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三单元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程标准: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3.结合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课前自主预习一、辽与西夏1.辽(1)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建立契丹国,定都,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2)辽与北宋的关系: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3)辽朝的政治制度①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成为国家政治中心。耶律阿保机上京南、北面草原行营2.西夏(1)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2)西夏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3)西夏与金的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元昊兴庆府[知识点拨]辽的国号国号作为国家或王朝的标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鲜明性与使用的稳定性。辽则不然,曾多次反复用“辽”、“契丹”为国号。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大辽。“辽”、“契丹”二号的本义,“契丹”可解释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二、金朝入主中原1.入主中原的过程(1)1114年,女真族首领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2)1125年,金灭,两年后又灭,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3)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完颜阿骨打辽北宋中都2.猛安谋克(1)含义: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凡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10谋克编为一。(2)特点: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战时选拔丁壮。3.“大定之治”:12世纪后期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4.统治衰落:金世宗死后,统治逐渐衰落。谋克猛安耕作出征金世宗[知识点拨]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各民族政权并立或对峙。汉族政权北宋、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和金的并立和对峙。②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皆以软弱为主。在多次用兵失败或不能取得胜利时,对辽、西夏、金采取以岁币换取和平的方式。③民族矛盾较为突出和激化。北宋、南宋、辽、西夏、金等政权都是灭亡于民族政权之间的进攻。④民族大融合是主流。辽、宋、西夏、金时期,虽然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较多,但战争是短暂的。由于战乱频繁,促使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各民族杂居相处,友好往来,有利于民族融合,即民族大融合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平是主流,双方使者往来不断,各族人民友好往来,贸易频繁,如北宋与辽、西夏在边境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加强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影响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经济文化交流,使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崛起(1)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的尊号。(2)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招降诸部,兼并云南的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铁木真成吉思汗西辽、西夏和金朝吐蕃大理2.元朝统一(1)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即位,将统治重心从漠北转移到汉地。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2)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设立驿站,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忽必烈元世祖临安驿道②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制度。a.形成: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除今天的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b.对于吐蕃地区,则由全国最高佛教机构进行政教合一的管理。c.意义: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统治效率较高;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中书行省河北、山西、山东宣政院[知识点拨]图示反映北宋和南宋时期民族分立的局面四、元朝的民族关系1.回族的形成中亚、西亚的大批穆斯林随着蒙古的征服移居中国,在伊斯兰教整合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时称人,成为回族的前身。2.元朝的“四等人制”(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2)内容: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回回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3.元朝的灭亡(1)原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2)灭亡: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问题探究: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提示:影响主要是消极的,民族分化政策当时虽是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而实施的,但其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终元一朝,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始终存在,甚至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朝的等级制度,极大地阻碍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对立,导致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起义次数最多的王朝。课堂互动探究探究点一辽宋夏金元的民族关系史料一(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资政通鉴》史料二辽、西夏、北宋形势图(如图)史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史料四(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上”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击败突厥后,除史料所述史实外,唐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西域的统治?(2)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史料三所述的“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的哪一种模式?(3)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4)史料四反映了元朝对哪个地区的有效管辖?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的标志是什么?(5)综合上述史料,归纳古代民族交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信息解读](1)第一问依据史料信息“若救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地区。(2)依据史料信息“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属于第三种模式;依据史料信息“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可知,北宋属于第二种模式。(3)依据所学可知,辽、西夏和北宋政权并立,说明了“割据分裂”的特点。辽、西夏学习汉族文化,创制文字和典章制度;澶渊之盟(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与辽、西夏进行边界贸易往来等史实说明了“割据中有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的特点。(4)依据史料信息“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元朝对台湾的有效管辖;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从元朝开始,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5)依据所学可知,古代民族交往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提示](1)政策:开明。措施: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地区。(2)唐朝:属于第三种模式;北宋:属于第二种模式。(3)举例说明特点:辽、西夏和北宋政权并立,说明了“割据分裂”的特点。辽、西夏学习汉族文化,创制文字和典章制度;澶渊之盟(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与辽、西夏进行边界贸易往来等史实说明了“割据中有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的特点。(4)地区:台湾(或:澎湖、琉球)。标志: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5)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1评价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①两宋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无侵略与反侵略可言。它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两宋同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和约是两宋政府为了苟且偷安而签订的,是一种屈辱性的和约,它加重了两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加速了他们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2唐朝和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差异①唐朝:军事打击,设置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和亲政策。②宋朝:主要是以议和的方式,宋朝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典例1】下面连线搭配正确的是()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骨打——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⑤金——阿保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审题指导]①定时空:本题考查辽宋夏金的建立。②抓关键:本题的关键是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③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阿骨打是女真族。错误B项辽是契丹族建立,西夏是党项族元昊建立的政权,北宋由赵匡胤建立。正确C项排除③。错误D项排除③。错误[答案]B此题为配伍型选择题,意在考查连线两端的内容是否搭配正确,实际这种题型是变相的连线题或配伍题。一般都为识记层次的考查。在解答时只需要逐一分析备选项,结合识记寻找搭配错误的进行排除即可。探究点二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史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思考:(1)依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意义。(2)依据史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信息解读](1)根据史料关键信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隶属于汉郡”“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反映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王国与汉郡无异”反映出汉武帝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根据史料关键信息“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出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受中央节制。“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反映出行省具有既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双重性,对后世地方行政区划产生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 辽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5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