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目标: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2.掌握古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3.知道古代对外贸易的表现及特点。4.分析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探究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重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难点)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难点)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著称。(2)春秋战国时期①发展状况:商业出现繁荣局面。②主要表现: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经商官府社会地位2.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秦汉至隋唐之前①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不高。②主要原因:商人经商受到、地点的限制。时间(2)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3)明清时期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和晋商。长途贩运贸易商帮徽商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2)表现:古代的、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大运河长安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1)西汉时期: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期: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时期: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时期: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和“”政策,只开广州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广州海外贸易税收泉州海禁闭关锁国2.特点(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2)形式:以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3)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时期渐趋萎缩。朝贡贸易明清[释疑解惑][图解识记]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易错易混](1)正确认识“飞钱”唐代出现的飞钱类似于今天的汇票,但不是纸币,宋代的交子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正确区分“柜坊”与“邸店”的职能“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概念阐释]商帮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名师点拨]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来源(1)由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发展而来。如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和大一统王朝的都城。(2)由交通沿线发展而来。如沿着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发展起来的城市,被称为“交通沿线城市”。前者如喀什、吐鲁番等,后者如北京、天津、杭州、苏州等。(3)由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而来。如唐代的扬州、成都。(4)由手工业、商业中心发展而来。如宋明时期的市镇。思考探究1: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中国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革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①打破坊市界限。②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概念阐释]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易错易混]古代中国的海外贸易并非一直世界领先古代中国由于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早在汉朝时期就开辟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但多为政府所主导。特别是明清时期又推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的海外贸易更加萎缩。思考探究2: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广州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课堂互动探究探究点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史料一草市是①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解决了农民②“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③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史料二自世祖定江南,凡邻海诸郡,与番国往还互易舶货者,其货以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④其发舶回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为之期日,大抵皆因宋旧制而为之法焉。于是至元十四年,立市舶司于泉州。——《元史·食货志》史料三初,⑤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戊午,诏从其请,⑥始置益州交子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1《天圣元年十一月戊午条》思考:(1)依据史料一概括“草市”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市”与“草市”的主要区别。(2)史料二反映的商业信息有哪些?(3)史料三反映了“交子”的哪些信息?[信息解读]①说明“草市”是自发的民间集市。②说明“草市”对百姓日常生活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影响。③说明“草市”促进了教育的发展。④中“其发舶回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和“立市舶司”说明元代对外贸易实行统一管理,从侧面反映了元代对外贸易发达。⑤说明“交子”便于携带,便于贸易。⑥说明政府对“交子”的管理。[尝试解答](1)作用: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区别:“市”主要设立在城市,“草市”出现在交通便利的农村;“市”是政府设置的贸易场所,“草市”是自发兴起的民间集市。(2)元代对外贸易发达;市舶司是统一的管理机构;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3)“交子”携带方便,有利于贸易;后来政府加强了对“交子”的管理。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展,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典例】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B.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D.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审题指导]①定时空:唐代长安。②抓关键: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③调储备:“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④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错误B项“平准署”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这说明该机构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的双重影响正确C项古代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错误D项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错误[答案]B此类试题应注意的陷阱是“捕风捉影”:“捕风捉影”是指想抓住风和影子,引申为说话或做事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在此类试题中,命题者往往设计一些与题干有着一定联系,但不存在必然联系的选项以迷惑考生。如此题中的C项即属于明显的“捕风捉影”。[问题延伸]根据上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影响古代商业繁荣的因素有哪些?[提示]①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④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探究点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史料一史料二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①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②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③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思考:(1)结合史料一图片说明北宋东京城与唐长安城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2)依据史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信息解读]史料一:图一中市与坊是分开的,图二中市和居民区交错一起,说明了市坊界限已被打破;图二的图例中出现了“夜市”“早市”及鱼市,说明了当时商业的交易时间不受限制,而且出现了专门的市场,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官府对商业的控制减弱。史料二:①“商业机能日渐凸现”、②“远超过宋代”、③“连锁体”均说明了商业发展的变化。[尝试解答](1)变化: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早)市;出现专门市场等。特点: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2)市镇的商业功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典例】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其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B.“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审题指导]①定时空:南宋都城。②抓关键:“其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③调储备: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出城市商业功能增强。④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表述错误,一直能体现错误B项信息在材料中未涉及错误C项“钞引”在北宋时期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错误D项由材料可知,南宋都城临安与以往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御街上还设有交易铺等都体现出南宋都城布局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正确[答案]D古代“城市”≠现在“城市”古代中国“城”和“市”最初是分开的。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等,而“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后来“城”和“市”才合二为一,成为社会的中心,城市的商业功能也日渐显露。[问题延伸]北宋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根据上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前后城市功能发生重大变化的表现?[提示]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并且出现了纯
本文标题:(新课标)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94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