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试卷选文文体/主题名师讲评2019·全国卷Ⅰ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文学评论·创作源泉1.材料选取:近三年全国卷均为900字左右的社会科学类文本,以文学评论、学术论文、史学论文、政论与时评为主。2.命题方式:延续了单项选择题的考查形式。3.考点设置:第1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把握,第2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方面的分析,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体现由内容到形式、由文内到文外的命题动向。2018·全国卷Ⅰ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学术论文·传统文化2017·全国卷Ⅰ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政论·法学2019·全国卷Ⅱ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文学评论·健全才性2018·全国卷Ⅱ“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学术论文·大数据试卷选文文体/主题名师讲评2017·全国卷Ⅱ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史学论文·古代文明1.材料选取:近三年全国卷均为900字左右的社会科学类文本,以文学评论、学术论文、史学论文、政论与时评为主。2.命题方式:延续了单项选择题的考查形式。3.考点设置:第1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把握,第2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方面的分析,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体现由内容到形式、由文内到文外的命题动向。2019·全国卷Ⅲ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学术论文·文化传承2018·全国卷Ⅲ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学术论文·城市文明2017·全国卷Ⅲ留住乡愁时评·文化传承趋势一优秀传统文化[预测依据]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源泉,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载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儒道文化为主体的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因此,这类题材的论述类文本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做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力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佚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B.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C.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D.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解析:“刑法……不如礼的约束力大”说法错误,文中说“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文中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方法,并没有力度大小的区别。答案: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B.文章指出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并就两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C.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本质的来源。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全新见解。解析:“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有误,文中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社会性。答案:B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的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B.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C.文中用一个字“家”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D.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解析:A项“其他的思想都没有”,于文无据;B项“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有误,在儒家看来,一般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角色相应的责任就能达到了儒家的要求;C项“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有误,用“家”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不是“补充”。答案:D趋势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预测依据]大数据号称“网络时代的科学读心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把人的特征、行为、选择等信息化,反过来为人类生活提供某些便利。而人工智能是接地气的科技力量,只有面向需求、面向数字经济、面向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激发正能量。走进大数据时代,了解人工智能,可以培养考生的科学精神,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数据研发,如今早已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麦肯锡公司的相关报告指出,大数据将会成为未来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关键基础:“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也被列入了未来影响人类发展的23项技术变革之一。然而,对大数据发展的“负面性”,近年来不乏反思的声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英国《卫报》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本身就已经变成了可被出售的产品。在反映人被科技操纵的英国电视剧《黑镜》中,有一集讲的是根据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评分,来预测一个人是否靠谱、是否有资格租房、坐飞机。评分高受人尊重,评分低则被轻视。大数据所延展出来的种种特性,令它多少显得有些技术性的“冷酷”。人们害怕大数据的发展,会使自己在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这样的担心不能说是多余的。据欧盟统计,目前90%的工作都需要人们具备某种数字技能,而65%的欧盟新入学儿童长大后将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职业。不过这一尚处于青年时期的“新技术”是复杂的多面体,因此观察也需要更丰富、多元的角度。事实上,没有大数据时的人类社会,组成历史进程的每一个个体是极易“消逝”的。竹简、纸张被毁,一段历史也许就此被遗忘。影像也有被永久消除的可能性。而现在,当个体数据被一一抓取、储存、上传、记录,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就此定格为历史进程中的永恒坐标。每5名中国网民就有一人追赶过“韩流”;《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美食类商品的购买高峰从白天变到夜晚……此前电商企业推出的“淘宝时光机”,通过大数据分析,清晰呈现了十年来用户的消费状况。诚如网友所言,“大数据骨子里是有温情的”。历史的发展潮流沉淀而来的大数据,同时又在精确地记录和塑造着历史,填补着个人记忆和情感消逝的遗憾。这或许可以说明,看似冰冷的数字,一旦和生活相融,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温暖。“一个世纪前,最有价值的商品是石油,今天则是数据。”福布斯网站发表文章预测,2018年将在技术领域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不再仅仅是纯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管理与实践。科技发展的初心是造福于人,摸清大数据的“脾气”“习性”,有效推动其和实体经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我们才有可能畅享数字红利。(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尽管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其发展势头仍锐不可当。B.大数据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又容易被当成产品买卖,所以让人们心生恐惧。C.用大数据帮助人们记录一些重要信息,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持久和温情。D.对大数据产品价值的认知角度、认知程度,都会影响我们对其温度的感受。解析:A.不合文义。原文“负面性”是加引号的,文中二、三段所谓的“负面性”都是人们的担心,而非确凿的事实。所以“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不符合文意。B.因果不当。第三段说“人们害怕大数据的发展,会使自己在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C.“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持久和温情”无中生有。原文说“影像也有被永久消除的可能性”,说明并不确定影像保存信息是否持久;而且竹简、纸张、影像也并非不温情。答案:D2.下列对原文论证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电视剧剧情作为论据,充分证明了大数据的运用有不近人情的冷酷性。B.文章从价值和隐忧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大数据发展的现状与未来。C.文章谈大数据的角度很独特,立足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大数据产生的心理反应。D.对于大数据,文章先交代其发端和发展,然后分析其冷暖两面,最后倡导其有效运用。解析:“充分证明了”不恰当。文章用电视剧剧情作为论据本身就不能起充分论证的作用,文中“令它多少显得有些技术性的‘冷酷’”也说得委婉而不绝对。答案: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本身是复杂而多元的,人们不必因害怕而拒绝它,应该多加观察和反思。B.如果能不断反思大数据的发展,就能使该技术在未来的管理与实践中造福于人。C.大数据有时是冰冷的数字,有时是温暖的记忆,未来会是最有价值的商品。D.我们既可以利用大数据留住历史的印记,又可以借助它创造美好的未来。解析:假设关系不成立。文章结尾说“摸清大数据的‘脾气’‘习性’,有效推动其和实体经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我们才有可能畅享数字红利”,所以仅反思是不够的。答案:B趋势三城市文明和留住乡愁[预测依据]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的空间化聚集。文明多样性是城市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动力。村落不是一个人的家园,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记住这样的乡愁,并不意味着抗拒城市、回避城镇化的时代潮涌。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有助于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生存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这是思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逻辑考查强化整体意识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7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