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五抓”把握散文主旨1.抓文章标题——有的文章题目是中心意思的概括,暗示文章的主旨;有的标题则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直接体现文章的主旨。2.抓开头结尾——有的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主旨,有的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如《故都的秋》,开头段和结尾段都直接表达了对北平秋天的喜爱之情。3.抓议论抒情——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也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表露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如《囚绿记》中有大量议论抒情的语句。4.抓段意层意——有些文章主旨隐含在人物、景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之中,要做综合归纳,因此要抓住各部分的段意和层意。5.抓写作背景——有时文章主旨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的主旨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如《荷塘月色》,抓住文末“1927年7月”,就可理解文章的主旨。考点诠释把握主旨内涵一般以主旨概括题形式出现,它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意图而言的。这类题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的客观表达效果,关系到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背景,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旨内涵,包含两点:一是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二是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典题示例】—————————————————————————————————[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三月惊蛰春始开雨辰①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②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③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④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满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⑤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塘。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⑥向来靠天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普遍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犁田的机器轰鸣声、锄地的人声、高处的广播声,已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片又一片,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的防寒措施。如能将这些环节真正把握好,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一年好收成就不会是梦。⑦惊蛰时节,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去理解生物的奥秘以及“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摘自《光明日报》)一、文本梳理1.读懂标题含义文章标题是“三月惊蛰春始开”,其字面意思是:。三月惊蛰之后,春天就开始2.梳理文本内容第①自然段说“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这里突出了。第②③自然段写:。第④⑤自然段写:。第⑥⑦自然段写:。惊蛰的时令意义草木在惊蛰时萌生,一派欣欣向荣昆虫在惊蛰时出现,一切蠢蠢萌动农人在惊蛰时开始春耕,一年之计在于春二、以题读文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错误的要注明原因)①文章开篇,作者借“第一声闪雷”宣告了惊蛰的到来,引出下文对这一时节的描述。()②文中第⑤自然段,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惊蛰到来时,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悠然,其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其目的是表现惊蛰到来时节气的特征。③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本文多处引用农谚,意在说明“惊蛰”这个节气对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答案: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在蠢蠢萌动,拉开了生机勃发的序幕。植物抽芽,动物跃动,表现出争早春的态势。农家不失时机地开始耕作。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2.思考下面的问题。文章标题为“三月惊蛰春始开”,其“春始开”在文中有什么突出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答: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惊蛰”这一节气文化内涵的理解。(6分)[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第1步:明确考查角度解读“惊蛰”这一节气的文化内涵,首先。因此,题目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理解文章的主旨第2步:检索文本信息文章共7段,主题部分可分为三层,分别从、和三个方面写“惊蛰”的文化内涵。节令动植物人们的活动第3步:“五抓”法答题抓标题抓层意第一层写惊蛰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可见凸显了意识,告诉我们要,。第二层写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都因惊蛰而动,凸显了意识,。第三层写农人们因惊蛰而顺时而动,突出了一种意识,。