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业达标]1.西汉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C.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推行盐、铁的统一生产和销售答案B答案解析汉初分封同姓王给汉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故A项错误;汉初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民休息,促进了经济恢复和社会发展,符合“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故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加强思想专制,统一思想,与拨乱反正无关,故C项错误;推行盐、铁的统一生产和销售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拨乱反正无关,故D项错误。解析2.西周推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A.政治制度总是重复循环B.西汉的制度最优C.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D.郡县制存在弊端答案C答案解析历史上政治制度总是重复循环,是一种历史循环论,不具有科学性,故A项错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严重的王国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基本解决,故B项错误;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是历史必然,但不宜操之过急,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导致封建势力的反扑,西汉惩秦之败,实行郡国并行制,故C项正确;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错误。解析3.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而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A.加强君主专制B.稳定政治局势C.削弱中央集权D.解决王国问题答案B解析汉初封国制度是地方政治制度,不能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汉初诸吕发动叛乱,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故B项正确;汉初封国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故C、D两项错误。答案解析4.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答案B答案解析这一规定是为了改变郡国并行体制所带来的地方诸侯王权力过大的局面,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故A项错误;这一规定使得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B项正确;这一规定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血亲关系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规定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D项错误。解析5.《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答案A解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答案解析6.汉武帝时期规定:凡经营商业、放高利贷者、囤积货物取利者,包括无市籍的商人,各自都要估算自己的财产,如实向官府呈报,国家按其呈报财产总数的6%收取财产税。这一法令被称为()A.算缗令B.推恩令C.均输平准D.“与民休息”政策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故选A项。答案解析7.汉武帝元光二年后,连年派兵进攻匈奴,先后设立“河西四郡”。下列选项中属于这“四郡”的是()A.于阗B.武威C.鄯善D.疏勒答案B解析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3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故选B项。答案解析8.“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这一主张()A.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以后思想文化再无发展B.是文化专制的体现,充分体现当时君主专制已达到顶峰C.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D.不利于实用性学问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世界答案C答案解析据材料可得出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结束了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但思想文化再无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的实质是文化专制,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时期得到确立和巩固,远未到达顶峰,故B项错误;独尊儒术适应了汉代“大一统”的需要,通过统一思想,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在当时以积极作用为主,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对科学的发展应辩证地看,在某些方面有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故D项错误。解析9.如图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D.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结合所学可知,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因而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故选B项。答案解析10.西汉末年,出现“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扦(抵御)国难”的局面,王莽篡位才得以成功。这表明王莽篡位成功的重要原因是()A.“推恩令”的推行B.七国之乱的发生C.郡国并行制度的建立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答案A答案解析“推恩令”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王国的势力,材料“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反映了“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故A项正确。七国之乱出现于汉景帝时期,属于西汉初年,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建立是在西汉初年,直至汉末都在实行,不能解释材料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政治方面而不是思想方面,故D项错误。解析11.东汉初年,诸将上书愿击匈奴。刘秀回答“北狄尚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由此推论刘秀当时重在()A.修复民族关系,以和代战B.吸取前朝教训,防止权臣当道C.远交近攻、整顿北境边防D.削弱地方兵权,遏制地方割据答案B答案解析修复民族关系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可知,刘秀认为应着眼国内,爱惜民力,在吏治上防止权臣当道,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得刘秀主张对北境采取守势,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讨论的是对待少数民族政权的政策,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解析12.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B.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C.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D.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答案C答案解析就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来说,汉代仍然是皇帝权力的加强时期,而不是渐趋衰落时期,故A项错误;宦官势力的兴起与宗族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下,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而东汉很多皇帝的即位年龄偏小,所以容易被与其关系较近的宦官和外戚所控制,导致皇权旁落,故C项正确;材料与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故D项错误。解析13.公元39年,汉光武帝下诏州郡“度田”,即检核垦田户口,但最终失败。这一失败的直接后果是()A.“党锢之祸”B.豪强势力发展C.外戚专权D.“黄巾军”起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度田遭到豪强地主的强烈反对,刘秀被迫妥协。此后,豪强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故选B项。答案解析14.“清议”是东汉后期官僚、儒生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来臧否人物的一种舆论风尚。“清议”的主要斗争对象最有可能是()A.皇帝B.豪强地主C.宦官D.地方军阀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的反抗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故最有可能是宦官,选C项。答案解析15.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旱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B.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答案D解析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考古发现不少西汉纸,说明最晚在汉朝时就发明了造纸术,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解析16.司马迁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意,成就了《史记》这一史学丰碑,引得后世史家争相仿效。这说明()A.史家阅历决定其史识之境界B.史著的写作方法决定其影响C.儒家观念影响着史著的写作D.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答案D答案解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强调历史研究对象,而不是史学家自身的阅历,故A项错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不能体现写作的方法,也不能体现儒家的思想,它强调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解析17.“它们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或个别无名作家所创作而经过人民群众欣赏、传唱、修改、保留下来的。这是两汉文学最可宝贵的遗产”。下列作品属于“它们”的是()A.司马相如的《上林赋》B.乐府《江南》C.《诗经》D.《汉书》答案B解析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故选B项。答案解析18.《史记》创立纪传体通史体裁,建立传记文学优良传统,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下列史实有可能被载入《史记》的有()A.吴楚等七国之乱B.王莽改革C.光武帝的“柔道”治国D.“太平道”的兴起答案A解析《史记》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故选A项。答案解析19.两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不包括()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九章算术》答案D解析《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故选D项。答案解析20.“(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是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的。这一思想()A.标志着中医的出现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与天地相,与四时相副,参天地”,可得出顺应自然,故选C项。答案解析[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其实质是()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案B答案解析分封不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惩亡秦孤立之弊”,通过既实行郡县制又实行分封制,企图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B项正确;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不是本质,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侧重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故D项错误。解析2.《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盐铁论·错币》又云:“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这表明汉初()A.重商政策推动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C.官督商办政策促进工商业繁荣D.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复苏社会经济答案D答案解析材料中“弛山泽之禁”“纵民”表明汉初统治者只是放松对工商业的限制,并没有体现重商,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交通便利,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只是放松对商业的限制,并没有实行官督商办,故C项错误;材料中“弛山泽之禁”“纵民”表明汉初统治者实行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以复苏社会经济,故D项正确。解析3.“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答案D答案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汉代奉行的“黄老之学”的渊源,不能说明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A项错误;汉代奉行“黄老之学”是与汉代初期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的,不是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
本文标题: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0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