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1讲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共存与竞争(1917-1945年)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是其典型特征。政治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文学艺术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一、苏联——落后农业国实现工业化道路的模式1.俄国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1)条件:俄国无产阶级走向成熟;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社会矛盾。(2)进程①“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②“四月提纲”: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③七月事件: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④彼得格勒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⑤建立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①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各地发动叛乱。②国外: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2)措施: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有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规律。(4)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力量取得战争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3.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的探索(1)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2)特点:按经济规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3)评价①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的作用。②探索出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创造了条件。4.斯大林模式——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1)背景: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3)评价①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二、美国——国家运行模式的创新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2)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3)影响:国际上,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2.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经济大危机加深。②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挽救危机失败。③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2)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②复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③调整农业政策: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缓和社会矛盾。(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影响①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②间接影响: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③深远影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三、现代科学1.相对论(1)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受到挑战。(2)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3)意义: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2.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1)诞生: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2)发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的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论。(3)意义: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记]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注]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拓]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迅速被推翻的原因在于其继续沙皇政府的政策,将战争继续下去,同时也没有解决广大群众热切关注的面包和土地问题,从而引起广泛的不满。►[注]十月革命开创了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公有制+计划经济。►[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拓]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拓]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联]苏联抓住经济危机这一时机,从西方大量进口工业化建设急需的大量机器设备,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罗斯福看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于是借鉴苏联的经济管理方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拓]农业集体化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促进农业自身的发展,把小农经济变成现代化大农业(此目的未实现);二是使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联]“范围广”说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客观上也扩大了其影响范围。►[补]胡佛政府的应对前期:大幅度提高关税,大打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后期: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签署紧急救济和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投资。►[拓]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改革,只能暂时缓解经济危机,新政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拓]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其继续发展的新起点。►[补]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轨迹►[拓]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现代主义美术,具有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特点。主题一列宁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1.(2019·高考天津卷)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点睛:(1)暂时的“妥协”“退让”以确保根本利益诉求,是“布列斯特和约”与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2)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该政策体现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属于对现实的“妥协”,这与苏俄签署“布列斯特和约”有相同的地方,即二者都属于对现实的一种暂时“妥协”,通过这种“妥协”维护了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C项;通过题干中“历史学家……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说明苏维埃政权没有把农民视为最危险的敌人,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没有采取武装对抗方针,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基于苏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所采取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正确路径,但它还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路,排除D项。答案:C2.(2018·高考海南卷)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点睛:“土地国有化”→“土地给农民使用”:会对农民、对国家各产生什么影响?(2)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3.(2016·高考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点睛:(1)“1932年”美国正面临什么?“一五计划”给苏联带来什么变化?(2)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析:1928年+4年=1932年,此时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美国正经受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因此吸引美国人的最大可能就是B项;1932年的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农民掠夺过重,公有制也不会被典型私有制的美国欣赏,由此排除A、C、D三项。答案:B4.(2015·高考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点睛:(1)“粮产下降”→“粮食出口大增”与“1931年”,能否联想到牺牲农业补偿工业政策。(2)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答案:A1.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模块三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11讲 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共存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7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