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比较优势战略及其实施的制度基础(DOC45页)
1No.C19990261999-10比较优势战略及其实施的制度基础1一、导言:讨论的背景经典的贸易和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其比较优势产业是从初级产品开始的,随着收入水平增长高于世界其它国家的水平,它的比较优势产业就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越是人口稠密、资本资源稀缺的国家越是如此。纺织品和服装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成为许多国家比较优势战略实施初期的首选目标之一(AndersonKym,ParkYoung,1989)。中国在建国伊始,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资本供给严重不足,利率水平相当高。而重化工业资本密集程度高、建设周期长,与我国当时的要素禀赋情况相矛盾。发展重化工业,就必须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牺牲其它部门的利益,人为降低发展重化工业的成本,为重化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其结果,有限的资源被倾斜配置到少数几个重点发展产业上,而其它比较优势产业包括纺织业则得不到起码的资本。因此,这一阶段我国纺织工业的要素禀赋优势根本无法发挥,纺织产品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国有1该项研究是在林毅夫教授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资助下完成的。部分分析的内容得自于为天则经济研究所所完成的制度变迁案例分析。感谢他们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文章中所有不妥与问题均由作者负责。2企业缺乏激励的机制,成为国有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根本原因。2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纺织产业作为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业部门,它的发展与变迁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转型时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代表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非国有经济代表的乡镇企业大多数首先进入的行业、进行初始的资本积累是纺织工业。我们的讨论也将主要集中在乡镇企业的在早期的要素组合过程中,如何依据市场交易来形成其产权合约,这些产权合约正是早期乡镇企业发展开始出现市场化交易的制度基础。因此我们将主要通过对乡镇企业早期要素获得和产权合约形成的分析,来说明形成竞争的制度基础。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纺织工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最为引人瞩目的变化是作为非国有部门的乡镇纺织工业的高速成长和国有纺织工业部门的大规模退却。这样的退却并不是当前的我们所不断谈论的“战略性改组”或结构调整中的主动退出,相当程度上是竞争的失败。3我们以为国有纺织工业部门竞争中的失败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构筑了适合于市场竞争的制度基础,使得比较优势能够得以充分显现,同时国有部门缺乏激励的机制使得它无法应对要素比较优势的变化。42在前30年,我国的纺织工业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行业。纺织工业部具有很大权限,在1958年企业下放后,它仍掌握着主要产品(产量质量品种单耗等)和建设规模、主要建设项目的计划权,掌握着主要原材料(棉毛麻丝化纤染化料)的统一调配权。3据纺织工业部纺织企业对2564家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统计显示,到1998年10月,亏损面达到61%,亏损额达35元以上,资产负债比率高达73%。根据国有纺织部门所遭遇到的困难,中央政府提出从1998年起,用三年时间压缩淘汰落后的棉纺锭1000万锭,分流安置职工120万人,同时规定每压缩10000锭给予财政补贴300万元,由中央、地方财政各承担150万元;同时安排银行贴息贷款200万元,贷款的贴息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贷款还本期限为5-7年。4其实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具有良好的制度基础的企业是能够充分捕捉比较优势变化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由于相对优势变动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美国纺织工业在近四十年来发生了十分剧烈的变化,在发展中国家纺织品的冲击之下并没有由此而彻底消亡,而是使用了资本更加密集的人造纤维作为其纺织品的原料,研究发现技术进步造成了劳动力和天然纤维的节约,增加了资本和人造纤维和其他原材料的投入(ShuiShangnan,Beghin.John.C,Wohlgenant.Michael.K,1993)。3表一、全国乡镇纺织工业发展概况19861990199219941995企业个数4961753079592135893761783从业人数(万人)380.5460524.71557.25570.13总产值(亿元)301.19933.031921.314065.625185.70注:(1)乡镇纺织工业包括丝绸,不包括纺织机械与纺织器材行业。(2)资料来源:《1996年纺织工业统计年鉴》第221页。全国乡镇纺织企业在10年中从业人数增加了几乎50%,总产值增加了12倍多。1986年到1997年乡镇纺织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增长了66倍之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4%。与此相对应,在10年的时间里,国有纺织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纺织行业中的比重,已从80%以下降到1/4左右,而乡镇纺织企业则由小到大,到1995年末已占全国行业产值的近3/4。到1995年末,乡镇纺织企业的从业人数已相当于国有企业的84.6%,创造的产值已远远超过国有企业。同时,1996年纺织工业出口占全国出口的24.6%,而在服装行业的出口中乡镇企业占据了80%的份额。这充分说明乡镇企业获得了比计划经济时期更为巨大的比较利益,大大改善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表二、乡镇纺织企业与国有纺织企业从业人数比较1986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国有企业从业人数(万人)680.77721.38735.93746.15777.97761.50729.17708.39674.13乡镇4企业人业人数(万人)380.5460491.13524.71568.14557.25570.13乡镇企业/国有企业(%)55.961.663.168.977.978.784.6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纺织工业统计年鉴》历年资料整理。表三、乡镇纺织企业在全国纺织工业中的地垃(总产值的比较)1986199019911992199319941995乡镇企业(亿元)301.19933.031151.161921.312965.374065.625185.70全国纺织行业(亿元)1521.6332436604526551666597035乡镇企业/全国(%)19.828.131.542.553.861.173.7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纺织工业统计年鉴》。注:1986年数据按80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余年份按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什么乡镇纺织工业能够获得如此迅速的增长并促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能够获得改变?而国有经济部门的效率却难以从根本上获得改善?