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线索串联 专题十 中国的经济发展课件
专题十中国的经济发展线索1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1.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及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商品交换迅速发展2.秦朝(1)统一货币、度量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2)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3.汉朝(1)汉武帝治理黄河,使黄河流域水患减少,之前被淹没的土地变成良田,有利于农业发展(2)丝织业和冶炼技术的提高,节约了人力,提高了生产力(3)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4.南北朝•(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使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迅速发展•(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湖田得到大量开发,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4)农业的发展使商品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并推动了城市的繁荣•5.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6.唐朝(1)经济上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兴建了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进步(3)茶叶生产占重要地位(4)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5)市场较前代更为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市。7.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引进占城稻,棉花、茶树种植的推广)、手工业(丝织业、瓷器制造业、采煤业、冶铁业、造船业)和商业(商业都市、海外贸易、市镇)继续发展;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政府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元朝元世祖重视农业发展,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修运河,设立司农司,专管农业。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大都市8.明清时期(1)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促进生产发展;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推广种植;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出现;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发展;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9.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用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如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等。中国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在洋务运动中产生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0.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萌芽与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它的产生是洋务运动的刺激和外国资本主义影响的共同结果。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扩大了商品市场,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货币财富,从而客观上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一定的条件(2)曲折发展: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之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1912—1919年出现了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的春天”。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它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3)萎缩与消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日本侵华战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使得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受挫,逐渐萎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消亡(4)意义: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同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的发展(1)1950—1952年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2)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3)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4)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5)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6)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7)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8)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国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问题上有了突破性认识(9)党的十四大(1992年)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融入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1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线索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①农业方面:围湖造田;兴修水利;江南地区麦稻兼作;岭南种植双季稻。②手工业方面:东晋晚期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迅速发展。③商业方面:建康城人口达百万;造船业发达;南方商人的船队远航至波斯一带2.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宋朝: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至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①农业方面: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农田水利发展;占城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②手工业方面:煤的开采量位居世界第一;铁、铜等金属冶炼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陶瓷制造业发展到新的阶段,中国被誉为“瓷之国”;棉纺已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副业。③商业方面:出现了大量集市,逐渐形成城镇;北宋初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南宋时期通行“会子”;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线索3中国古代的农业政策•1.农业政策的调整•①商鞅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唐朝:唐太宗时期减少百姓服徭役的天数,并规定可以用交纳实物的方法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武则天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兴修水利,重视农耕技术的发展,限制土地兼并。③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以农桑为本;禁止掠夺人口为奴,恢复农田生产;设置司农司,专门管理农业;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2.水利工程的兴建•主要作用: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旱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①秦朝: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②西汉:在关中郑国渠两岸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便利了农业灌溉,治理了黄河水患。③隋朝: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④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地区就超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和。⑤元朝:先后治理、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3.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工具的改进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②唐朝出现了筒车和曲辕犁•4.农作物的引种与推广•①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从西域引进苜蓿、葡萄、石榴、核桃等作物。②唐朝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③北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由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④明朝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在我国开始大范围推广种植•【启示认识类】•1.谈谈你对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问题的认识。•(1)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土地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2)如何保障农民利益、是关系到民生之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3)解决农民问题,就要解决好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2.如何认识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的基本内容?•(1)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其中要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2)但由于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彻底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斗争缺乏群众基础,反映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也表明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3.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次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带给我们的启示。•(1)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解放农村生产力,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好大喜功,违背经济发展规律。•(3)任何一种政策措施,都有其时代性,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要坚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4.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加大力度消除社会贫困的行为对我们有何启示?•(1)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必须关注民生。•(2)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民生问题的解决能够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5.罗斯福新政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有益的启示?(1)要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扩大内需,增加就业。(3)将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有机统一,防患于未然。(4)注意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特点特征类】6.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3)经济重心:经历了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4)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历史热点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热点追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所谓决胜,就是举全党全国之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联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大改造——一五计划——改革开放——党的光辉历程——中国的经济发展。2.第二届世界西商大会(2018年)(陕西地方史)热点追踪:第二届世界西商大会于2018年6月29日-7月1日在西安进行。本届大会以“一带一路:新时代·新西安·新西商”为主题,邀请国内外西安籍政、商、学、文界代表、“新西安人”民营企业家代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驻华使领馆代表等千余人参加。关联考点: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一带一路”。
本文标题: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线索串联 专题十 中国的经济发展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40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