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2.1条件概率[学习目标]1.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重点).2.掌握求条件概率的两种方法(难点).3.利用条件概率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重点、难点).1.条件概率条件设A,B为两个事件,且P(A)>0含义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条件概率记作P(B|A)读作A发生的条件下B发生的概率计算公式①缩小样本空间法:P(B|A)=n(AB)n(A)②公式法:P(B|A)=P(AB)P(A)温馨提示注意P(B|A)与P(AB)的区别:P(B|A)的值是AB发生相对于事件A发生的概率的大小;而P(AB)是AB相对于原来的总空间而言的概率.2.条件概率的性质(1)有界性:0≤P(B|A)≤1;(2)可加性:如果B和C是互斥事件,则P((B∪C)|A)=P(B|A)+P(C|A).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若事件A与B互斥,则P(B|A)=0.()(2)若事件A等于事件B,则P(B|A)=1.()(3)P(B|A)与P(A|B)相同.()解析:(1)对,因为事件A与B互斥,所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不会发生.(2)对,因为事件A等于事件B,所以事件A发生,事件B必然发生.(3)错,由条件概率的概念该说法错误.答案:(1)√(2)√(3)×2.甲、乙、丙三人到三个景点旅游,每人只去一个景点,设事件A为“三个人去的景点不相同”,B为“甲独自去一个景点”,则概率P(A|B)等于()A.49B.29C.12D.13解析:由题意可知.n(B)=C1322=12,n(AB)=A33=6.所以P(A|B)=n(AB)n(B)=612=12.答案:C3.已知P(AB)=15,P(A)=35,则P(B|A)=()A.115B.13C.325D.23解析:P(B|A)=P(AB)P(A)=15÷35=13.答案:B4.袋中有5个小球(3白2黑),现从袋中每次取一个球,不放回地抽取两次,则在第一次取到白球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到白球的概率是()A.35B.34C.12D.310解析:在第一次取到白球的条件下,在第二次取球时,袋中有2个白球和2个黑球共4个球,所以取到白球的概率P=24=12.答案:C5.某地区气象台统计,该地区下雨的概率为415,刮风的概率为215,既刮风又下雨的概率为110,则在下雨天里,刮风的概率为________.解析:设事件A为下雨,事件B为刮风,由题意知P(A)=415,P(B)=215,P(AB)=110,P(B|A)=P(AB)P(A)=110415=38.答案:38类型1利用定义求条件概率(自主研析)[典例1]掷两颗均匀的骰子,问:(1)至少有一颗是6点的概率是多少?(2)在已知它们点数不同的条件下,至少有一颗是6点的概率又是多少?解:(1)对两颗骰子加以区别,则共有36种不同情况,它们是等可能的.设A=“至少有一颗是6点”,则事件A共包含11种不同情况,所以P(A)=1136.(2)由(1)知,共有36种不同情况.又设B=“两颗骰子点数不同”,则事件AB共包含10种不同情况.所以P(AB)=1036=518,P(B)=3036=56.所以P(A|B)=P(AB)P(B)=13.归纳升华用定义法求条件概率P(B|A)的步骤1.分析题意,弄清概率模型;2.计算P(A),P(AB);3.代入公式求P(B|A)=P(AB)P(A).[变式训练](1)将三颗骰子各掷一次,记事件A表示“三个点数都不相同”,事件B表示“至少出现一个3点”,则概率P(A|B)等于()A.91216B.518C.6091D.12(2)任意向(0,1)区间内投掷一个点,用x表示该点的坐标,则Ω={x|0x1},事件A={x|0x0.5},B={x|0.25x1},则P(B|A)=________.解析:(1)事件B发生的基本事件个数是n(B)=6×6×6-5×5×5=91,事件A,B同时发生的基本事件个数为n(AB)=3×5×4=60.故P(A|B)=n(AB)n(B)=6091.(2)由题意知A∩B={x|0.25x0.5},所以P(AB)=0.5-0.251-0=0.25,又P(A)=0.5-01-0=0.5,所以P(B|A)=P(AB)P(A)=0.250.5=12.答案:(1)C(2)12类型2缩小基本事件范围求条件概率(互动探究)[典例2]集合A={1,2,3,4,5,6},甲、乙两人各从A中任取一个数,若甲先取(不放回),乙后取,在甲抽到奇数的条件下,求乙抽到的数比甲抽到的数大的概率.