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自主梳理]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1.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的总和。2.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现象。精神财富特定文化二、文化背景与人口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1)初婚年龄①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偏低→人口增长。②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人口出生率。(2)婚姻: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会导致出生率。2.宗教对出生率的影响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因此形成较高的出生率。加快降低稳定程度降低人口增殖三、中国文化与人口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等方面。2.变化(1)早婚早育→晚婚晚育。(2)多育多子→。(3)“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4)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只生一个四海为家[自我诊断]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2.初婚年龄的大小不影响出生率。()3.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相对不足,早婚多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4.晚婚必然造成晚育,还会缩短育龄妇女的生育时间,亲子间年龄差距拉大,晚婚习俗会大大降低人口的出生率。()√√×√[形成思维主线]探究点一如何正确认识文化背景与人口的关系[在探究中学通]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探究1]材料中描写了当时怎样的婚俗?提示:早婚,初婚年龄低。[探究2]材料中婚俗现象出现的背景是什么?提示: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相对不足,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加。[在归纳中理清]婚俗和宗教等文化差异对人口发展影响很大,可通过下表对比分析来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婚俗初婚年龄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较多,人口的出生率低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人口的出生率高婚姻的稳定程度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大大降低出生率较稳定,离婚率较低,出生率较高宗教为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形成较高的出生率[在训练中用活]阅读材料,回答1~3题。①俄政府将妇女每生育1个婴儿得到的补贴提高到1万卢布,对18个月以下的婴儿每月的补贴也由500卢布增加到800~1000卢布。②宋代法定婚龄要求“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③日本国会在1948年通过了《优生保护法》,以应对战后婴儿激增现象及有力的公共保健政策所致死亡率下降而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的冲击。④20世纪70年代,印度由中央统一严格管理计划生育工作,这种没有缓冲的高压政策不仅与文化、习俗、宗教等碰撞,而且引起了政治骚乱,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甚微且被迫中断。1.从各国政府关于婚育的政策看,政策制定时妇女生育率最低的是()A.①B.②C.③D.④2.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政策制定时的亲子年龄差距最小的是()A.①B.②C.③D.④3.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政策制定时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俄罗斯政府鼓励生育是因为出生率低,即妇女生育率低;宋代鼓励早婚,加上没有相应的节育政策,导致妇女生育率高;(日本)“婴儿激增”说明当时妇女的生育率较高;印度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限制生育,说明妇女的生育率较高。第2题,宋朝的法定婚龄很小,导致亲子年龄差距小。第3题,俄罗斯鼓励生育是因为出生率长期偏低导致老龄化现象严重。答案:1.A2.B3.A探究点二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与人口的关系[在探究中学通]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某地区流传的一段顺口溜:有儿无女不称心,有女无儿会伤心;一儿一女不放心,多子多女才舒心。[探究1]以上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人口文化?提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探究2]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口发展会呈现怎样的特点?提示:人口出生率高,增长快。[在归纳中理清]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在训练中用活]中国文化变化对人口的影响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据此完成1~2题。1.在当代社会,下列属于婚俗新观念的是()①多子多福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③只生一个好④男女都一样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对我国人口的影响是()①人口流动的数量增加②人口总数减少③人口素质提高④初婚年龄提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逐渐代替了旧的生育观念,成为生育观念的主流。而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不仅会使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增加,而且会促进文化交流,且有利于优生,从而提高人口素质。答案:1.B2.C[随堂巩固落实]知识点一地域文化与人口据日本明治安田生活福祉研究所调查:日本20~30岁的年轻人希望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男性希望结婚的年龄平均为33.9岁,而女性为32.2岁。男女都首次突破30岁。根据材料,回答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人口大国,晚婚的观念对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B.初婚年龄增长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C.这种趋势必将进一步加剧日本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的减少,给未来社会发展带来困难D.晚婚是一种婚育时尚,对其他方面影响不大2.下列属于外国文化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的是()①婚俗②宗教③职业选择④人口流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第1题,尽管日本是世界上十个人口大国之一,但初婚年龄推迟,带来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总量减少等问题,这给未来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困难。第2题,在外国,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答案:1.C2.A读图,回答3~4题。非洲的农村3.图示地区人口文化的特点是()①早婚之风盛行②多育多子③人口出生率高④婚姻关系不够稳定⑤妇女的生育年龄小,生育时间延长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4.图示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是()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C.“低—低—低”模式D.以上皆不是解析:该地区为非洲的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早婚之风盛行,妇女生育年龄小,生育时间长,多育多子;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模式。答案:3.B4.B知识点二中国文化与人口2015年12月27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但现在许多夫妇却不想生育二胎。据此回答5~6题。5.这种变化是哪种中国文化的变化()A.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的变化B.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的变化C.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的变化D.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6.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②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③受宗教的影响④受婚姻不够稳定的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我国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的生育观念由原来的多育多子逐渐向只生一个的新观念转变。答案:5.B6.A7.下列说法符合我国古代人们思想的是()①婚宴上,人们对新郎新娘最常说的话是“白头偕老,早生贵子”②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③“奸商、奸商,无商不奸”,可见商人没“好人”④落叶归根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古人的人口思想观念主要有以下四种:早婚早育、多育多子、“学而优则仕”、“安土重迁”,以上四种观念都符合。答案:D“课下提能训练”见“课时跟踪检测(四)”(单击进入电子文档)微专题大智慧见下页微专题大智慧人口统计图的判读[专题技法指导]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坐标图、结构图两大类,由于各统计图的形式不同,其特点也不尽相同。判读时一般采用以下步骤去判读:①读图名→②读坐标(或图例)→③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④分析数据→⑤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⑥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下面对坐标图和结构图做具体分析:一、坐标图类类型特点例图具体判读方法柱状图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适用于表示相互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用柱状的长短或高低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差异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短柱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短柱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类型特点例图具体判读方法曲线图(或折线图)表示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配规律,能直观反映同一种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的转折点类型特点例图具体判读方法三角形统计图有三个坐标轴,组成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判读时应首先明确三个边即三个方向的坐标轴。每一点所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判读时可用“逆右顺左”四字口诀来进行,具体如下:三角坐标图数据沿逆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作平行于各底边(3条)向右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数据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作平行于各底边向左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类型特点例图具体判读方法平面正方形坐标图反映某地区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根据图中四条曲线在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可以判读各地人口出生率的水平和变化,根据曲线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变化可以判读各地人口死亡率的水平和变化,根据曲线沿虚线对角线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可以判读各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水平和变化。①②曲线分别代表亚洲和非洲,两洲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③④曲线分别代表欧洲和北美洲以发达国家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二、结构图类类型特点例图具体判读方法扇形图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判断其性质。判读时,也可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饼状图由扇形图派生出来的三维图形。除了反映某些地理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外,还反映总体的绝对量[专题专项专练]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最可能是()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甲、丙、乙、丁D.丁、乙、丙、甲2.甲地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是()A.上学难B.老龄化C.民工荒D.男女比例失调解析: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越高,0~14岁的人口比重越大。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呈金字塔型,年龄越小比重越大,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10岁以下的可达30%以上;乙地出生率小于40‰(38‰左右),死亡率也小于40‰(38‰左右),自然增长率0‰左右;丙地0~14岁人口为20%,比甲地小;丁地为负增长。第2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形成上学、就业压力大,人均资源少,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养老等压力大等,A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慢会造成劳动力不足,B、C错;由甲地可以看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D错。答案:1.C2.A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64~2000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据图回答3~4题。3.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A.65岁及以上的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4.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1964~2000年,≥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而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减少;当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大于等于7%时即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课件 湘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9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