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知识点判断课前预习抓双基课后提能再巩固课堂达标点对点课前预习抓双基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________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2)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斯大林2.内容(1)以______为改革突破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2)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扩大了______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3)政治方面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农业地方3.影响(1)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______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最终未能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____________,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斯大林模式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主要内容(1)工业上,推行“____________”,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2)恢复______________,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3)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____________;运用______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新经济体制部门管理体制经营自主权经济2.评价(1)积极: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__________和综合国力增强,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消极: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加重,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军事实力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1)经济:制定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2)政治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②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④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2.影响(1)使苏联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2)最终导致______解体。苏联四、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重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工业。()√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效果不佳说明改革错误。()×说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效果不佳不能说明他们的改革是错误的,而是改革的思路错了。苏联的改革必须果断地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3.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5.苏东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失败。()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课堂达标点对点知识点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解析:由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以看出不同的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是不同的,故选D;其他各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来,故排除。答案:D2.“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下列属于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是()A.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把大中小企业一律实行国有C.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解析:“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指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导弹引起古巴导弹危机。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是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故C项符合题意;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把大中小企业一律实行国有,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排除D项。答案:C3.(2018·江西赣州一中期末)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A.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C.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解析:根据材料中“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得出是企图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避免“对资本主义的恐惧”,故A项正确;租借、租让工业企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苏联改革主要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不是加强工业部门的管理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用市场管理经济的方式,故D项错误。答案:A知识点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4.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但在70年代初开始,改革步伐缓慢下来,农业依然没有改变落后局面,造成粮食年年进口,故选D项。答案:D5.据统计,苏联“十五”(1976年~1980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产值比“七五”(1961年~1965年)计划期间增长50%。这表明()A.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B.勃列日涅夫对农业给予一定重视C.当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D.“加速发展战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6~1980年属于勃列日涅夫时期,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平均产值增长说明勃列日涅夫对农业给予一定重视,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领域,故C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B知识点三莫斯科落日6.1991年12月,存在了69年的苏联完全解体,下列关于苏联解体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苏联的彻底解体②“更新联盟”构想的提出③“八一九”事件的发生④《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解析:①发生于1991年12月25日,②发生于“八一九”事件之前,③发生于1991年8月19日,④发生于1991年12月21日,故正确排列为②③④①,应选B项。答案:B7.(2018·山西灵丘一中期中)二战以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其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所犯的与戈尔巴乔夫不同的共同错误是()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B.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D.对农业重视不够解析:有利的国际环境只是改革的外部因素,不是二人所犯的错误,排除A项;三夫改革都失败,从根本上是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没有认真地依据国情来进行政策的调整,所以B项是三人所犯的共同错误,排除;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领导风格都是个人专断独行,而戈尔巴乔夫没有这一特点,故选C项;赫鲁晓夫改革重视农业,排除D项。答案:C8.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试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捣毁一切具有社会主义和计划色彩的事物,并最终投入所谓新自由主义的怀抱。然而,这给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带来了严重后果,俄罗斯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大不如苏联时期。以上材料说明了()A.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瓦解的必然性B.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并不是一无是处C.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走上了世界文明的正道D.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结果解析:俄罗斯彻底否定了社会主义的结果,给国家发展带来严重问题,说明资本主义也存在着弊端,改革必须符合国情,逐渐进行,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故选B项。答案:B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统计表年份1981~1985年1986~1988年1989年1990年增长率3.2%2.8%2.4%-4%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对实现产业结构人才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选择上是错误的。第二,单纯认为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而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张伟垣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材料三:(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之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随着5年一度的“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运作的“全国性”经济体系。取而代之的,只是各个社区、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只要力能为之,便一窝蜂地赶紧坚垒自保、寻求自足。——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卷(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变化趋势。(2)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答案:(1)变化趋势: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连年下降,直至呈现负增长。(2)原因:第一,改革方针失误,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器制造业(或者回答没有注意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不符合时代潮流;没有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以及人民生活与消费需求的问题;对财政危机和生产危机估计不足。第二,政治上,苏共的威信丧失,政治解体促成经济解体。第三,经济上,计划经济体制停止实行,没有出现一个有效运作的经济体系,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4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