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节分析、探究小说主题一、小说主题相关知识小说主题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个人品质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理解小说主题是小说阅读中的难点,涉及考查小说主题的设问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①结合文本,概括小说的主题。②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生活状态、命运结局及其原因。③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④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二、分析、探究小说主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探究小说主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一文的标题就有此作用。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而“祝福”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集中体现,以“祝福”为题,表现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2)从小说的典型情节入手。情节的发展变化是小说矛盾冲突的体现,我们在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通过分析典型情节的阶段性意义、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人物的心理状况等,领悟小说的主题内涵。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庙里偷听、雪夜杀敌的典型情节,将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林冲推向了奋起反抗之路,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深刻主题。(3)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际遇、命运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常常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小说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如《祝福》中祥林嫂自身因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而愚昧懦弱的性格、被践踏被迫害的人生际遇及悲惨的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这一小说主题。(4)从小说的环境描写入手。可以通过分析环境的特点来窥探人物的性格,进而揭示小说主题。有的环境描写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也可从中把握小说主题。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把故事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可以帮助理解小说主题。另外,不少小说的主题较为丰富,要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出来,还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对象不同,主题不同;事件不同,主题不同;时空不同,主题不同等。小说主题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加以探究。(文本见p453《狩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在狩猎过程中,狩猎的三人从“身份脾气极不相同”、短暂的伙伴关系,逐渐趋向为有相同的思想情怀和价值观念。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越过隔阂,进入相互的内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关系的主题。②公獐、母獐对幼獐的爱,母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幼獐,表现出动物也有着执着而深沉的情感世界,启发人们应用心灵体察动物的情感,认识到万物共生这一道理的主题。③文中最后两处环境描写,天气变晴,太阳出来温暖和煦,绿树闪着光芒,有着象征隐喻的意义,表现出人性之善的主题。分析、探究小说主题时要注意从小说标题、情节、形象、环境这四个方面入手。如《狩猎》中可从狩猎经过中三个人的变化(情节和人物形象)谈人与人的关系;从獐子的命运和母獐对幼獐的爱(情节和动物形象)谈生命与爱;从人与动物两者的关系谈动物之爱对人的启迪;从文中带有象征隐喻意义的环境描写(环境)理解人性之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残秋的下弦月施蛰存夕阳从屋脊上消隐下去,小小的庭院中归于寂静了。妻是患着种种可憎的病,她淹滞在床上已经六七周了。除了每天上午,他必须到距离五里外的一个中学校里去教书以外,从下午回家后一直到睡觉的时候,他总是在卧室里写着文章陪伴她的。对于她的妄想①,他觉得有严厉取缔的必要了。这种消极的思想,医生曾经说起过,对于她的病体是很有妨碍的。她一天到晚躺在床上胡思乱想,这反而容易加重了她的病。