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习本单元,要深刻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了解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象征等)对主题呈现的意义。小说就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来表现主题、反映现实的。本单元中,高尔基的《丹柯》一文热情讴歌了丹柯一心为公、义无反顾的勇气和执着的信念,以及用自己燃烧的心为人们照亮前进道路的高贵精神。第三单元注重文本阅读,通过课文内容理解小说。关注主题的呈现,通过对具体的人、事、物、景的具体描写理解、发现小说的主题。关注寓言本身的特点,分析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事物的象征意义。第三单元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以及主题实现的效果。理解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理解不同的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第三单元5丹柯第三单元◎背诵名句1.《赤壁赋》中,从哲学意义阐释事物变化的道理,认为天地万物始终处于绝对运动状态之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周敦颐《爱莲说》中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山如画,一时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少豪杰不妖◎诵读经典经典: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翻译: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难以赞叹一般的水,在圣人门下学过的人难以被一般言论吸引。赏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的升华。登山如此,观水也如此。所以有“观于海者难为水”一说。既然大海都看过了,其他小河小沟的水还有什么看头呢?孟子告诉我们,登山就要登泰山,观水就要观大海,学习就要学于圣人之门。也就是说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由此启示我们登高才能望远,厚积才能薄发。打好基础,高屋建瓴,循序渐进,必有所成。◎作者档案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苏联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哥罗德城(今高尔基城)。他早年丧父,11岁起独立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901年发表散文诗《海燕之歌》,因建立秘密印刷所,被捕,遭流放。1906年初,他离开苏联到美国,在那里宣传革命,为党募集经费。同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革命失败后,1906年秋他从美国到意大利,定居卡普里岛,和列宁一起成立了一个培养革命家和宣传员的学校。1913年重返苏联。1921年夏天,因病复发出国就医,直到1928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治病休养期间完成了自传三部曲。1927年10月22日,苏联科学院决定授予高尔基“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此后他又被授予列宁勋章,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苏联全国庆祝他的60岁生日,他的诞生地被改名为高尔基市。作品:代表作《海燕之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等。◎逸闻趣事皮肉之苦换读书之乐有一次,高尔基在裁缝家打工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非常气愤地鼓动高尔基去告发。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你说话算数?”“是的。”女主人无可奈何地说。“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这样,高尔基因祸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价,换来了空余时间读书。一、认字音1.单音字虬.曲(qiú)丹柯.(kē)篝.火(ɡōu)龌龊..(wò)(chuò)黏.泥(nián)2.多音字血血.淋淋(xiě)血.迹(xuè)臭恶臭.(chòu)铜臭.(xiù)轧倾轧.(yà)轧.钢(zhá)轧.朋友(ɡá)恶恶.心(ě)凶恶.(è)厌恶.(wù)二、记字形1.蜻tínɡ(蜓)tǐnɡ(挺)身而出tǐnɡ(铤)而走险2.付zhànɡ(账)zhànɡ(帐)篷为虎作chānɡ(伥)三、辨词义1.抱怨报怨[辨一辨]“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侧重在口头。“报怨”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侧重在行为。抱怨报怨①他接受香港《明报》专访时告诫年轻人,与其去______,不如全力以赴去拼搏。②他的以德______,使歹徒深受感动,悔不当初。2.耗费花费耗费花费[辨一辨]耗费:消耗,多用于时间、人力和物力。花费:因使用而消耗掉,多用于金钱、时间和心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买房虽然______很大,但已不再是一件难事儿。然而装修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会______我们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花费耗费四、识成语1.精疲力尽: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2.密密层层:形容布满得没有空隙。3.无足轻重:指不足以影响事物的轻重,形容无关紧要。◎课文导读怜惜丹柯,怜惜他为一群丑陋的人而奉献他自己,他是大写的人,是勇士,是伟大的英雄。怜悯族人,怜悯他们再也没有亮丽的人生,再也没有时代的先导,这群可悲的族人,玩转了人性,冷漠了先哲,草原上的星火也终将冷却。丹柯不是为了那群冷漠的人,而是为了现世、后世千万个有恻隐之心的同胞们。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丹柯》是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一篇小说。文章刻画了“丹柯”这一光辉形象。为了让族人走出黑暗,丹柯献出了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了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了黑暗。文章高度赞扬了丹柯勇敢坚定、无私无畏、敢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文章也借丹柯这一形象表达了苏联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思路梳理◎赏情节1.小说的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何?[明确]悲剧主人公往往表现出崇高的精神特质,他们的品格常常与真、善、美密切相关,因此人物在抗争中与对立面的力量对比越悬殊,主体的抗争越艰难,我们就越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与此相应,《丹柯》在情节设置上的一波三折也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人们先推举丹柯领导族人,在遇到密林时却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大雷雨来临时,众人更是对他争相诋毁、责难,于是作为抗争主体的丹柯开始有了悲剧的味道:他由愤怒转而怜悯族人,为了终止人们毫无作用的抱怨,尽快带领大家走出森林,他毅然掏出了自己那颗真诚的、燃烧着的心。