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璀璨的东方明珠——《一千零一夜》赏析程飞虹《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在我国却有一个独特的称呼:《天方夜谭》。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负盛名,拥有最多读者盒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同时,它以民间文学的朴素身份却能跻身于世界古典名著之列,也堪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它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色彩斑斓,形象逼真,是一幅瑰丽多姿的历史画卷。由于它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流畅通俗的语言,奇妙的想象,对事物的鲜明爱憎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因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它出版至今的二百多年中,几乎传遍了全世界。它的许多故事,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是非常成功的杰作,它强烈的艺术魅力,始终为各国人民所喜爱,不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串璀璨的明珠。根据《一千零一夜》记述的逸闻、风土人情和它所反映的统一的文化特征、民族精神、宗教信仰、写作水平等,多数学者认为:它的故事和手抄本在中近东地区开始流传的年代约在八世纪中叶到九世纪中叶,即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的前一百年(750—850),尤其是在哈伦·拉希德哈里发在位时期(786—809)和被誉为伊斯兰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麦蒙哈里发在位时期(813—833)流传得更为广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是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稳定以及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和文化上的繁荣、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的。八世纪中叶,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最后形成,阿拉伯民族固有的文化受到被征服民族文化的影响,又融合了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积极成分,创造了中世纪灿烂的阿拉伯新文化。《一千零一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阿拉伯新文化的沃上中孕育而成的,因此,它是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也是阿拉伯新文化的辉煌成果之一。文化学术的发展促进了民间文化的繁荣。当时阿拉伯人的一种民间文艺——说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职业说书人不仅在街头巷尾说书弹唱,而且有的被召进王宫为哈里发等皇亲国戚说唱消遣。《一千零一夜》中就有详细的描绘。《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来源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波斯,据有的学者考证,这一部分源出印度,最初是梵文,后由梵文译成古波斯文,再由古波斯文译成阿拉伯文,迅速在西亚阿拉伯地区流传,并加进许多阿拉伯故事。第二部分出自伊拉克,讲的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故事,特别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统治时期的故事。从十世纪到十一世纪,在这个2地区经过多次编选和改写,作为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基本结构、主要故事和人物已经基本具备。第三部分讲的是埃及麦马立克王朝(1250—1517)的故事;其中以第二部分伊拉克故事现实感最强,因为它是《一千零一夜》开始成书时期的现实生活的反映。至于那些印度的、希腊的、希伯来等外来的故事,经过广大市井艺人、文人学士的吸收和再创造,也已经阿拉伯化了,它们被巧妙地组织到一个规模宏大的阿拉伯故事集里。这部故事集一直到十六世纪才基本定型,此时阿拉伯帝国灭亡已有三百多年了。《一千零一夜》卷帙浩繁,规模宏大。它的手抄本很多,无论就故事的数量或内容,没有两种手抄本是完全一样的。十八世纪初,法国人迦兰第一次根据手抄本把《一千零一夜》译成法文出版。随后,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也翻译介绍了这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十九世纪上半叶,相继出版了几种经过专家校定的阿拉伯文原文本,其中以1835年在埃及刊印的版本被公认为善本。《一千零一夜》名称的起源在故事集的开头作了交代:相传在古代印度和中国的海岛中,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由于王后行为不端,国王把她杀了。此后他每天娶一少女做王后,翌日晨即将她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同胞,自愿嫁给国王。