解:将甲抽到数字a,乙抽到数字b,记作(a,b),甲抽到奇数的情形有(1,2),(1,3),(1,4),(1,5),(1,6),(3,1),(3,2),(3,4),(3,5),(3,6),(5,1),(5,2),(5,3),(5,4),(5,6),共15个,在这15个中,乙抽到的数比甲抽到的数大的有(1,2),(1,3),(1,4),(1,5),(1,6),(3,4),(3,5),(3,6),(5,6),共9个,所以所求概率P=915=35.[迁移探究1]在典例2条件下,求乙抽到偶数的概率.解:在甲抽到奇数的情形中,乙抽到偶数的有(1,2),(1,4),(1,6),(3,2),(3,4),(3,6),(5,2),(5,4),(5,6),共9个,所以所求概率P=915=35.[迁移探究2]若甲先取(放回),乙后取,若事件A:“甲抽到的数大于4”;事件B:“甲、乙抽到的两数之和等于7”,求P(B|A).答案:甲抽到的数大于4的情形有(5,1),(5,2),(5,3),(5,4),(5,5),(5,6),(6,1),(6,2),(6,3),(6,4),(6,5),(6,6),共12个,其中甲、乙抽到的两数之和等于7的情形有(5,2),(6,1),共2个.所以P(B|A)=212=16.归纳升华将原来的基本事件全体Ω缩小为已知的条件事件A,原来的事件B缩小为AB.而A中仅包含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相等,从而可以在缩小的概率空间上利用古典概型公式计算条件概率,即P(B|A)=n(AB)n(A),这里n(A)和n(AB)的计数是基于缩小的基本事件范围的.类型3条件概率的性质及其应用[典例❸]甲箱的产品中有5个正品和3个次品,乙箱的产品中有4个正品和3个次品.(1)从甲箱中任取2个产品,求这2个产品都是次品的概率;(2)若从甲箱中任取2个产品放入乙箱中,然后再从乙箱中任取一个产品,求取出的这个产品是正品的概率.解:(1)从甲箱中任取2个产品的事件数为C28=28,这个产品都是次品的事件数为C23=3.所以这2个产品都是次品的概率为328.(2)设事件A为“从乙箱中取一个正品”,事件B1为“从甲箱中取出2个产品都是正品”,事件B2为“从甲箱中取出1个正品1个次品”,事件B3为“从甲箱中取出2个产品都是次品”,则事件B1、事件B2、事件B3彼此互斥.P(B1)=C25C28=514,P(B2)=C15C13C28=1528,P(B3)=C23C28=328,P(A|B1)=69,P(A|B2)=59,P(A|B3)=49,所以P(A)=P(B1)·P(A|B1)+P(B2)·P(A|B2)+P(B3)·P(A|B3)=514×69+1528×59+328×49=712.归纳升华利用条件概率的性质解题的方法1.分析条件,选择公式:首先看事件B,C是否互斥,若互斥,则选择公式P(B∪C|A)=P(B|A)+P(C|A).2.分解计算,代入求值:为了求比较复杂事件的概率,一般先把它分解成两个(或若干个)互不相容的较简单的事件之和,求出这些简单事件的概率,再利用加法公式即得所求的复杂事件的概率.[变式训练]某校高三(1)班有学生40人,其中共青团员15人.全班分成4个小组,第一组有学生10人,共青团员4人.从该班任选一个学生作为学生代表.(1)求选到的是第一组学生的概率;(2)已知选到的是共青团员,求他是第一组学生的概率.解:设事件A表示“选到第一组学生”,事件B表示“选到共青团员”.(1)由题意,P(A)=1040=14.(2)要求的是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条件概率P(A|B).不难理解,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即以所选到的学生是共青团员为前提),有15种不同的选择,其中属于第一组的有4种选择.因此,P(A|B)=415.1.条件概率.(1)条件概率揭示了P(A),P(AB)及P(B|A)三者之间的关系,即若P(A)>0,有P(AB)=P(A)·P(B|A)或P(B|A)=P(AB)P(A),反映了“知二求一”的关系.(2)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①利用定义计算,先分别计算概率P(AB)和P(A),然后代入公式P(B|A)=P(AB)P(A).②利用缩小样本空间计算(局限在古典概型内),即将原来的样本空间Ω缩小为已知的事件A,原来的事件B缩小为AB,利用古典概型计算概率:P(B|A)=n(AB)n(A).2.条件概率的性质.如果B和C是两个互斥事件,那么P(B∪C|A)=P(B|A)+P(C|A).注意:利用该公式可使求有些条件概率较为简捷,但应注意这个性质在“B与C互斥”这一前提下才具备的,因此不要忽视这一条件而乱用这个公式.
本文标题:2019秋高中数学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2.1 条件概率课件 新人教A版选修2-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46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