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第二节百日维新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1.重点: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2.难点:维新变法的推行条件、特点及对其评价。自主预习探新知知识点一变法救亡呼声再度高涨1.导火线: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2.表现(1)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万言书,呼吁及时变法,革旧图新。(2)1898年1月,李鸿章、、荣禄等五位大臣会见康有为,康有为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3)康有为上书《》,并提出了具体变法措施。(4)康有为进呈《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为光绪帝提供实施“变政”的样板。(5)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在其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保国会翁同龢应诏统筹全局折[深度点拨]康梁等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的实质以康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知识点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正式宣布实行维新变法。定国是诏2.内容(1)政治方面①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删订则例。②开放言路,准许上书言事。③废除靠国家供养特权,允许他们自谋生计。④整顿和澄清。吏治冗员官民旗人(2)经济方面①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和促进等各业的发展。②改革,编制预算方案等。(3)军事方面①用新法精练。②添置兵舰,扩建。③裁汰旧式军队。海军农工商财政陆军(4)文教方面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开设经济特科。②设立大学堂和各级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实行新式教育。③设立译书局,准许创立报馆学会。④奖励著述。创新性策论3.评价(1)基本上反映了的愿望和要求。(2)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改革不彻底。(3)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的督导下,有些新政得以实行。(4)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的传播。先进文化维新派光绪帝[深度点拨]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光绪帝支持变法除了救亡图存外,还有另一个目的,即巩固封建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因此在涉及改革的根本问题时,光绪帝的阶级本质暴露无遗。合作探究攻重难探究点百日维新的特点史料解读史料一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00多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抓住史料一中第二、三、四自然段开头的信息,这些是史料主旨。史料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提炼胡绳的观点,即“光绪皇帝……代表……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路线……不符合历史事实”。[史料应用](1)概括史料一中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与弊端,说明了什么?【提示】(1)措施: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弊端: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2)请你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说明史料二中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提示】从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光绪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这一要害问题。这说明光绪帝仍然是封建皇帝,在国家政治体制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2.维新变法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讲练测评重落实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思路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解决旧的科举考试……的弊病”可得出,科举制存在弊端;根据材料一“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得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背景,从政治、经济、维新派的主张等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一“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得出,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一“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可得出,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废八股”“改试策论”可知,打击了旧学;根据材料二“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可知,改革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很不彻底。[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派势力势单力孤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表明,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要救亡图存必须进行变法,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2.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因为它()A.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符合时代要求B.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了影响C.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实行变法,大快人心D.力图扶植清朝统治,得到上下广泛支持A[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保国会的宗旨符合时代要求,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3.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在这方面的举措有()A.制定宪法B.裁撤闲散重叠机构C.设立农工商总局D.设议院B[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可采用排除法。A、D两项在维新措施中都没有涉及,C项是经济措施,不符合题意。]4.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A.实行君主立宪制B.改革政府机构C.改革科举制度D.发展民族工商业A[对照变法措施可知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不在变法政令之内。]5.(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撰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9章 中国戊戌变法 第2节 百日维新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6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