烦恼着的丈夫,这时几乎把因果颠倒转来,而认为她是因这样妄想而生病的了。他站起来,走近床前去。“谁教你想到这些的呢?你不能静静地睡一会儿养养精神吗?少想一点,病就更容易早好一点,那个时候,我们坐了马车去玩公园,红叶还不会掉下来呢。”她很注意地听着,眼睛里露出了特异的精采。但好像没有听到他说完,她又沉于自己的妄想中去了。“我……我觉得……”“怎么,你觉得?”“我觉得……我要你坐在这床边上。”“哦,我坐在那边陪伴你不好吗?”“不,我不是害怕。我觉得你应该坐在这里的。”“但是,哎,你难道忘记了我正在写文章吗?”“哦,我没有忘记。……但是,我要你先在这里坐一会儿,你会不会告诉我,从前我们在公园里常常讲些什么话的?”这简直没有意思!丈夫感觉到了愤忿。是的,确实是有点按捺不住的愤怒了。“难道这种都值得去回想的吗?”他忽然归了原位,重新抽理着他的计划。为了要描写一个录事的纳贿行为,所以先应当想停当他是在哪一件关于公益事情的案子上做这种不检行为的。哦,现在,就决定了那是为了倡设消防队的事情罢。某一个绅士,因为在经手这种公益事业的时候,侵占了一笔公款。是的,应该写成一件绅士侵占公款的案子。……但是,她怎样了,好久不响了。一想到病人,他不禁又回转头去。她凝看着天花板,还在沉思。微笑着,好像在她的眼睛里,神秘地看见一个乐园。但他的关注,她并不是不觉得的。她立刻就略微侧转头来,眼光触了他。“我看见了采采了②。”他突然感到一阵恐怖。他走到床边,凝看着她,好像她脸上浮现着邪气似的。“怎么,你说什么?”“我说吗?……我好像看见了采采。”“胡说!这是胡说!你一定是想起了她!”“但是我们几时给她埋葬呢?”“等你病好了!”他是恐怖,憎厌,又烦恼,所以语气不免粗暴了。“哦。”她漫应着,又沉思似的凝看着天花板,独白似的说:“我们要葬得她很美丽呢。坟上一定要一个小天使的,那种外国孩子坟上的小天使石像要多少钱一个呢?”“不要想到这些!到了那个时候再想,再问!现在你应该睡着了。你不应该打搅我呀。我今夜非把文章写出来不可的!纵使你不替自己的病体着想,难道也不给我想一想么?”虽然他费了许多力说了这些话,但她完全没有听见。她只管自己继续述说着她的妄想:“哦,等我病好了我会自己去办的。我要给她做一个美丽的坟,用白石砌起来的。四周还要种许多花。……我应该种些什么花呢?哦,蔷薇,月季,海棠,还有紫罗兰,那是外国花了。晚上,让月光照在她的坟上,那又多少美丽呢?哎,说起,今天是几时了?……九月二十一,是的,月光该还有着哪。你为什么要紧开了电灯呢?喂,你把它熄了罢,并且把窗帘开了,我要看一会儿月光呢!”他是除了愤怒之外没有别的感情了。决然地回复到他的座位上,大声地叱着:“你给我睡!不许想起那些!我要写文章呢。今夜如果再写不出来,下星期的生活就成了问题,这个你不觉得可怕么?”“但是,请你熄一刻儿灯也成。我只要看一看月光,——这快要残尽的下弦月,只要一刻儿工夫,我一定会睡着的,我请求你,这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丈夫静悄悄地站起来,熄了灯火,掀开了窗帘,甚至开了窗,沉下在一只大软椅中。残秋的下弦月,流进了这幽寂的小室。不知过了多少时光,丈夫觉得冷了。他起来关了窗,下了窗帘,明了灯。他走近床边去。她已经睡熟了。两颊显着绯红的颜色,微笑着,好像还在承受月光,又好像还在妄想着在花岗石上穿鞋子,坐了马车玩公园,和采采的美丽的坟。他叹息着,替她盖好了棉被。(有删改)【注】①她的妄想:之前,她看出他好像不愿意为她斟茶,便想起从前他什么都替她做,甚至肯给她穿鞋子。她希望他从《肺病须知》为她查找病象;但他以写作为由让她自己查找,她便问他何时能再一起坐马车去公园玩。②采采:他们新死了的爱女。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明暗双线结构来构建压抑的夫妻关系,明线讲述的是夫妻间日常相处的一个平淡事情,暗线是叙述丈夫创作小说的构思过程。B.“你难道忘记了我正在写文章吗?”丈夫为补贴家用,没有时间很好地照顾妻子,这给妻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阴影,丈夫也因此牢骚满腹。C.丈夫构思的小说的内容是一个公务员受贿的故事,这样的构思正是缘于他们生活的拮据,也反映出丈夫有着改变家庭困境的物质欲望。D.小说让妻子的呓语“我们要葬得她很美丽呢。坟上一定要一个小天使的”营造出一种感伤的氛围,意在以虚妄中的美景减轻读者的悲哀之感。[解析]“减轻读者的悲哀之感”错误,应是以乐写哀,以虚妄中的美丽图景来反衬现实的悲哀无奈,让人读后心里倍加悲伤。[答案]D2.小说以“残秋的下弦月”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指出了具体的时间。②象征着贫贱人家处境的凄凉,也暗示了小说中妻子行将消逝的生命。③为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故事渲染了寂静、凄凉、冰冷的氛围。3.“他叹息着,替她盖好了棉被。”这句话既是理解“他”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的层面:①妻子的病一直不能痊愈,为这件事忧虑而“叹息”。②看到妻子睡熟后的“幸福”神态,“他”良心发现,为自己之前的不良表现感到愧疚而“叹息”。③表现了“他”性格的多样性,有物资短缺时的粗暴、厌烦乃至愤怒,也有爱情、婚姻顺利时的浪漫、温馨。小说主旨层面:①表现了现实窘境中小人物的生存状况,疾病、贫穷的困扰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②寄寓了作者的愿景,希望贫贱夫妻尤其是丈夫,要学会理解、体谅和接受对方,家庭的稳定和谐多少能抚平一些生活的创伤。分析、探究小说主题的技巧总结图示: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7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一部分 小说阅读 第五节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6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