时间珍惜时间奋发有为生命生命觉醒,万物复苏生存顺应自然规律,应时而为[规范作答]①(时间意识)珍惜时间,春天是一年之初,那第一声闪雷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启示人们要抓紧时间。②(生命意识)生命觉醒,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带给人们对新的生命与希望的欢愉与喜悦。③(生存意识)顺时而动,应势而为,顺应自然规律,把握节令变化,努力劳作,才能有美好的收获。[评分细则]能紧扣文意,从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人们的生产活动3个角度理解分析即可,每点2分。[类题拓展]1.“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去理解生物的奥秘以及‘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的意蕴。答:答案:①使者:万物复苏的动员令,拉开了春天的序幕。②春的诗意:惊蛰到来,天气变得清新、温润。(惊蛰到来,驱走了轻寒,天气变得清新、温润)③奥秘:惊蛰到来,各种地下植物已被唤醒,以鲜绿争相点缀沃野;各种动物充满生命的活力,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④意义:惊蛰到来,农人抓住耕种良机,辛勤劳作,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早春耕种”图。探究标题意蕴的四个维度1.词义维度:以词组或短语为标题的,要思考标题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2.内容维度:有的作品标题,直接点出写作的对象,要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3.情感维度:标题中包含有情感词、修饰词的,要特别注意词语表达的感情。4.主旨维度:有些以富含哲理的句子为标题的,要注意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考点诠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在所有的文章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散文作品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因为散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炼,语言典雅,韵味无穷,其标题内涵一般比较丰富,尤其容易成为探究的对象。【典题示例】——————————————————————————————————[典例2](2019·广东六校联盟第四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岸边朱以撒①春潮带雨,暮色渐渐压了下来,这条从夹峙的两山间穿出的江流,越发显得急了起来。②我坐在高高的岸上,闲看流水浮动着泡沫,推搡着枯木朽株向前。没有航标的江流,它一以贯之的流动只是惯性的作用,或直前,或转弯,就看两岸的笔直或者弯曲。我不太愿意乘船外出,缘于不愿投身于激流的颠簸之中,在岸边的时光静止着,以不变观万变。③自然之岸成形的巧妙非人工可比。常常是两边高耸的巨石相接,断岸千尺,江流无法逾越,这使许多巨石成为规划江流走向的标志。这些巨石是上苍安放停当的,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的面貌。我们听说的变与不变,就是从某一种物来证实的。岸正是不变之物。如同易变的一样,我看到了岸边的树林,那是一片杂树林,种类繁多,长相迥异。挺拔者接收了大量的阳光云霓,横撑者占据了大量的湿气,而更多的则是斜的、歪的,暮色中更暴露了随意和无人管束的野性。现在我居住的城市已经不用这类杂树绿化了,树的品种明显得到了改良,种在两边街道,更不至东歪西倒。每过一段,有园林工人持电动剪刀前来,修剪伸出的枝桠。远远看去,是无数把一律朝天的乒乓球拍。这和岸边野生的形态,是一种极不相称的悖反生长规律。树的种植,原本就是为这个平庸无奇的城市增添天然之趣的,生机被不断地压抑着,如果观者在深夜被惊醒,一定心存惋惜——这些横生出来的原始生态,传递着自然气息的前锋,被刀斧手们扼杀了。④分辨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差别,简易的办法,那就是把它们放在一起。不动的岸与永动的江流,启迪了人最原始的认识——动与静、行与止、存在与流逝。千百年间有过许多不动的东西,岸就是最突出的一种。这种无从漂流的物质,嵌在一个位置上,几乎就是永生。消耗极少,变化无多。可靠,就是由这种不动而生发出信赖。岸边坐定,坐享入眼的动荡之美而不须耗费自己的能量,即便多年之后,在许多江流由盛而竭,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簇拥之势,我们要寻找屹立不移之岸,还是轻而易举。⑤暮色苍茫的岸上,可以眺望到遥远星星点点的灯火,只是耳边一片静寂。没有被人开发成景点的岸是寂寥清冷的。幽暗使岸变得绵长而朦胧,只有下面的江流在泛动着寒光,即将穿过灯红酒绿的都市。不可移易的岸,有点像一个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家族,最终对这个城市的评价就是无声。爱品头论足的倒是那些外来者,夸张地比画着一些皮相的感受,好像他们太了解这个城市的原委了。那些知根知底的人躲着记者的镜头:“不讲不讲。”再说讲了也没用。这和岸的冷峻有相通之处。我们喜欢用长江大河来比喻某一种行进中的气势,同时包含这种气势下发出的咄咄逼人的煽动声响。人间有什么像江流这样,由涓滴而积聚,脱离岸的规划,变得动荡不安不可收拾呢?那就是记忆中各种典型的飞流激荡。潮水浸湿了每一个边角,触目的都是冲刷留下的伤痕。我们形容“泛滥”,说明已经无法捉控了。人被冲撞着,失去了站稳的根底,许多人性的本质也在这些潮水中翻开着,让人吃惊地看到决然相反的部分。失去了秩序的日子除了让人不习惯之外,也打破了那些平民只想规矩木讷过好日子的美梦。当变动幅度远远超出他们具有的生活经验,于是茫然无措,甚至恐慌起来。我不喜欢“席卷”这个词,席卷意味着残酷的深度——没有谁可以幸免。许多良好的初衷,并没有因展开获得良好的结局,我的判断就是——在汹涌流动的过程中,许多变质的成分恣肆地膨胀起来了。⑥许多的岸继续它的沉默和稳固,让许多的飘零过眼,成为虚无。与之相反的是越来越多带着探险气味的举动刺激着我们的心灵。对此,我只是旁观,绝无仿效之意。从不动的长城上飞车的好手、从不动的雪山攀缘的学生,有的就一去不回头了。没想到有人还在赞赏着这种精神,不痛惜脱离了精神的肉体开裂。许多静止中观察的迹象表明,流动的确能引起关注和喝彩,可是千万谨慎,生命宛如一件易碎的陶器,持抱不紧,比生命刚硬的东西四处皆是。⑦我倾向的是,如岸一般静止不动中,它的美感更易持守久远。(《岸边》有删改)一、文本梳理1.把握文本内容第一层(第①②自然段)文章的开头,由江流想到“岸”。第①②自然段,由江河之岸入手,引出。“在岸边的时光静止着,以不变观万变”,是这两段中富含哲理的语句。我对岸的观察思考第二层(第③④自然段)写“自然之岸”给我的思考第③自然段将“”和“”对比,阐述“”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四 抢分点三 情感意蕴题——把握主旨内涵与探究标题意蕴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7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