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要求学法指导高考导航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主要讲述了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以及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等知识1.结合案例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2.联系实际,讨论本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3.结合我国国情,理解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高考对本节知识的考查频率为5年10考。试题以选择题为主,分值一般为2~4分,主要考查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某地区城市化的新形势等课堂思维导学知识点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影响领域表现城市高楼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农村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传统的________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着都市的繁华城乡差距因________的现代化、________技术的普及而大幅度缩小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________效应。(2)破坏了原有的________系统,易造成地面积水和水质变________。(3)城市________污染,尤其是工业“________”,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原先的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________用地。(2)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化为现代化________社会。(3)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为________的城市景观所取代。(4)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5)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自我校对1.生活习惯交通运输信息2.(1)热岛(2)河网差(3)生产生活三废3.(1)建设(2)工业(3)建筑物密集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环境也相应受到影响,使地理环境各要素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其表现如下:自然地理要素城市化的影响后果地形进行改造,趋向平坦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候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形成城市风,将城市污染空气带到郊区,将郊区清新的空气带到城区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生态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及垃圾,干扰、破坏环境生态城市生态遭受破坏,环境恶化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环境农村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居民就业方式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景观特征乡村景观城市景观人口分散,农业人口集聚、非农业人口经济开放程度低高信息、交通欠发达发达文化、观念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高【核心笔记】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019·江苏)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第(1)题,比较图中1989年与2015年不透水面比例折线可知,距市中心15~20千米范围内,两折线垂直间距最大,说明比例变化最大,故选B项。第(2)题,不透水面比例增加,会使地表水下渗受阻,地表径流增多,同时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①错误,④正确;不透水面比例增加,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地表气温升高,同时,由于自然环境被改变的区域面积增多,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②正确,③错误。故选C项。【答案】(1)B(2)C1.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1)、(2)题。(1)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主要体现了该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答案(1)A(2)A解析第(1)题,从图中城市和谐指数来看,该城市经济增长指数高,其他指数较低,由此可推断,图中城市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第(2)题,从图中城市和谐发展指数可知,城市的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知识点二城市环境问题及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城市病”的成因及表现(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________,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表现: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温馨提示】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内在推动力是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产业与人口远离城市的中心地带。自我校对1.(1)工业生产(2)就业环境2.以人为本环境污染信息化1.城市环境问题(1)表现形式:产生的问题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废弃物污染;⑤光污染;⑥辐射污染城市交通问题①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通事故频繁;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④停车场紧张城市住宅问题①居住环境差;②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③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④出现贫民窟、棚户区城市社会问题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②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③老年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④内城经济衰退(2)解决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③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核心笔记】城市化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其表现、原因和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主要表现成因整治措施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放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合理布局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垃圾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工地和社会生活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和工业的大量集中。因此建设新城、卫星城,分散人口和产业是主要的治理措施。(2)许多城市问题并不是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技术落后、观念陈旧、管理不力、环境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造成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解决。2.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可以从人口流动方向、城市功能和地位变化、城市用地规模变化、出现时间等方面去辨析两个概念。简图表示如下:发展阶段比项城市化(A)逆城市化(B)人口流动方向由乡村、郊区大量流入城市由市中心向郊区、乡村迁移城市功能、地位、用地规模变化城市产业集聚,功能多样,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区域中心地位日益增强商业和制造业等外迁,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城市外围出现城市新区或卫星城发达国家产业革命后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时间发展中国家“二战”后迅速发展当前出现在一些发达城市(2)联系:两者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逆城市化是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2019·天津)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如图),回答(1)、(2)题。(1)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2)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A.工业污染扩散加强河流水质监测B.就业岗位减少提高第三产业比重C.居住区较偏远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D.交通压力增大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2)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A.工业污染扩散加强河流水质监测B.就业岗位减少提高第三产业比重C.居住区较偏远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D.交通压力增大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解析】第(1)题,比较2004年和2016年的工业用地情况图可知,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2016年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比重大的区域比2004年有所增加,工业功能可能增强,A项错误;比较2004年和2016年的居民用地情况图可知,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2016年甲河以北的居住用地比重大的区域比2004年明显增加,居住功能明显增强,B项正确;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2016年较2004年工业用地比重较大的区域增加较多且集中在南部,说明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南部,C项错误;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2016年较2004年居住用地比重较大的区域增加较多且集中在中、北部,说明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中、北部,D项错误。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城市南部工业比重较大的区域扩展较快,工业向偏南区域集聚,相反,居住功能区域则向中、北部集聚,工业区与居住区向相反方向扩展,增加了人们去工厂上、下班的距离,交通压力增大,需要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D项正确;工业污染扩散,不仅要加强河流水质监测,而且还要加强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的监测,A项错误;新建工厂较多,就业岗位增加,B项错误;中心城区土地价格高,建设住宅的成本高,房价偏高,使居民生活压力过大,C项错误。【答案】(1)B(2)D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据此回答(1)、(2)题。(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D.减弱酸雨污染(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答案(1)C(2)D解析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轻因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水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增加绿地面积,可以有效的增强雨水的下渗,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退耕恢复湿地,是湿地建设,对雨水下渗影响不大;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完善排水系统,是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课时跟踪训练一、单项选择题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A.二环与三环之间B.三环与四环之间C.四环与五环之间D.五环与六环之间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1.C2.B3.A解析第1题,结合职住比的概念,职住比大于1,说明就业岗位多,就业人口不足;职住比小于1,说明就业岗位不能满足人口就业;职住比等于1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与环境 2-1-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湘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00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