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纲要导引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清朝统一。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戚继光平倭,明末农民起义和清朝统一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明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知识点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1351年,元朝爆发________,动乱波及全国。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____。(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________,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3)明军北伐,攻占____,推翻了元朝。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________,这一举措对以后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农民起义南方应天府大都宰相制度3.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内阁的设立(1)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________,工作压力成倍增加。(2)内阁的设立: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________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形成一个常设的________________,俗称“内阁”。(3)“票拟”和“批红”①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________,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②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________,称为“批红”。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________,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职能部门皇宫内秘书咨询机构百官奏章批复奏章皇帝信任4.明朝后期宦官专权(1)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________,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2)内廷宦官机构______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________,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3)宦官________一度主宰朝政,实施恐怖统治,被称为“九千岁”。皇帝信任司礼监锦衣卫魏忠贤[学习聚焦]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窃取了更多权力。[知识拓展]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2)现实原因: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的职权扩大。(3)元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4)直接原因:宰相专权,对皇权构成威胁。[易误提醒](1)明朝的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但它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职权范围不明确,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2)明朝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知识点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过程:15世纪前期,________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史称“郑和下西洋”。(2)影响:①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________,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②消极方面:郑和下西洋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________,因此后来未能持续。明成祖非洲东海岸远洋航行财政负担2.戚继光平倭(1)海禁与“倭乱”①从元朝末年起,________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②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________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造成巨大破坏。(2)戚继光平倭明廷派遣大将________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加上后来逐渐放松了对私人________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才稳定下来。日本海盗经济封锁戚继光海外贸易3.西方殖民者的侵扰(1)明朝中后期,随着________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16世纪中叶,________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3)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________的南部和北部。(4)明朝末年,____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新航路葡萄牙人台湾岛荷兰[学习聚焦]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知识拓展]郑和能够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1)物质基础:明初国力强盛。(2)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等。(3)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坚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等。[知识拓展]戚继光平倭明朝中期,倭患愈演愈烈。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平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平倭的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平倭业绩,万古流芳。知识点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与蒙古(1)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____、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____。(2)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____。瓦剌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________。(3)1571年,鞑靼首领________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鞑靼长城北京明英宗俺答汗2.明朝对西藏的治理(1)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________。(2)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________、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3.满洲的崛起(1)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____________,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________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3)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____”,并将女真族名改为____。乌思藏宣慰司奴儿干都司努尔哈赤大清满洲4.明清易代(1)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________,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2)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____”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3)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________,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____。(4)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____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政治黑暗大顺山海关北京明朝[学习聚焦]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但后来取代明朝的却是满族建立的清朝。[知识拓展](1)朝贡贸易:中国古代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朝贡贸易,即少数民族进贡土产,朝廷回赐对方需要的礼物。(2)互市:蒙古俺答汗与明朝达成和议后,不但恢复了定期朝贡关系,还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这项和议大大推动了蒙古、汉两族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特别提醒]推翻明朝政权的不是清朝,而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探究点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材料一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宰相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他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阁臣“无不惴惴惧者”?提示:基本态度:贬低宰相,认为秦以来宰相的擅权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措施:废除宰相制度,并规定以后永不设立宰相。提示:机构:内阁。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材料一反映明太祖对丞相的态度,注意“皆不鉴秦设相之患”“擅专威福”等信息。材料二应根据对辅臣的注释来判断行使相权的机构,并根据句号分层,分析出皇帝与内阁的关系。论从史出——宰相制与内阁制(1)宰相制和内阁制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2)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如“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3)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如“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深化拓展中国古代宰相制的兴废历程(1)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皇帝裁决前,一般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宰相制度形成。(2)汉武帝时启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制约和监督。(4)北宋时期由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5)明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宰相制度遂废。探究点二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材料一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赉(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郑和传》材料二(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速,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天妃之神灵应记》(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并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提示:条件: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提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材料一反映明成祖为“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派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规模宏大。材料二反映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论从史出——郑和下西洋留下了一段传奇郑和下西洋历经坎坷,终于完成了世界历史上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交往;展示了一个强大国家的面貌,用行动写下了中国在大海上的一段传奇,郑和下西洋是这个国家、民族的骄傲。深化拓展全面把握郑和下西洋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的珍宝特产的需求。概括明成祖时,派郑和于1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局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用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国力的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规范解题]答案:B解答选择题要注意: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解题范围;二看关键词语,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三看否定、肯定,确定解题方向。备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随堂检测]1.《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52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