这种自我牺牲的行为是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慑了众人;然而,当族人走出森林为胜利而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穿越黑暗的丹柯,更有胆小之人,因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它踏灭。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使得主题的悲剧意味更浓了,丹柯这个英雄形象也因此显得丰厚而饱满,从审美效果上讲,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也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从而为小说增加感人的艺术力量。◎赏形象2.试分析丹柯这一光辉的人物形象。[明确]性格特点举例勇于实践,敢于行动,自信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喂!嘿!……性格特点举例对族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甘当领路人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像一群绵羊一样!”对族人失望、鄙夷,虽然愤怒,但仍然坚守信念丹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他看见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强烈的火的光芒……舍己为人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小结: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丹柯有着与族人一样的困境,作为逃难者的领导者,更面临着族人们忘恩负义的指责和死亡的威胁。可是在困难面前,丹柯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勇敢,甚至不惜用生命换取别人的自由,他无愧于“骄傲勇士”的称号。◎赏环境3.举例说明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文中多处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烘托环境、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形象和揭示主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第一段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当时人们所面临的险恶环境,为下文的情节张本。再如“那些摇摇晃晃的巨人一样的大树发出轧轧的响声,并且哼着愤怒的歌子,闪电在林子的顶上飞舞,用它那寒冷的青光把林子照亮了一下,可是马上又隐去了,来去是一样的快,好像它们出现来吓人似的……”这一大段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人们在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为后文写人们在困难面前丧失信心,勇气全无,以致把怨恨发泄到丹柯身上的情节做铺垫。再如倒数第五段的景物描写,通过写太阳与黑暗的较量,表现丹柯高尚行为的力量,像太阳一样,把黑暗驱散。◎赏语言4.“你们说:领导我们!我才来领导的!”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请你分析以上这几句话的表达效果。[明确]“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说明他说得理直气壮,句句在理,以致族人连歪理都不能讲,使失去理智的人们更加疯狂,只会说“你该死”。当然,这里丹柯的话语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在激励人们鼓起勇气,若是如此,显然他是失败的,从中可以看出丹柯缺乏说话的策略。就像古时那两位因迟到而未能进城在城外过夜的师徒一样,师傅说得虽然是正理,但听着就是没法让人接受,最终他冻死在城外。丹柯也一样,道理是对的,但这么讲,谁也无法接受。所以导致他与族人间的矛盾不断激化。5.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试分析上面句子中动词的表达效果。[明确]这里三个动词“抓、拿、举”非常有味道。“抓”字,若换成“解”字,则给人慢条斯理的感觉,而“抓”字则体现了迅速、果断;“拿”字,按常规应该是“掏出”,这本来是很难的事情,但作者却有意用“拿”字,把它轻描淡写成很简单的事情,“掏心”似乎和到口袋里拿十块钱一样;“举”字与前面的“抓”字呼应,给人一种果断感。总之,三个字很贴切地传达了丹柯为了大家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赏技巧6.小说《丹柯》整体上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明确](1)丹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走向广阔的草原象↓征人们渴望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愿望(2)文中高大坚固的树构成黑暗的森林象↓征俄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的黑暗(3)广阔的草原让人豁然开朗象↓征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4)丹柯――→象征坚定地追求自由光明的领导者和先驱者(5)其他的人们――→象征在革命到来之前动摇犹疑的人民大众7.小说中的哪些手法体现了浪漫主义这一特征?[明确](1)运用想象,虚构了现实中没有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与现实主义忠于客观事实不同,浪漫主义为了表现主题往往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年少而俊美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中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另外,森林的恐怖固然可以看作是写实,但对其险恶环境描写的夸张铺饰也完全可以看作是困难的寓意,而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以及破碎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等情节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小说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既暗合了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又有助于小说在较短的篇幅内有力地表达出主题。(2)文章为了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①比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去路”,突出了树的高大、坚固。②拟人:“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话来”,揭示环境的阴森恐怖。③夸张:丹柯剖心,并且心熊熊燃烧带来光明,树林分开又合拢等情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5 丹柯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0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