅兵方阵的概括。•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最后撤出武汉的185师老兵王伏堂•“我用机枪揍下日本飞机”•今年4月11日,本报以《77年前,五百壮士血洒武汉市区》为题,回顾了国军185师在武汉的一段悲壮抵抗。其后,知情人提供信息,有一位国军185师的老兵王伏堂,现住在监利县三洲镇东北村。几年前,当地政府已确认他的抗战老兵身份。武汉晚报记者随后赶到当地,采访了王伏堂老人。•对于自己从军的经历,王伏堂说:“当时,二哥王瑞堂被抓壮丁,但他刚刚成亲,性格过于老实内向。于是父亲做主,让习有拳脚功夫的我替兄从军。”“一九三八年正月十四”,这是王伏堂一生都铭记的日子。刚过完春节,他就正式参军,先到湖南临湘羊楼司整训三个月。“我使用的第一支步枪枪号是8862”,对于那段历史,老人记得清很多准确的数据,“第一次打靶,三发子弹击中同一弹孔。这在所有的新兵中,成绩最佳。教官称赞我是‘天生的射手’。”•然后,这批新兵被送至武汉,编入94军185师1089团1营2连3排9班。王伏堂因为射击水平高,被分配到汉阳兵工厂旁的伯牙台高射机枪阵地,担任美式高射机枪的射手。“有一天,我正在阵地执勤,看见3架日军飞机来袭,当时没有得到长官指令,我一看时机很好,就果断射击,将其中一架飞机揍了下来。另两架飞机见状仓皇离开。被击落的敌机坠入距阵地2公里外的马沧湖中。后来,有人从飞机残骸上缴获机枪两挺。”说到这里,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嘴里仅剩的4颗牙齿也露了出来。•据说,当时的军长郭忏,专门来到阵地,拍着王伏堂的肩膀,鼓励他“就钉在此处,继续杀敌报国”。•随后,王伏堂随着部队来到黄陂滠口布防。他所在的545旅1089团,也是最后撤出武汉的部队之一。•“您离开武汉后,还有部队留在武汉吗?”老人显得很沉重:“我听战友说,有一些零星部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离开汉口,他们后来有些人被敌人发现并被杀害。”•撤出武汉后,王伏堂随部队又来到贺胜桥、汀泗桥一带对日军作战,常年的行军让他患有腿疾。一九四一年,到达湖南岳阳后,王伏堂来到一家医院住院治疗,这一治就是10天。期间,排长来看过他,但等到他出院时,部队已离开岳阳。于是,他结束了自己不长却闪光的军旅生涯,回到岳阳老家当起了农民。•在与武汉晚报记者的对话中,王伏堂9次感叹,不知道武汉变成哪样了,他想再回去看看。他的用语,不是“去看看”,而是“回去看看”。武汉,是他人生中最闪亮的地方。但限于95岁的高龄,这段250公里的距离实在太长。记者只能拿出手机,打开图片,给老人看看汉阳兵工厂、江汉路等地的现状。•夕阳中,王伏堂就坐在老屋的椅子上,看着手机,像离家多年的游子最终见到故乡。•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这篇通讯的真实性的?•解析这篇报道既是新闻,也是“旧闻”,是一个抗战老兵近日的回忆,其间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数据都非常详细,此处,报道也并未回避老兵受伤治病然后离开部队回家务农的事实,这些都体现了真实性。•答案①记者采访的时间、地点,采访对象的姓名、地址都是真实可信的。②报道中人物王伏堂对自己的经历的回忆,内容具体,时间、地点以及部队番号、军官姓名都详细清楚。③王伏堂受伤治病然后离开部队回家务农的经历符合当时“国军”伤兵离队的历史状况,文章不溢美,不贬恶,令人感到真实可信。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新闻阅读 第3讲 连续性新闻文本阅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4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