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单元曲折生动的话本小说课外自读错斩崔宁第三单元曲折生动的话本小说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第三单元曲折生动的话本小说[赏析]本词写于黄州定慧院寓居时,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开头两句写夜深,用“缺”“疏”“断”几个字写出幽独凄清的心境。接着“谁见”两句,说只有幽人独自往来,“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鸿”是对“幽人”的衬托,是宾。下片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写“孤鸿”也就是写作者自己。抒写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上片以“幽人”引出“孤鸿”,下片以“孤鸿”暗比“幽人”。惊魂不定,顾影自怜,不肯栖于寒枝之上的孤鸿形象,第三单元曲折生动的话本小说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这是本词艺术形象的特点。而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似非吃烟火食人间语。最后两句写宁守寂寞清冷也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此词咏物而不滞于物,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寄托遥深,品格高远。[思考]这首词的艺术形象有何特点?[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一、字音赍.助(jī)绰.起(chāo)斫.倒(zhuó)尚飨.(xiǎnɡ)勒掯.(kèn)帝辇.(niǎn)阴骘.(zhì)搠.(shuò)嗔.(chēn)撺.入(cuān)门闩.(shuān)尼姑庵.(ān)二、字形辨认(1)(huì)_________气(huǐ)后_________(huì)教_________(2)(shàn)养_________(zhān)_________顾(3)(shuò)_________望(shuò)_________倒(shuò)横_________(sù)追_________(4)(zānɡ)弄_________(zānɡ)_________物(zhuānɡ)桥_________晦悔诲赡瞻朔搠槊溯脏赃桩三、词语辨析径自·竟自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竟自:竟然。例:①他没等会议结束就_________离开了。②虽然没有人教他,但他摸索了一段时间,_________学会了。径自竟自四、词语释义(1)时乖运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坐吃山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时运不好,乖、蹇都指不顺利。光是消费而不从事生产,即使有堆积如山的财物也会消耗完。法律的网巨大无比,虽然网眼疏大,却不会漏掉犯罪的人。语出《老子》。“漏”字原作“失”。五、文学常识1.写作背景宋高宗时期,经济较为繁荣,封建统治黑暗腐朽,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本文便是反映了这个方面的社会现实。2.相关知识话本原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依据的底本,只供说话人表演之用。“说话”是唐宋以来一种表演技艺的名称。唐传奇对其发展产生了影响。“说话”的大规模发展是在宋代,伴随着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坊市制度的崩溃,城市市民阶层对于文化娱乐的要求不断提高,于是各种演唱技艺应运而生。两宋京城涌现了许多表演民间技艺的勾栏瓦肆,分别上演杂剧、傀儡戏、诸宫调、“说话”等,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因为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勾栏瓦肆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当时的“说话”大部分以城市现实生活为题材,描写的主要人物是都市下层人民。六、整体预知错斩崔宁第一部分(1~8):开端,刘贵被杀。第二部分(9~22):发展,崔宁、二姐被错斩。第三部分(23~29):高潮,案件显真相。第四部分(30~32):结局,崔宁、二姐得以昭雪。揭露封建官府草菅人命;批判封建社会的司法黑暗[文脉探究]1.完整的话本有六部分,包括题目,根据正话的故事内容来命名;篇首,“小说”类的话本通常以一首诗或一首词开头;入话,在篇首的诗或词之后,再用文字加以解释,然后引入正话;头回,有一些话本小说,在诗词和入话之后,再说一个和正话相同或相反的故事,因为故事是完整的,可以单独存在,而位置又放在正话的前头,所以叫“头回”,也称为“得胜头回”“笑耍头回”;正话,“正话”即是主要的故事;篇尾,话本小说结尾时,由作者自己出场总结全篇,或对听众加以劝诫,往往再加一段韵文,如诗词之类。请以《错斩崔宁》为例,看看节选部分包括几项。【点拨】①题目《错斩崔宁》,由于是写崔宁和二姐的冤案,所以便用了这个题目。②正话《错斩崔宁》的正话即指崔宁和陈二姐的蒙冤故事。③篇尾《错斩崔宁》没有文字的总结,只用“善恶无分总丧躯”一首七绝作结,劝告听众“劝君出语须诚实,口舌从来是祸基”。2.崔宁和陈二姐的冤案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点拨】没有人为他们辩护,也不准他们为自己申诉;没有舆论的干预监督,也没有法律系统内部的严格审核相互制约;没有法治社会的一般象征,更没有“无罪推定”的法理原则——一句话,没有完善的法制,只凭“人治”,任由昏官胡乱断案,崔陈二人怎能不屈死?!冤狱怎能不发生?!