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章末优化提升一、准确评价历史人物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他所生活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进行评判,否则,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评价。2.确定评价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要运用阶级分析法,考虑其阶级性和时代性。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是时势造就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个性特点对事物有一定的影响力。即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不能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科学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是学习本模块的重要任务和要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方面全面评价。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在纵的关系上,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上,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3.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角度去评价。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7.实践性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三、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者的异同1.异(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帝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2)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2.同(1)三者都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百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四、关于封建社会的“治世”“盛世”和“中兴”1.主要表现及特征: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对统治阶级有些控制力,让多数农民(自耕农)保留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稳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盛等现象。这就是所谓“治世”“盛世”或“中兴”。它的出现有三种情况:(1)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形势,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2)王朝建立多年后,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等,这类盛世因承平日久,强盛中也隐含着危机,如天宝危机和安史之乱的出现。(3)在王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使王朝有所振兴,出现所谓的“中兴”,如昭宣中兴、光武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其出现也是暂时的。2.“治世”“盛世”和“中兴”出现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具体原因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②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③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社会政局方面,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④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⑤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在文化方面,具备了文化繁荣的条件。⑥广大人民辛勤的劳动生产活动,为“治世”“盛世”或“中兴”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真题练]1.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解析(1)可从唐朝时综合国力强大、对外贸易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政府的边疆政策和民族政策等角度概括。(2)可从高仙芝前期征战的功绩和后期的杀掠、战败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唐朝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2.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据《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解析(1)结合材料中“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等信息,从成吉思汗的目的、丘处机的才能与学识等角度回答。(2)从民族融合、元朝的统治以及文献记录等角度加以分析。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3.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解析(1)从皇帝提倡、士大夫议政风气及包拯的个性等角度分析。(2)从百姓对清官的期待、儒家思想的影响及笔记、话本、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塑造等角度归纳、概括“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答案(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4.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解析(1)韩愈生活在唐中后期,当时政治上藩镇割据,思想上皇帝崇信佛教,冲击了儒学,文学上是空洞无物的骈体文盛行。(2)根据材料得出,韩愈的思想对儒学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答案(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5.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解析(1)提取北宋“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等信息进行比较,然后得出结论。(2)要注意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和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分析其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从对当时诬蔑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得出梁启超的评价方法。答案(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证历史材料的真伪。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摘自《汉书》材料二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章末优化提升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5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