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第一部分考点知识专题突破第2页第一板块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第3页专题5地壳的运动规律第4页考点定向突破掌握核心知识权威诊断速练强化提能作业第5页第6页掌握核心知识第7页第8页答案速填:①断块山②火山③岩浆④活跃⑤侵蚀⑥固结成岩⑦堆积第9页1.画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标出相互间作用。提示:第10页2.简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提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第11页3.举例说明流水与风力的主要堆积地貌,并分析其形成过程。提示:(1)流水堆积地貌。①冲积扇: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②三角洲:河流到达入海口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潮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第12页③河漫滩平原:河流流经中下游河段时,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形成河漫滩,多个河漫滩形成河漫滩平原。(2)风力堆积地貌。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或沙垄。第13页4.指出风、流水、海浪、冰川四种外力作用的主要分布地区。提示:(1)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2)流水作用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3)冰川作用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4)海浪作用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第14页考点定向突破第15页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2018·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图中()C第16页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解析:岩浆侵入可能会使乙处受到高温、高压影响,使乙处岩石变质,形成变质岩C项正确;形成甲处花岗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A项错误;由图可知,形成花岗岩的岩浆侵入了断层的上覆岩层,因此断层应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项错误;丙处的溶洞景观主要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D项错误。第17页1.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循环过程的三大关键点:①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活动中的岩浆经冷凝作用而成。②已形成的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转变为变质岩,也可经外力作用转变为沉积岩。③各类岩石均可在一定条件下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第18页(2)三大地理意义①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环境。②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支撑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因循环过程的漫长使其具有非可再生性,因此应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③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营造了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第19页2.板块构造理论第20页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第21页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第22页常见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1)抓住示意图中的箭头指向和数量进行解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的箭头指向和箭头数量可以反映循环过程的主要构成:①“三进一出”的为岩浆。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源于岩浆,也是地壳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归宿;三类岩石都可转化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三进一出”的为岩浆。第23页②“三出一进”的为岩浆岩。岩浆岩可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也能转化为岩浆;而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因此“三出一进”的为岩浆岩。③“两出两进”的为沉积岩和变质岩。沉积岩能转化为变质岩和岩浆,变质岩能转化为沉积岩和岩浆;变质岩和岩浆岩能转化为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能转化为变质岩。(2)抓住沉积物的箭头指向定位沉积岩。地表的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会形成沉积物,由沉积物出发的箭头必然指向沉积岩。第24页(2019·湖南省长望浏宁高三月考)“精灵烟囱”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当地人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精灵烟囱”景观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第25页1.形成“精灵烟囱”的地质作用有()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⑤D.①③⑤解析:由右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戊经由②变成沉积物,则②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沉积物经由①变为甲,则①为沉积作用,甲为沉积岩,丙隆起后经过②变为沉积物,则丙为在岩层内部冷凝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丙由丁变成,则丁为岩浆,戊为喷出型岩浆岩,乙为变质岩,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喷出冷凝,⑤代表熔融作用。由文字材料知,“精灵烟囱”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岩浆喷发冷凝、火山灰堆积、风化侵蚀,即①②④,A项正确。A第26页2.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其有利条件是()A.玄武岩面多气孔,利于通风透气B.凝灰岩质地松软,易于开凿C.塔形外表坡度大,利于排水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解析: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主要是因为凝灰岩质地疏松,有利于窑洞的开凿,故B项正确。B第27页(2019·九江市十校联考)读某大洋洋底岩层年龄分布图,回答3~4题。第28页3.