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单元总结·能力提升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20世纪30—70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新经济”时代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体制的失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1.演变过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3)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2.影响因素(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是根本因素。(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需要。(3)经济危机、战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5)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二、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上。3.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4.改革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5.结果不同的原因(1)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2)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3)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4)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三、三大经济运行模式比较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因果关系型单选题的破解模板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是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或结果等,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题肢为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等;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是”“结果是”等。【典例1】(2014·高考江苏卷)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数据解读】“税款变化”是关键信息,从1921—1924年税率不断下降。【辨析选项】1921—1924年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与农业相关的就是实行固定粮食税,故选B项。【答案】B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通关秘籍】(1)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2)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谁是因、谁是果,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2.历史材料题的六大隐性突破点【典例2】(2019·信阳联考)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曾使西方陷入长久的梦魇,而当时的苏联却“风景这边独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决定以一个野心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来代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其)目标就是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与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和经历大萧条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中央计划经济具有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的能力,使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材料二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几十年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苏联]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材料三(罗斯福)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新政)代表了一种应付经济危机的大胆的人道主义方法;它也保持和重新肯定了美国对其民主制度的信心——而且是在民主政体在其他地方摇摇欲坠或受到威胁的时候做到这一点的。——[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深刻教训。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这句话的理解。(2)据说罗斯福新政亦曾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在经济举措方面与苏联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深远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给我们的启示。【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实际要求回答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第二小问,需要辩证地分析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2)问,从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手段和影响等角度分析与斯大林体制的不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根据“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的经验教训概括启示,但要紧扣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回答不要过于笼统。【答案】(1)教训:苏联是以压缩消费和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的,由此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管理方式单一落后、农业长期贫困、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社会矛盾尖锐。理解:在西方经济持久萧条的背景下,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短时期内迅速实现工业化,其国际影响扩大,令西方震惊、羡慕;但这些是以忽视轻工业和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并且表现出对人民生命和利益的漠视;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敌视;很多人对苏联这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做法持有疑虑等。(2)不同:罗斯福新政以立法方式进行(或开始社会改革立法);关注农业、促进消费;注重民生或建立社会保障体制等。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政府开始实现向福利国家的职能转变;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3)启示:发展经济应注重国民经济比例的综合平衡;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通关秘籍】正确找出历史材料题中的隐性突破点,是判断和解答材料题的关键。(1)标点符号。尤其以句号和分号的思考价值最大。因为一个句号或分号就是一层意思,可以提炼出一个要点。(2)材料的开头、结尾。在一段文章中,开头和结尾往往是核心部分。(3)题干中的提示信息。也是仔细审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此能够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和考查方向。(4)材料中的时间或人物。时间、人物往往是解题的风向标。(5)材料的出处或注释。材料出处和作者及图表的注释都对解题有关键的帮助作用。(6)分值。主要是针对材料解析题而言的。量体裁衣,看分答题。通过分值我们可以判断出答题的角度和繁简。视角1人类经济运行模式的相互借鉴共存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的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A.资本主义已过时B.渴望扩大政府职能C.要求革命改变现状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析:在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无法挽救危机。而同时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出现“羡慕”。又从材料“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可以看出,人们“希望”加强政府职能,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正确。答案:B视角2现实民生热点的历史思考搜狐网2018年11月30日报道,2019美国10%就业岗位被主动化取代。下列关于美国历史上解决就业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凯恩斯将保障就业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方向B.罗斯福推行以工代赈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C.克林顿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失业率大大降低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通过建设福利国家举措有效解决了失业问题解析:福利制度是西方国家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缓和社会矛盾的重大举措,并不能保障社会就业问题,故选D项。答案:D视角3罗斯福新政的制度创新贡献腾讯网有一篇文章以“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为题叙述了美国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在人类政治文明的长河中,罗斯福新政的创新之处首推()A.建立统一的联邦体制B.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实行“以工代赈”的福利制度解析:备选项中只有C、D两项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创新内容,但“以工代赈”从内涵上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C项。答案:C视角4主干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下图为一学术讲座的海报。下列各项中与讲座主题内容不相符的是()海报主讲人:魏欣老师主题: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内容:……地点:多媒体报告厅时间:2016年8月25日下午A.英国的国有化政策B.“福利国家”的出现C.凯恩斯主义的失灵D.自由主义的兴起解析:自由主义兴起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与海报中“战后”时间要求不一致,故选D项。答案:D视角5主干知识·对斯大林体制的调整张汉林教授在《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改革》中说:“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总结 能力提升课件 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70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