这才是《错斩崔宁》小说所写冤狱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3.试分析《错斩崔宁》的巧合设计。【点拨】话本小说重视情节,巧合是令情节新颖、奇巧、引人入胜的手法之一,所以有“无巧不成书”的说法。好的巧合令情节变化多端,增加了故事性。《错斩崔宁》情节离奇,纯是以世相的偶然性构成,“戏言成巧祸”确是最为准确的概括。事情起于微末:刘贵家道衰落,得丈人资助十五贯钱开店,回得家门,乘着酒意戏言这是典卖小娘子的身价。这本是一戏言,刘贵只是吓她一吓,想不到小小的起因却酿成大祸,断送了三条人命,其间因果关系大小实在不相称,可结果却依然是如期而至,这全在于起因与结果之间的一连串巧合。小娘子听说自己无端被卖,连夜出走,离家时只是把门拽上,这给贼人入门提供了方便,当夜也恰好有贼入门偷窃,不料惊醒刘贵,贼人操斧劈死了他。小娘子次晨回娘家讨主意,半路上遇见崔宁,崔宁身上恰巧带有卖丝所得的十五贯钱。两人被告到官府,恰巧遇上糊涂府尹,只认十五贯钱是丈人给女婿的事实,不问十五贯钱是典卖小娘子的身价的可能性,只认妇人家黑夜行走,且与一男子同行,这男子身上又正好带有十五贯钱,便断定是与奸夫合谋,谋财害命的逻辑,不勘察现场。不查验死者,不问其他情由,严刑逼供,轻率断案,断送两条无辜的生命。三样巧合,缺一就难成奇祸。事情的发展本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作者却把无以尽数的可能性进行选择,使三样巧合聚拢,让人感慨命运弄人。作者让一连串的巧合看起来顺理成章,与世风合在一起,紧紧网住笔下人物,使小说主人公不由自主,无可脱身。巧得自然便构成了一种强大的逻辑,“合理”地把两条无辜的生命推向死路。更巧的是刘大娘子后来被静山大王劫为压寨夫人,在劫得几笔大财、家里富裕的前提下,规劝静山大王改恶从善,竟把静山大王劝得回心转意,干起正当的营生。巧的是这静山大王正是前文入门偷盗、劈死刘贵的贼人,那贼人改恶从善后,竟向刘大娘子忏悔若干年前盗窃杀人,并枉送两条人命的罪孽,结果把自己的头颅送上了刘贵、小娘子和崔宁的祭台。这巧合无论如何是巧得过分离奇了。作者追求如此离奇的巧合,无非是想表达因果报应的思想,以佛道幻想作为世俗道德的心理力量。1.写法归纳巧合本文利用了一系列偶然、巧合因素写刘贵被杀,而偏巧小娘子又在路上遇到一个身带很多铜钱,但又颇为斯文的年青人,又为后文的“错斩”设下了悬念。文章又使用巧合,写大娘子遇雨遭劫,引出刘贵遇害真相,最后为崔宁二人昭雪冤情,故事一波三折,悬念迭生。2.技法指导设计巧合,是指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碰巧相遇或相合,使矛盾骤起或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使文势产生起伏曲折的写作方法。叙事性文章的写作,要重视表现偶然性的巧合。巴尔扎克认为:“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个别特殊现象即带偶然性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实质。所以,古人认为“无巧不成书”。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巧合是巧在必然之中的偶然。必然性即情理。运用设计巧合,对于巧合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都要设计得合乎情理,切不可胡编巧合,违背常理。否则,就会失去真实性,弄巧成拙。随堂练笔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请运用“巧合法”,为它补写一个结尾。狭路相逢陈秀忠在拥挤的汽车上,我正欣赏着武侠小说。“仇人相见,当是分外眼红,只见……”“小同志,让点座给我好吗?看我的东西都挤破了。”一个声音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是他?我也“仇人相见”了!他戴着深眼镜,一张“皮笑”的脸,鸦巢般的头发,还有手中破旧的公文袋,一副落魄样。一见是我,也忙笑着说:“小陈!哟,真勤奋。快,让我坐点……”说着,他就挤了进来。“真是的,挤死人。”我埋怨着,极不情愿地被他挤了进去。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又想起来了。几年前,爸爸单位选拔干部,满以为资历深、业务通、工作熟的爸爸稳当科长,没想到却让一个只有28岁的他当了科长。我极不服气。在我眼中,我爸爸走的桥比他走的路多。几年来,单位分房子,派人到北京、深圳出差,都有他的份。我认为原因就是因为他是科长。总之,我家许多该得的都让他给占了。我恨死了他。“车上看书,眼睛会坏的。”他假关心,“哟,武侠小说,可别多看,我家冬冬就给看坏了。”“冬冬是冬冬,我是我。”我不客气地说。他似乎没注意我的语气,继续说着:“对,你爸爸可真能干。他写的关于TQC(全面质量管理)的报告好极了……”说着他抱紧了一下那个公文袋。看来他很“欣赏”我爸爸。我如同受了侮辱一般,忿忿地说:“什么能干,哪有科长能干,年轻有为啊!”“不,不……”他挺客气。瞧他这副“臭”样子,我最讨厌了。车到了屏山站,他慌忙站起:“得走了。”“小陈,回头见!”一群人挤着下车,挤破了他的公文袋,袋里掉下了一件东西,我忙捡起来,心里在叨咕着:“祝你不走运。”“咦,一封信?”信封上只盖了公章,没有字。我想:回家把它处理掉。哼,盖公章的,这下有他瞧的。……答:【参考示例】回到家,我随手将它扔进了垃圾斗里。我又去看我的书去了。爸爸回来了,进门就说:“小李啊,真粗心,怎么把我的文章弄丢了。”“其实也怪我,没交代好,只好重抄一份了。”爸爸心急火燎。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李科长亲自把爸爸写的关于TQC的文章推荐给上级,不巧在车上挤掉下来,现在正躺在垃圾斗里。“咳!我……”“爸,别急。在这,我这就送给李叔叔去。”我这是第一次称他为叔叔。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曲折生动的话本小说 课外自读 错斩崔宁课件 鲁人版《选修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