甲板块可能位于()①非洲板块②美洲板块③亚欧板块④印度洋板块⑤太平洋板块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D第29页解析:由图中乙地附近洋底岩层年龄大约为0~700万年,向两侧逐渐增加,说明乙地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甲地位于该生长边界东侧;结合世界主要板块及其边界类型可知,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西侧都有生长边界分布,而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西侧都为消亡边界。据此确定正确结论。第30页4.关于乙处的说法,正确的是()A.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图示边界类型会出现深海沟C.图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岭D.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与此不一致解析:结合上题分析,乙地处大洋底部的生长边界附近,且海底岩层年龄以乙为中心,呈对称分布,据此判断图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岭。C第31页考点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2019·江苏卷)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2题。第32页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解析:界线N是向斜构造中岩层的层面,反映了地壳受水平挤压产生了明显的褶皱运动;界面M是水平岩层的下界,反映了地壳的下沉运动,N、M分别反映了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对岩层的作用,D正确。M、N能够反映出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包括古气候、沉积物的变化),A、B、C错误。D第33页2.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解析:M界面以下与向斜构造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反映了甲岩层形成之前乙岩层已经形成,并且褶皱抬升后经历长期侵蚀,然后再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甲岩层,A、B错误,C正确;甲岩层及其以上为水平岩层,没有发生褶皱,即没有形成背斜或向斜,D错误。C第34页1.地质构造类试题的思维流程第35页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及原因(或依据)(1)背斜构造①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天然气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②隧道的良好选址:背斜为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因而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③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第36页(2)向斜构造①寻找地下水:向斜底部低洼,易汇集地下水。②水库坝址选择点:物质坚实,基础牢固。③矿产钻探处:岩层中含有的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3)断层构造①山区山泉、湖泊或河谷发育地:岩隙水沿断层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利于地表水汇集。②工程建设避开处: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修建水库容易渗漏。第37页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地质剖面图,在判读时一是地质构造类型的确定,二是区域地壳运动的过程。(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的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区域范围的大小。第38页(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第39页③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④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第40页(2019·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高三月考)彩色丘陵(简称彩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地貌学名词。彩丘属于多种因素形成的丘陵状杂色岩石地貌,因其缤纷的色彩而被称为彩色丘陵。下图为祁连山中段北麓张掖丹霞地貌区和彩色丘陵地貌区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第41页1.张掖彩色丘陵区的地貌形态属于()A.背斜山B.向斜山C.断块山D.火山解析:读图可知,张掖彩色丘陵区中部地势高,两侧地势较低,起伏不平;从地层来看,地层中部向下弯曲,两侧向上隆起,为向斜构造,且为向斜山,B项正确。B第42页2.推测地质历史时期图中彩色丘陵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①地表径流侵蚀②冰川作用③地下径流侵蚀④风力侵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D第43页解析:在地质历史时期,张掖地区受暖湿和干冷气候交替影响。暖湿气候时大气降水较多,地表径流侵蚀作用显著,干冷气候时期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并伴随有冰川侵蚀作用影响,因此,张掖彩色丘陵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地表径流侵蚀、风力侵蚀及冰川侵蚀,地下径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小,D项符合题干要求。第44页(2019·安徽省亳州市质检)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下表是某地地表由南向北每隔50米,依次从①到⑤观测到的地表海拔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⑥点在②点以西50米。据此,完成3~5题。观测点①②③④⑤⑥地表海拔(m)104102104102106103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m)1141214105第45页3.②处是()A.背斜谷B.向斜谷C.背斜山D.向斜山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②地海拔高度比两侧的海拔要低,说明②地为谷地;①地下岩层的海拔高度为104-11=93米;②地地下岩层的海拔高度为102-4=98米;③地地下的岩层的海拔高度为102-12=90米,说明②地的岩层向上拱起,说明②为背斜,综合判断②处为背斜谷,A项正确。A第46页4.②处东西向地层剖面图可能是()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②处的岩层的海拔高度为102-4=98米,⑥地位于②地的西部,而且⑥的岩层海拔高度为103-5=98米,说明东西走向的岩层在同一高度,说明②处东西走向的岩层为水平的,因此A项正确。A第47页5.④处是很好的()A.储气构造B.储水构造C.储油构造D.铁矿带解析:读图分析可知,③地地下的岩层的海拔高度为104-12=92米;④处的岩层海拔高度为88米;⑤处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考点知识 专题突破 第一板块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8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