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年秋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两种电荷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课前准备教学分析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4.会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学习目标课前准备教学分析学习重点学习难点1.两种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导体和绝缘体。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课前准备教学分析学习方法学具准备塑料丝束、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验电器、碎纸屑、金属杆、多媒体课件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采用实验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对摩擦起电现象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的教学建议和注重学生探究的新理念。教学内容01导入新课03课堂小结0204课题练习点我喔讲授新课导入新课水流跟着气球走动,小纸屑也跟着气球走,这是什么原因呢?讲授新课1.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捧相互靠近会怎么样?2.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会怎么样?相互靠近相互靠近(两种电荷)讲授新课(两种电荷)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捧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会怎么样?4.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种类相同吗?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种类不相同。讲授新课(两种电荷)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讲授新课(两种电荷)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1.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讲授新课(两种电荷)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3.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讲授新课(原子及其结构)1.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2.最小的带电粒子是什么?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3.原子核和电子分别带何种电荷?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4.在通常情况下,为什么原子对外不显电性?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讲授新课(原子及其结构)氢原子结构氦原子结构摩擦起电讲授新课(原子及其结构)原因:1.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2.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3.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摩擦起电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讲授新课(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现象说明:有电荷通过金属棒从验电器A移动到B,使验电器B也带了电。也就是说金属棒上有了电荷的定向移动,而橡胶棒上没有电荷的移动。讲授新课(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各种金属、人体、大地、石墨、各种盐的水溶液。)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沥青、塑料、陶瓷)讲授新课(导体和绝缘体)金属导电的原因:在金属里,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的移动。课堂小结1.两种电荷课堂小结2.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例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的水溶液等)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例如:橡胶、玻璃、塑料等)3.导体和绝缘体课题练习1.四个悬挂着的通草小球,静止时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球与C球一定带有异种电荷B.B球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C.B球与D球一定带有同种电荷D.D球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D课题练习2.各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原子的中心有__________,周围的电子绕其运动。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可以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橡胶棒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摩擦起电的现象,请举出一个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核得到干燥的秋天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随着飘动起来,而且越梳理蓬松的越厉害
本文标题:2019年秋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两种电荷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0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