她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国王,使他爱不忍杀。每次讲到最动人的地方,天刚好亮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一直拖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化,遂鸾凤和鸣,白首偕老。显然书中这种处理方式主要出于艺术的虚构,以此作为串连几百个互不关联的故事的线索和手段。我国古时称阿拉伯国家为“大食国”,明朝以后改称“天方国”,又因为阿拉伯人喜在夜间讲故事、听故事,或者因为这些故事是在夜间讲述的,所以我国又将《一千零一夜》译为《天方夜谭》。这部民间故事集,以它离奇多变的题材,洒脱的艺术手法和神幻莫测的东方色彩,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复杂画面。它从各个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这个故事集中有格言、谚语,有寓言、有童话。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和描写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故事,有神话传说和神魔故事,有描写婚姻恋爱的故事,有描写经商和航海冒险故事,有反映宗教问题的故事,还有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故事、道德教训故事等等。涉及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奴婢乞丐,还有天仙、精灵和魔鬼,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在这样一个形形色色,洋洋大观的世界里,上天入地,瞬息万变,腾云驾雾,穿洋过海,真是一幅目不暇接的广阔世界。通过对《一千零一夜》各个故事思想内容的剖析,可以看到,这部作品的主要成就在于它以朴素的现实描绘和浪漫的幻想互相交织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的爱憎感情和淳朴善良的品质。这也是作品具有人民性的重要标志。《巴格达窃贼》、《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强盗》、《阿拉丁和神灯》、《渔翁的故事》等,都体现了上述的思想内容。《巴格达窃贼》是一个流传极广、遐迩闻名的故事,它的主人公虽然是个“小狗”,但他3助人为乐,心地十分善良。他为了帮助贤明的国王驱除凶残狡黠的宰相,被宰相的魔法变成了小狗;但他没有被恶势力所屈服,历尽艰险,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盗佛眼。他最后获得了飞毯,处决了宰相,救了国王。国王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要他当宰相,他不肯做官。在举国欢腾、热烈迎接贤明国王重新回来的庆典中,他却告别了人民和国王,驾起飞毯徐徐离去。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群众憎恨恶势力的普遍情绪和渴望有一个贤明的国君能使大家都过上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望。故事的主人公虽然被叫作“巴格达窃贼”,但谁也不会把他当作小偷看待;相反,他那纯朴善良、助人为乐、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性格却体现了劳动人民高贵的品质,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强盗》的主人公阿里巴巴原来是一个出身穷苦、一贫如洗的樵夫。他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在砍柴的路上无意之间发现了强盗集团的宝库,得到了大批财宝,但他并不据为己有。强盗们为除后患,秘密私访要谋害阿里巴巴。由于聪明、机智、嫉恶如仇的女仆美加娜的帮助,阿里巴巴才化险为夷、并战胜了强盗。美加娜先后三次机智地破坏了强盗们的罪恶计划,使两名匪徒死在自己同伴的刀下,另三十七名匪徒被她用滚油浇死。最后,又机警地发现匪首的险恶阴谋,她勇敢地利用献舞的机会,将他用匕首刺死。阿里巴巴把宝库的一半财物送给了她,并让自己的侄儿娶她为妻。这个故事除了描写阿里巴巴忠实、憨厚、善良的个性外,还突出地刻画了女仆美加娜的聪明、机智、勇敢的性格。《阿拉丁和神灯》的主人公原来是裁缝的儿子,在他被招为驸马后经常周济穷人。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杀死了作恶多端的非洲魔法师弟兄。《渔翁的故事》里作为人类的渔翁,以智慧和计谋制服了凶恶可憎的魔鬼;同样地,国王也杀了作恶的妖妇而拯救了整座城市的居民。相类似的故事还可以举出很多。这些故事说明,人民群众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智慧;同时还说明,代表光明、正义的正人君子,不论其职位高低,甚至是国王,总是战胜代表黑暗、邪恶的妖魔恶棍的。《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都具有相似的思想内容。它们的主人公都是一些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受人欺侮、凌辱的劳苦大众;但是他们个个纯朴善良、刚毅正直。这些高尚的品质、朴素的愿望和通情达理的是非标准,不正是各个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彼此都能相通的东西吗?所以它能引起人们思想感情极大的共鸣。