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考导航(教师备用)考查方向角度新中国的教育(1)以1954年画作《婆媳上冬学》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的扫盲教育。[2017·全国Ⅲ卷,31](2)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不断增长,反映了我国人才选拔制度适应了经济的发展。[2017·全国Ⅱ卷,31](3)到1952年底,全国各级学校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以适应国家战略的需要。[2015·全国Ⅱ卷,31]素养目标(教师备用)[主题立意]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经历的曲折历程都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体现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教材,使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认识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构建历史发展的时空观念。(2)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并探究相关史料,理解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3)通过学习新时期的教育,并探究相关史料,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体会和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教材解读史料探究随堂训练2.政策:(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为主。(2)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都提到要。3.成果:年1月1日,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一、扫盲教育1.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材解读课前自学释疑解惑扫盲识字教育扫除文盲2001[名师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的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二、义务教育1.地位: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2.政策:(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的战略。3.成效:2001年1月1日,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的战略目标。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基本参照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科教兴国九年义务教育苏联2.曲折发展阶段:(1)1958年,伴随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相结合为核心,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生产劳动(2)1963年,教育部对高等教育全面调整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3)“”期间,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3.迅速发展阶段:(1)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2)20世纪80年代以来①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②高校建立起三级学位制度。文化大革命1977学士—硕士—博士③大学的招生和分配制度加快了改革步伐,扩大了办学自主权。④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新中国的教育成就材料一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194934万所2400万5219所127万205所11.7万200149.13万所1.25亿10.09万所9115.31万1911所1175.05万材料二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问题](1)材料一中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教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些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解析]材料一信息表明,与1949年相比,2001年时现代中国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无论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其学校数和在校生数都出现了巨大的增长。材料二表明教育目标随时代变化而改变,新中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论](1)现象: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重视基础教育;三级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原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教育投资,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2)特点:将德、智、体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深化拓展]用阶段特征法来理清我国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阶段特征时间主要措施成效起步阶段1949~1957中国基本参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到1957年,有学校229所,在校生44万,但也出现了体制僵硬、培养目标过窄等问题初步阶段1958~1960实施“教育大革命”增加招生人数;教育与实践结合;也造成很大混乱稳定发展1961~1966从1961年开始按八字方针调整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轨道萧条阶段1966~1976发动“文化大革命”国家至少少培养了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也导致社会道德观念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滑坡恢复阶段1977~20世纪80年代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高等教育进入恢复阶段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国家采取首先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等措施(1)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探究主题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材料一邓小平正式恢复工作后,自告奋勇分管科学、教育方面的工作。他以科教为突破口,对科学和教育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拨乱反正的意见,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197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北师大出版《中国当代史》材料二随着新兴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只有普及义务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才能适应祖国的四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的决定因素,而基础教育则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基础。理论工作者强调,不普及义务教育,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能是纸上谈兵。法律工作者指出,法盲和文盲有很大的相关性,不普及义务教育,真正的法制是难以实施的。——整理自杨海榕《试论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问题](1)指出材料一中邓小平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同一时期的其他教育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普及义务教育对我国的重大意义。(3)如何认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邓小平重视教育及采取的措施;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句号分层概括即可;第(3)问结合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经济与教育关系。[结论](1)措施: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其他措施: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重新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2)意义: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力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广大劳动者素质,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3)关系:教育进步需要经济发展来支撑,其进步也必然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化拓展]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近代的中国由于教育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也得力于教育的发展。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重视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随堂训练编者选题表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知识点题号易中扫盲教育1、2义务教育3高等教育的发展4、5综合6一、选择题1.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某一时期的教育活动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某一时期”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C.20世纪70年代末D.20世纪80年代初解析:A图片所记录的场景,主要是进行识字教育,这是推行扫盲教育的基本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2019·江苏南京月考)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A.义务教育的普及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C.“希望工程”的推动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解析:B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文盲数量下降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反映出中国国民教育的发展,故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了“希望工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故D项错误。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的战略目标()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解析:D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4.(2018·北京海淀区月考)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类别时段综合理工农医师范其他调整前51783051调整后211083749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A.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B.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教育C.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D.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解析:A1952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并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中“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理工农医”大为增加相符,故A项正确。5.(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该项规定的实施()A.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体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C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件 岳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6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