事实上纺织行业的情况仅仅是整个经济结构问题的突5出反映。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仅仅是通过纺织工业的情况提出问题,而并不对纺织工业本身进行分析和说明,讨论的重点将集中在乡镇企业在最初的要素组合中如何形成了能够形成竞争并使比较优势战略能够成为竞争依据的产权合约,从而促使了市场化交易的出现。二、问题及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转型正经历着一个渐进的过程,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仍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中国改革的核心是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即由过去的“赶超战略”转向“比较优势战略”(林毅夫等,1994)。显然实现这样的战略转变,最为重大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建立能够充分实现比较优势战略的市场基础,消除垄断、政府干预等一系列造成市场扭曲的行为,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当是转型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步确立能够促使生产要素和稀缺资源在竞争性的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体制和制度,将是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的基础,也是我们实现效率增进的渐进的制度变迁,达至高速增长目标的根本出路。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市场实际上是条象分水岭那样的界线。根据你处在这条界线的一侧或另一侧,你就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布罗代尔,中文,1993)。充分竞争的市场体制是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的重要基础,这是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在提出必须进行战略转变时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竞争的市场体制不是现实,所以还要注意转化路径中的政策选择)只有在产权界定清楚、交易规则明确的竞争市场中要素和6产出品,特别是一些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的稀缺资源,才能够在较低的交易成本条件下显现其真实的机会成本。因此比较优势战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即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产品和要素的价格,由此形成的价格能充分反映产品和要素的稀缺性,引导资源流入丰裕要素密集的产业,即比较优势产业。比较优势产业的迅速发展则通过加速一国经济的发展,改变资源秉赋条件,提高资本积累水平,由此引发比较优势呈现动态变化,诱发一国比较优势产业不断向高层次演进。一国经济也随之实现不断地跳跃、提升。但是,在我们提出竞争性的市场体制是实现战略转轨的重要基础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非常需要进行分析和说明:一是在严格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或者说在经历了近三十年完全消除市场的经济体系,市场化的交易是从何而来的,或者说市场化的竞争是从何处开始发韧的?显然它不是由于计划体制的取消而自动生成或像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与生俱来的。二是中国二十年来的变革的经验事实证明,渐进改革无法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制度,从而使得我们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面临着许多十分不同的约束。林毅夫教授等对于忽视市场所带来的要素价格的长期抑制和扭曲,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和深入透彻的分析,而事实上这也是传统的中央命令式经济的主要弊病之一(林毅夫等,1994,1997)。但是相随于制度转型的演进,我们关注的目光逐渐转向市场体制的不同演进程度或不同的阶段是如何促使比较优势战略发挥作用的,或者说转型经济在不同的市场发育阶段是如何使比较优势的战略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型的战略7的。显然在逐渐转向市场体系的转型经济中,比较优势战略发生作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可能会首先在某些产品、某些部门首先开始发挥作用。而且其作用的方式是一种效率逐步改善的增进性的变化,而一旦这些部门开始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完成其要素组合、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决定等等,面向市场的效率增进型的制度变迁就已经成为经济迅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更进一步的问题是:转型经济中,市场化程度越高的部门是否比较优势战略的作用越明显,同时由于其效率的不断提高因此其技术发展和效率增进型的制度变迁速率也更快?不同的产权制度或者产权合约应对着不同的竞争模式或不同的市场结构,而不同的竞争模式或程度又会对应着各种方式的比较利益的实现。下表提供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尽管任何一个经济都无法在新古典的模式中运行,但是我们从表中的十分粗略和简单的区分中可以表述我们对于三者间关系的认识。表一、产权制度、竞争与比较利益之间的关系产权形式竞争比较利益的实现公有制经济缺乏竞争难以实现比较利益混合或模糊产权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一定程度实现比较利益新古典的市场经济充分竞争完全实现比较利益事实上,早在对乡镇企业的研究过程不断地有学者提出乡镇企业从其诞生就活跃于市场交易之中,但是相随于这样的一种判断,我们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乡镇企业的出生带来了竞争性的市场化交易呢还是市场已经天然存在而乡镇企业不过是利用了这些市场机制?8表面看这是一个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第二、形成这些市场化交易而最终形成竞争机制的制度基础是什么呢?教科书告诉我们“市场是相互作用、使交换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平狄克、鲁宾费尔德,中文,1997)”,同时市场又划分为竞争性市场和非竞争性市场。更进一步布罗代尔对市场进行了分层,划分出了在竞争性市场之下的底层的面对面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和处于竞争性市场交易之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垄断交易,而在后来的著作中又进一步简化为两层的划分,既“有两种类型的交换,一种是普通的、竞争性的、几乎是透明的;另一种是高级的、复杂周密的、具有支配性的(布罗代尔,中文,1993,1997)。同时我们又能够阅读到斯蒂格利茨对竞争性市场经济所提出的怀疑和批评,提出了著名的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定理(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中文,1998)。但是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是比较优势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件确定无疑的事情。而在一个转型经济中竞争是如何出现和形成的,这是本文准备讨论的一个内容。由于各个方面的约束和限制,我们无力对当前转型经济中的市场结构
本文标题:比较优势战略及其实施的制度基础(DOC45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8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