恩格斯在《德国的民间故事书》一文中曾指出:“因此,如果能公正地要求民间故事书的一般特点是具有丰富的诗的内容、饶有风趣的机智、十分纯洁的心地,而德国民间故事书还应该具有健康的、正直的德国精神——即在任何时代都是完全一样的特质,——那末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权利要求民间故事书应该符合自己的时代,否则它就不成其民间故事书了。”①《一千零一夜》所以能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不因日月推移而失色,那不正是它具备了恩格斯所提出的这些特点吗?《一千零一夜》中有不少故事的辛辣的笔触揭露了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黑暗与不幸,描写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反映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正是故事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体现。《渔翁的故事》中,渔翁饱尝辛苦,却落得两手空空。于是他满腔义愤,怒斥了人间的不平:4我出来奔走营生,发觉衣食的来源已经断绝。许多粗鲁、愚昧之徒,飞黄腾达、青云直上,…………呸,你这个世道!如果长此下去,让我们老在灾难中叫苦、呻吟,这就该受到诅咒。在《三个苹果的故事》中,也有感人至深的诗句:倘若把我送到当铺里,连同书籍墨水瓶一起算在内。要求当一天的生活费,人家决不肯接受。如此惨淡生活,比睡在坟墓里还差得多。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中世纪阿拉伯社会劳苦大众的生活写照!笔者只有立足于劳苦大众之中同他们休戚相关和患难与共,才能写出这样的诗行。在暴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方面,《一千零一夜》没有停留在仅仅描写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或反映他们对于现实生活不满的情绪上,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哈里发,对他们的昏庸无道、专横跋扈和欺诈成性痛加揭露,无情鞭挞。《一千零一夜》的引子,《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国王杀死了与人私通的王后以后,竟然荒唐到每夜要宰相捉一个少女供他寻欢作乐,天一亮便把她处死。这个故事充分暴露了国王荒淫无耻、昏庸凶残的本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渔夫和哈里发的故事》(又名《渔夫哈里发和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的故事》①中,对哈里发的淫威和渔夫诚惶诚恐的心理,有一段细致入微的刻画。渔夫哈里发积蓄了一百金币,从此就提心吊胆,夜不成眠,生怕哈伦·拉希德哈里发会来索取;要是不给,就会被送到总督那里严刑拷打。一天夜里,他躺在床上想来想去,豁然开朗:要保住金币,只有先“养成一种经得起鞭挞的习惯”;想到这里,他霍地跳下床来,一面鞭挞自己,一面申辩:“老爷!是他们给我造谣呀!我是打鱼为生的穷人,什么东西都没有嘛……”这段生动的描写,把阿拨斯王朝最负盛名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的本质揭露无遗!原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个专横跋扈、贪得无厌的家伙!把渔夫的名字也叫做“哈里发”,这正是别具匠心的曲笔,它包含了对“哈里发”尊严的极大蔑视。类似这样立场鲜明、敢于“犯上”的故事情节,还有许多。一本中世纪帝王时代的民间故事集,能毫不含糊地揭露帝王的丑恶本性,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直到今天,在一些国家的5人民中间,对玩世不恭、专横跋扈、荒淫无度的人,常常这样谴责他:“依旧过着《一千零一夜》的生活。”《一千零一夜》尖锐的批判性,由此可见一斑。《一千零一夜》中有许多故事被说成是发生在哈伦·拉希德哈里发时期,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以要这样写,是因为哈伦·拉希德是阿拔斯朝的第五代哈里发,他被认为是该朝最著名的哈里发之一,在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巴格达达到空前的繁荣。因此,哈伦·拉希德就成了许多文学作品中阿拔斯王朝贤明哈里发的代表人物。《一千零一夜》的许多故事,之所以假借哈伦·拉希德的名字,只不过是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盼望一个“太平盛世”的良好愿望罢了,而生活的现实毕竟是严酷的。在阶级社会中,人民要求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那时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如以哈伦·拉希德名义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参加的歌手竟有两千名之多。他的儿子也曾举行过类似的歌舞晚会,宫廷里的男女全部参加,歌舞通宵达旦。而劳苦大众、奴隶们却在受剥削受压迫,过着饥寒交迫、贫困潦倒的生活。这一切,就是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生活画面的基调。根据历史记载,825年,麦蒙哈里发和宰相的女儿十八岁的布兰结婚时,耗费了难以置信的财富,豪华侈奢达于极点:有一千颗硕大的珍珠,有珍珠
本文标题:一千零一夜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0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