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表现。2.掌握各国变法的具体措施及深层原因,分析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改革的异同点。3.认识秦国变法的历史必然性。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与影响。2.难点: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自主预习探新知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重要时期。2.表现(1)经济上①农业: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③商业:日趋活跃,、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邯郸大动荡铁农具(2)阶级关系上: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出现。(3)政治上①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统治。②世卿世禄、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4)军事上:春秋时期主要是战争,战国时期则以为主,战争更加频繁。生产力新兴地主封建专制争霸兼并(5)文化上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②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学说民间办学[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9“学思之窗”,思考: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提示】(1)兼并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2)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目的:富国强兵。2.概况时期国别内容性质春秋齐(管仲)①发展农工商业②整顿和发展军备③改革赋税制度,“___________”,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奴隶主阶级改革相地而衰征春秋鲁实施“”,“履亩而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奴隶主阶级改革魏(李悝)①实行“”,发展农业生产②推行③制定《》,加强法制战国楚(吴起)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②变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③裁官、削俸、养兵和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地主阶级改革初税亩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分封制奖励军功私门请托[易混辨析]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变法的不同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前者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后者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因此,前者大多属于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后者则基本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必要性(1)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偏居关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较为落后。(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如正式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初步制定______制度等。户籍2.可能性(1)有利条件①秦国权力比较集中,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③民风质朴,精神浓厚。法家国君尚武(2)历史机遇①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已分裂成韩、赵、魏三国,力量大大削弱。②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3)直接原因:公元前361年,继位,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晋国[特别提醒]商鞅能担当秦国改革之大任的原因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在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频繁、思想文化活跃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他精通法家学说,同时对道家思想、儒家学说、“刑名”之学也很有研究。合作探究攻重难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史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1)史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答案提示】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剖析]史料一与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有关。内容可依据其含义回答;实质从征税即承认合法性、承认所有权的角度回答。[史料二]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世袭特权。第二,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精简机构。司马迁说吴起“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摘编自孙立群《吴起改革的启示》[问题剖析]史料二反映了吴起改革的内容。重心结合内容中主要的两条概括回答。简评注意“刻薄少恩”,即改革的阻力。(2)根据史料二,分析吴起改革的重心,并简要评述。【答案提示】重心:打击保守的奴隶主贵族势力,整顿吏治。简评:吴起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的民众力量基础薄弱,结果导致改革失败。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认识(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②频繁的战争使多国统治者都想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从而战胜对手。③法家思想适应了时代需要,成为各国推行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2)内容①政治上,改善吏治,削弱旧贵族特权。②经济上,逐步确立土地私有制,发展经济。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④法制上,制定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3)作用和效果①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略有不同。②从总体上看,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贵族,废除了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巩固了自身统治。商鞅变法的背景[史料一](1)史料一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答案提示】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问题剖析]史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方面的时代特征,结合关键信息“铁制农具”“牛形酒容器”从生产力方面入手回答。[史料二]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求贤令》(2)秦孝公颁布《求贤令》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答案提示】原因:当时秦国力量弱小,东方各国都看不起秦国。秦孝公想改变落后的面貌,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结果: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来到秦国效力,商鞅正是在《求贤令》的感召下来到秦国的。[问题剖析]史料二是商鞅变法的原因之一,这可从省略号前“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角度分析,结果可结合商鞅的到来回答。商鞅变法的背景(1)必要性①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需要。②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③秦国相对落后,迫切希望富国强兵。(2)可能性①经济条件: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思想基础: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成为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③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④秦国的有利条件:国君权力较集中;注重法家学说;民风质朴。⑤主观条件: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春秋与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比较项目春秋战国条件社会转型刚刚开始,旧的社会制度刚开始遭到破坏,新兴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力量的发展刚刚起步社会转型加快,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发展壮大性质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改革内容主要改革赋税制度既有对经济基础的改革,更有废除旧贵族特权的上层建筑的改革,并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影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收效不大比春秋时期改革更彻底,涉及领域广,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差别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增强[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2.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3.商鞅辅助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当堂达标固双基1.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周王室的衰落C.诸侯争霸D.周朝统治腐朽A[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2.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变革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争霸战争B.“战国七雄”出现C.各国变法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C[题干中的“质变”是指社会制度的变革,春秋末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A、B、D三项均是社会变革的表面现象,不涉及社会制度的变革,所以都没有体现“质变”,故选C项。]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与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相比,其最大特点是()A.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B.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C.瓦解了西周所形成的分封制D.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D[A、B两项不正确,因为“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及“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出现于春秋时期;C项只是吴起变法的影响,排除;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4.《吴子·料敌》中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①秦国君主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②政治严明,赏罚必信③秦国国君雄才大略④秦人尚武精神浓厚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B[根据材料“其政严,其赏罚信”可以判断出②正确;由“其人不让,皆有斗心”可判断④正确;①③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可以排除。]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充分暴露了列强之间战争的残酷性,也说明了弱肉强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秦国有六代国君的废立,完全由大臣操纵,史称“数易君,君臣乖乱”。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时分析贵族专制之害“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民众反对过于繁重的徭役征发和赋税盘剥,以及厌战、逃亡,乃至爆发规模不等的暴力反抗。“盗贼公行”屡见于史册,就是明证。——《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材料二李悝在魏国“尽地力之教”;商鞅治秦,“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设二十等军功爵以奖励战斗之士,“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赵武灵王则采取“胡服骑射”。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李悝变法制定《法经》六篇,将《盗》、《贼》两篇放在最前,原因就是统治者认定“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商鞅变法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的规定。——《历史学科专题讲座》(1)材料一反映出战国时期主要存在着哪几种社会矛盾?(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各国是如何通过变法解决这些矛盾的?【解析】第(1)问,材料一信息比较明确,关键是三类矛盾的归纳要到位。第(2)问,在归纳材料二的变法措施时要特别注意回答的针对性,找到措施与解决三类矛盾的对应关系。【答案】(1)矛盾: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霸权的矛盾;统治者集团内部如君臣之间、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统治者与普通民众的矛盾。(2)解决:奖励耕战,提升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力求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抗衡中居于主动;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等特权,强化君权;制定公布法律,以严酷的法治手段加强对基层和民众的控制。Thankyouforwatching!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7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