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咏物诗四首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赏析】菊花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不和百花同时开放,哪怕独自开放在疏篱边,也坚持自己的志趣。她宁可含香枯萎在枝头,哪里会被北风吹落呢。这首诗是生活于宋元更替之际的南宋诗人郑思肖在宋朝灭亡之后所作。诗中,“百花”指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疏篱”暗指恶劣的政治环境;“抱香”指坚持民族大义;“北风”指元朝统治者。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诗人以菊喻志,借物抒怀,抒发了诗人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1.《子规》顾况是唐代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动“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背景解读2.《葡萄》韩愈,25岁中进士,却久不得官,后入仕,却屡遭波折,元和十二年因功升任刑部侍郎,却因谏迎佛骨,再度遭贬,做潮州刺史。这首《葡萄》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作者借“葡萄”表明希望得到扶持提携的心情。3.《赏牡丹》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到世人喜爱,而原来盛行的芍药等渐渐衰落。《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唐国史补》中也有“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4.《小松》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显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了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1.字音芍.药(sháo)茎.(jīnɡ)著.子规(zhuó)冤.亡(yuān)蓬蒿.(hāo)芙蕖..(fúqú)马乳.(rǔ)恨魄.(pò)啼.血(tí)2.字形啼啼叫蹄马蹄蒂瓜蒂蒿蒌蒿槁枯槁篙竹篙魄魄力魂灵魂妖妖怪娇娇嫩1.什么是咏物诗?请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提示:咏物诗或托物寄情,或托物言理。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直写物象,绘形绘声,浓妆淡抹,以求逼真或传神;二是托物寓意,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抒情言志。2.《赏牡丹》用一半的篇幅先写芍药和荷花,为什么?提示: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义;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两种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来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1.《子规》这首诗先说冤死很久的蜀国国君杜宇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长年啼叫,以致口中啼血,令人闻而悲凄。后两句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巧妙联想,翻出新意。这首诗借写杜宇化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人世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不满,寓意深刻;同时对历代蒙受冤屈、含冤而死的人寄寓深切的同情。2.《葡萄》诗人由葡萄需人的扶持架枝才能收获累累果实,联想到生活中多少人需要别人的无私扶掖方能上进和取得成就,由此抒发了自己渴望得到别人扶掖奖进的迫切心情和扶掖奖进别人的决心。3.《赏牡丹》这是一首牡丹的赞歌。赞美了“花中之王”牡丹:国色天香,富有情调,格调高雅,雍容华贵。4.《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流露出诗人对社会的不满。小松埋没于深草,不被“时人”赏识、看好,寄寓了自己的身世遭遇,小时颇有才华,而不被重视;而长成参天大树时却被“时人”惊呼叫好,讽刺了世俗的趋炎附势。1.顾况《子规》中的“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两句,俗中见奇,翻出新意,说说“新”在何处。【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提示】可从诗句的修辞手法及作者的写作主旨分析。【答案】此篇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这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由自然及社会,写出了人世的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意,显得新奇感人,寓意深刻。2.联系写作背景,说说诗人写《葡萄》的用意是什么。【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在托物言志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物与人有某些相似点,本诗中的“葡萄”即是如此。【答案】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渴望得人扶持引荐的心愿。(唐代引荐风气很浓)意在借此委婉表达自己仕途困顿,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共勉。3.《赏牡丹》一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何作用?【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提示】诗人在诗中不仅写了“牡丹”,还有“芍药”“芙蕖”,作者将这些花放在一起对比,来表现诗人的写作目的。【答案】拟人、比喻、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拟人:写芍药“妖”,是写其如人一样艳丽、妩媚;写荷花“净”,是写其如人一样洁净、高洁。比喻:“真国色”是把牡丹比喻成国中最美的女子。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芍药和芙蕖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的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也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感情,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4.《小松》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志?【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通过小松小时在草丛中,到长大后成为“凌云”之木的对比,寄寓作者才华无人识的苦闷心情。【答案】《小松》托物写人,以小松埋没于深草,无人相识,寄寓了自己虽有才华和志向,却无人赏识,一生潦倒的满腔不平和苦闷之情。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对接高考1.比喻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如林逋《山园小梅》中的“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比拟与比喻不同:(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2)比喻中喻体(作比的事物)都要出现,比拟中(模拟的事物)是不出现的。3.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借代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5.设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出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杜甫《蜀相》的开头两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6.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王安石的《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两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7.双关双关是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双关。8.互文互文就是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如《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舟中二首(其一)①(宋)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是比喻;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是夸张。【答案】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深入灵魂的热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我的故乡在江南,那是一个莲的乐园,那里的人对莲的热爱早已深入灵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文赏读炎炎夏日,所有的花木都不堪骄阳的炙烤,低下了它们高傲的头颅,万物显得奄奄一息,干旱的水田,清风吹不起一点涟漪。你看,你看那是什么?遥远的天际,那一片绿,绿中夹着生命的力量和激情的火焰,正肆无忌惮,铺天盖地,蔓延出一片绿的海洋。而绿海中的红,正如火一般烧尽一切的灰尘与阴暗。哪怕烈日炙烤,那绿海依旧在随风舞动,泛起层层绿浪;哪怕骄阳似火,那红依旧飒爽挺立,散发着阵阵清香。饱含生命力的莲,莫不让人心潮澎湃,产生灵魂深处的热爱。“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秋天的莲,是收获的莲,褪去了夏日的盛装,孕育出颗颗饱满的果实。江南的女子,如水一般的女子,她们架起木舟,向那绿海驶去。纤手飞舞之间,采下朵朵莲蓬,剥开一个,取出莲子,放入嘴中,一股清香在嘴中绽开。那是莲的清香,那是莲的奉献。无私奉献的莲,在夏日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在秋天给人们以收获的喜悦。这收获的莲,怎能不让人喜笑颜开,产生自灵魂深处的热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黑暗,淤泥,莲正奋力地远离污浊,执意朝空中生长着。淤泥想困住它,用层层黑土将其掩埋,它不屈,只是奋力向上,它的心中只有对光明的渴望。那污浊想玷污它,一次次地攀附在它的身上,莲一次次将其驱散。污浊怒了,咆哮道:“放弃吧,你终将筋疲力竭,没有人会懂你对清白的坚守;放弃吧,泥地里虽然黑暗,但是很安稳。光明有什么用?清白又怎样?不要再与我苦苦斗争了。”莲不语,只是一次次地将恶意的污浊驱散,从不放弃,只因为对清白的坚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功最终属于莲。它清清白白地挺立于水面,亭亭玉立地接受阳光的洗礼。人们惊叹于莲的坚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屈于黑暗,不屈于浑浊的品质让世人争相传颂,在时间的长河里绽放璀璨的光芒。生命的莲是不屈,收获的莲是奉献,清白的莲是圣洁。清高脱俗的莲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产生自灵魂深处的热爱?怎能不让古今文人墨客诗赋歌咏?这莲,自在我灵魂深处,令我衷心热爱。【赏析】文章写自己对家乡的“莲”的热爱。因为“莲”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作者在文中引用了较多古诗名句加以烘托,显其古典的意蕴。为了与这样的艺术构思相匹配,作者对莲这一形象有所构思,有所刻画,比如虚构污浊与莲的对话情景,给莲这一形象赋予了生命与人格。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 11 咏物诗四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