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5劝学(节选)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诗意解读】诗中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名句识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考点演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读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受?答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最后一句,“黑发”时的厌学和“白首”时的悔恨形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省。感受:珍惜时光,勤奋读书,增加学识,树立大志;不要等到自己老了才后悔。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既要顺乎自然规律,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认识自然界。他主张“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持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者介绍《荀子》共32篇。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或是其弟子所记。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阐述认识论的,有《解蔽》;阐述逻辑思想的,有《正名》;阐述伦理政治思想的,有《性恶》《礼论》《王霸》《王制》等篇。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秩序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的不同。他不是强调尽心知性,而是强调学习、积累,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体现了荀子的这个思想,强调学习对后天的教育作用。背景解读字音①虽有槁暴..()②金就砺.则利()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跂.而望矣()⑤假舟楫.者()⑥假舆.马者()⑦不积跬.步()⑧骐骥..一跃()⑨驽.马十驾()⑩锲.而舍之()⑪金石可镂.()⑫蟹六跪而二螯.()⑬木直中.绳()⑭须臾.()ɡǎopùlìcānxǐnɡqìjíyúkuǐqíjìnúqièlòuáozhònɡyú字形①槁缟②靛绽③跬洼④挺铤枯槁缟素靛青绽放跬步洼地挺立铤而走险通假字①以为轮(,通“煣”,使……弯曲)②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③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④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古今异义①假.舆马者古义(借,凭借)今义(与“真”相对)②金.就砺则利古义(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今义(黄金)③声非加疾.也古义(强,大)今义(快)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寄身,托身)今义[寄寓(思想抱负等)]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⑥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贬义)]⑦以为..轮古义[以(之)为,把(它)做成]今义(认为)一词多义①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的,隔断的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弥勒非常,极②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到博闻.强识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③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④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读qiǎnɡ,竭力,勉强⑤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假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⑥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居,充任指物作诗立就.完成词类活用①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上”和“下”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⑥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虚词①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却,表转折,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并且,表递进,连词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如果,表假设,连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就,表承接,连词②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意为“从”,后一个意为“比”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介词③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作“的人”讲,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代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助词特殊句式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⑥以为轮(省略句)1.“学不可以已”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提示:一方面是指读书学习。另一方面,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由此看来,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会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也有益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2.《劝学(节选)》是两千多年前的文章,它所阐述的学习观哪些仍有价值?哪些需要发展提高?提示:“学不可以已”“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积善成德”“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等在今天仍然有价值。“锲而不舍”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虽然道理是正确的,但是在当今之世,需要注意提高学习的效率。荀子的时代,物质文明比较落后,荀子可以“假借”的“外物”还只是“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而当今之世,善于学习的人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结构图示学不可以已意义传承青—蓝:青于蓝水—冰:寒于水提高自己被动直木—为轮槁暴—不挺主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改变自己知明而行无过学不可以已作用自然物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人造物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弥补自己—达到目标方法积—风雨兴,蛟龙生不积—不至千里,不成江海学会积累态度舍—朽木不折不舍—金石可镂善于坚持用心—蚓食土饮泉不用心—蟹无所寄托在于专心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荀子强调学习的作用,所提倡的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借鉴。主旨归纳1.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提示】首先要了解设喻手法特点,再结合文本中的设喻手法与之对比,才能得出答案。【答案】(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有所成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2.有人说,《劝学(节选)》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对应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提示】解答本题需要先找出文章写了哪几种“人”,再对这几种“人”进行对比分析。【答案】“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善假于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用排比的形式来议论说理,可使语言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劝学(节选)》艺术手法上的另一特色是较多地运用了排比句。作者把相关并列和正反对比的比喻都写成排比句。句式对称,读起来,音节和谐,朗朗上口,从而使文章气势充沛,语言整齐,更增强了说服力。技法镜鉴排比【即时小练】请以“位置”为话题,写一段文字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运用排比手法。200字左右。【答案】找准位置,是张骞出行的驼铃阵阵,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找准位置,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们也要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待机遇的光临。【考点解读】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文言文翻译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准确)、达(通顺)”。考查内容涵盖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与用法、上下文语境义等。得分点一般有三大块:句子大意、关键词语和文言句式。对接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题指导】1.翻译的原则。原则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指的是除了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和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其他字词一定要一个一个过关,翻译成现代汉语。“直译为主”,是指大部分字词的翻译只要根据语境直接翻译,甚至很多单音节词只要用组词或替换的方法变成双音节词即可。如:“不数日可抵中京”就可直译为“不用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意译为辅”,是指一一对应直译之后,出现有不太通顺的地方,就要适当根据大意变换译法,以保证译文通顺。2.翻译要注意的问题。(1)注重对关键实、虚词的翻译。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15 劝学(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