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0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01主干回顾夯实考点02考点研析重点探究04课后达标检测03典题引领知能提升考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b)(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b)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_》,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活动基地北大。________任北大校长期间,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青年杂志蔡元培主要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李大钊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也是新文化运动批判的重点对象(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主张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文学革命论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1)积极性①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③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新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辛亥革命是从政治上反封建,而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上反封建。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b)(1)十月革命前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②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2)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①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____________》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②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的《_________________》,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分别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综合理解(1)一个转变:新文化运动前后期内容的转变。(2)两大背景:新文化运动推动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3)三大步骤:开始传播、广泛传播、中国化。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c)(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2)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器物改革”→“制度改革”→“思想文化改革”三个阶段,学习的道路也经过了由英国→日本→美国→俄国的演变,这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思想领域的交锋论战,并体现出内在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探究点一民主科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料研读】史料一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探究:(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陈独秀期望培养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提示]“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史料二“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陈独秀《宪法与孔教》探究:(2)史料二中陈独秀实际上提出了“打倒孔家庙”的口号,你怎样看待这一口号?[提示]“孔家庙”是指孔子学说,实际上是封建文化的象征;当时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了倡导新文化,“打倒孔家庙”是必要的、正确的,但这个口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1.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词民主(德先生)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民主思想科学(赛先生)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新道德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公民道德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臣民道德)新文学平易、新鲜、通俗的国民文学(白话文)旧文学雕琢、陈腐、艰涩的贵族文学(文言文)2.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有思想和文学两条战线,其目的是通过营造新文化氛围来实现民主政治。(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探究点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料研读】史料我可爱可亲的工人呀!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意国将是工人的意国了,英国将是工人的英国了。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一个工人的宣言书》探究: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提示]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比较(1)相同点①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②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愚昧,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不同点前期后期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带有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领导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前期后期内容主要宣传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作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1.(2019·4月浙江选考,T10)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A.“自强求富”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文学革命”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D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项排除。“实业救国”是资产阶级经济救国的口号,B项排除。“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口号,C项排除。2.(2018·11月浙江选考,T14)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A.振作少年精神B.发动文学改良C.推动文学革命D.反对愚昧与专制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可以看出与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有关,故选C。3.(2018·11月浙江选考,T29)1922年,李大钊的一篇演说稿写道:根据马克思的学说,“在资本主义发达中,产生了一种新势力。这种新势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之发生,恰如鸡子在卵壳里发生一样。……打破卵壳,是革命的现象;打破这资本主义的制度,也是革命的现象。有些人,愿意进化而不愿革命,‘但是我们也要知道,革命乃是我们更大的途程’。”这反映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视角()A.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B.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分步实施C.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D.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解析:选C。提出“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是陈独秀非李大钊,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分步实施”,故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打破卵壳,是革命的现象;打破这资本主义的制度,也是革命的现象”和“但是我们也要知道,革命乃是我们更大的途程”可以得出C符合,故选C,李大钊重在理论研究,陈独秀才是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故D错误。4.(2017·11月浙江选考,T10)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解析:选B。由“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可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科学精神也随之传播开来。5.(2017·4月浙江选考,T10)《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希望青年锻炼自己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故B项符合题意;A、C、D均没有体现自主锻炼成才之意。1.(2020·绍兴适应性考试)陈独秀在“复吴虞信”中曾说:“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陈独秀在此认为“孔学”()①有肯定之处但更有其缺点②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③影响唤醒民众的思想觉悟④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A.①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D。材料“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说明陈独秀认为孔学有肯定之处但更有其缺点,故①正确;材料“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说明陈独秀认为孔学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故②正确;材料未提及孔学对民众思想觉悟的影响,故③错误;材料“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说明陈独秀认为孔学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2.(2020·浙江“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有学者在评论中国近代一次运动时说:“它采取的策略不是复兴古典文化(比如先秦诸子的思想),而是采取了对传统全盘大批判,复兴传统的因素基本没有,全面破坏传统的成分为主。”这次运动应该是()A.戊戌变法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解析:选C。戊戌变法运动是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进行的,是“尊孔”而绝非对传统的全盘大否定,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主要涉及的是政治层面,对传统文
本文标题:(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30讲 新文化运动和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3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