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业达标]1.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日夜商贩而南”“日夜商贩而北”可知北方的货物被贩往南方,而南方的货物被贩运到北方,说明了当时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项符合题意。解析2.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材料体现了()A.以佛山为代表的工商业市镇发展B.由于闭关锁国松弛,沿海城市兴起C.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D.近代化城市在江南地区迅速兴起答案A答案解析材料“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体现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A项正确。闭关锁国松弛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古代商业市镇不能体现近代化,故D项错误。解析3.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包括()A.水稻B.甘薯C.小麦D.粟答案B解析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故选B项。答案解析4.清代,湖南低山丘陵的农民,利用有限水田生产稻谷自给,棉花、茶、烟草、苎麻等经济作物成为他们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这说明当时()A.农业多种经营兴盛B.土地兼并的现象突出C.山区农民生活富裕D.粮食作物商品化加强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利用有限水田生产稻谷自给,棉花、茶、烟草、苎麻等经济作物成为他们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可得出农业多种经营兴盛,故选A项。材料看不出土地兼并,故排除B项;经济作物成为收入主要来源并不能表明山区农民生活富裕,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有限水田生产稻谷自给”,可得出粮食作物主要用于自给,而不是作为商品,故排除D项。解析5.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A.强化官营经济B.发展个体经营C.开设手工工场D.发展行业组织答案C解析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故选C项。答案解析6.李贽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吴承恩的《西游记》间接表达了反理学的诉求。上述思想产生的共同原因是()A.市民阶层的兴起B.儒学信仰的重建C.君主专制的削弱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市民阶层兴起是通俗文学发展的原因,故A项错误;儒学信仰重建于唐宋时期,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C项错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7.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由材料可知,王夫之()A.天理不能脱离人欲B.主张“致良知”C.彻底批判儒家思想D.强调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材料“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说明王夫之认为天理不能脱离人欲而存在,故A项正确。“致良知”是王阳明的思想,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中“彻底”太过绝对,故错误;D项表述牵涉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与题意无关,故错误。答案解析8.《水浒传》中的人物阮小五曾唱道:“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这反映了阮小五()A.极力地宣传民权思想B.受到正统思想的束缚C.对农民起义给予褒扬D.倡导推翻封建君主制答案B解析“赵官家”指的是宋朝皇帝,可见其忠君思想没有变,故选B项,排除D项;材料与民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农民起义的赞美,排除C项。答案解析9.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A.提出向西方学习B.有否定君主独尊的意识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D.否定儒家治国理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对“人臣”的态度,说明顾炎武否定传统的君主独尊的思想,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其向西方学习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是对传统的三纲五常思想的否定,不是宣传,排除C项;顾炎武推崇儒家的“仁政”思想,排除D项。答案解析10.“能把一只猴子写得活灵活现,并且使之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恒久不衰的典型形象者,非天才异禀之人莫属”。这位天才是()A.罗贯中B.施耐庵C.吴承恩D.曹雪芹答案C解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符合材料“把一只猴子写得活灵活现”,故选C项。答案解析11.明清时期,社会趋向复杂丰富,有一部古典小说讲述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它是()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答案D答案解析《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A项错误;《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故B项错误;《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故C项错误;《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官僚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过程,说明了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故D项正确。解析12.《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答案A解析材料“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表明科举使士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人性得不到应有的伸张,故A项正确。科举选拔人才注重才能,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科举制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科举的程序及试题的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13.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答案C答案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京剧贴近生活,联系百姓,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文武兼修,角色齐全,故B项错误;材料“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说明京剧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鼓励,故D项错误。解析14.明清时期描写英雄传奇的小说不可胜数。其中,为此类作品创作树立楷模的是()A.《西游记》B.《儒林外史》C.《水浒传》D.《红楼梦》答案C解析《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典范,故A项错误;《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故B项错误;《水浒传》开英雄和武侠小说的先河,故C项正确;《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巨著,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15.传奇是明初至清中叶时期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态,是南戏系统各剧种的总称。明代著名的传奇剧作家有()A.吴承恩B.汤显祖C.孔尚任D.施耐庵答案B解析明清戏曲创作也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故选B项。答案解析16.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三大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这些著作()A.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作品B.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C.引领后来中国科技发展方向D.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A答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部著述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集大成作品,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部著作主要是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有的也介绍了国外先进的科技,但并非“开始引进”,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世界科技脱轨,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是指从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明清时期中国依然是农业大国,故D项错误。解析17.“这是一部总结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的书,书中对每种手工业从原料到制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和工序都有较详细的说明,反映了明朝一些手工作坊或工场的面貌。”这部科技著作是()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梦溪笔谈》答案C解析《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分别是南北朝和宋代的科技著作,故排除A、D两项;《农政全书》是明代的农学著作,故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明代的工艺学著作,故选C项。答案解析18.下图是《坤舆万国全图》(摹本),这幅地图()A.绘制者是裴秀B.绘制于明朝前期C.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D.其展现的观念得到士大夫的普遍认同答案C答案解析这是利玛窦在中国绘制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这张地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故选C项,排除A项。利玛窦等人是在明朝后期到中国的,故排除B项;一些保守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故排除D项。解析19.《四库全书总目》评述:“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由此可见当时清朝官方对西学的态度是()A.全盘接受B.仅学技艺C.去粗取精D.全面否定答案B答案解析材料“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说明其并未全盘接受,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对西学去粗取精,故C项错误;清朝官方主张仅学习其技艺,并非全面否定,故D项错误。解析20.“他对旅游地质的贡献也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在游记中对于旅游地质资源做了调查,对所见的自然景观做了较科学性的描述。”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A.李时珍B.徐宏祖C.徐光启D.宋应星答案B解析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故选B项。答案解析[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A.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B.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C.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D.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答案C解析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的数据不难看出,从17世纪前期至18世纪前期,中国的人口并没有出现数量方面的增长,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随着高产经济作物玉米、番薯等的传入和广泛种植,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发生变化,土地利用率提升,故C项正确;此时农耕文明未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2.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D.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答案B解析材料“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体现出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答案解析3.据清代《苏州织造局志》记载:“顺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陈有明、满洲官尚志等织造苏、杭。(陈)有明管总织局,(尚)志管织染局。”总织局有机房196间,铺机450张,绣缎房5间,染作房5间。由此可见当时()A.丝织品产地与出口地一致B.手工纺织生产区域扩大C.丝绸纺织技术进步明显D.江南地区官营纺织业发达答案D答案解析材料未涉及丝织品出口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手工纺织生产区域集中在苏杭地区,生产区域并未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丝织技术的进步,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总织局有机房196间,铺机450张,绣缎房5间,染作房5间”可知,清朝苏杭地区官营纺织业发达,故D项正确。解析4.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āo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反映了()A.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
本文标题: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0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