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第十五单元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第六部分现代世界: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变]单元综合提升01热考主题纵横热点02学科素养培优提能04单元质量检测(十五)03史学争鸣拓展视野主题一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1.战后雅尔塔体制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政治局势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1)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2)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3.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4.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制和两极格局终结。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拓展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政策设计人员选择对西欧的援助,作为美国关注的第一个课题,这并不表明他们忽视其他紧迫和严重的问题,也并非他们毫不考虑从全世界范围协调长期政策的使命。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利的地区。——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材料二甚至在哈里·杜鲁门领导下的美国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仍作为同盟国进行对德国的战争时,1945年杜鲁门就曾秘密地向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准备对苏联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华盛顿对于战争的存在没有任何多愁善感,这无非是一门生意,一门表面被温和地冠以“美国世纪”之名,实则是建立无可匹敌的美国统治地位的生意。——《霸权背后:美国全方位主导战略》材料三显然,伴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1月决定不派苏联坦克开入民主德国镇压不断扩大的反政府非暴力烛光抗议运动,听任象征分隔东西欧“铁幕”的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破产了。——摘编自《霸权背后:美国全方位主导战略》(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利的地区”。【思路点拨】结合二战后美苏对世界的争夺及欧洲经济遭到战争破坏进行分析。【尝试作答】(2)两极格局以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而告终,美国看似是美苏争霸的胜利者,但历史证明美国也不是两极格局的完胜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思路点拨】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对美国形成制约。【尝试作答】答案:(1)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把苏联确定为自己最大的敌人,西欧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美苏都把西欧作为其战后角逐的关键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西欧主要国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美国援助西欧是企图通过控制西欧以对抗苏联,达到争霸世界的目的。(2)原因:在美苏两极对峙中,西欧、日本迅速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权,美国没能实现通过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进而成为世界霸主的美梦;苏联虽然解体,但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仍不失为一个大国,美国只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存在,没有达成它世界霸主的美梦;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发展,也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主题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时间概况原因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和欧共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共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时间概况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作用明显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巨大影响,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拓展训练]2.(2020·邢台月考)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刚开始基本上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但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强和国家经济矛盾的激化,各国的贸易政策逐渐转向贸易保护主义。至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从来都没有完全开放市场。这说明二战后()A.世界经济出现民族化倾向B.全球化已阻碍经济发展C.经济全球化只是局部现象D.经济趋势是区域集团化解析:选A。由材料“各国的贸易政策逐渐转向贸易保护主义。至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从来都没有完全开放市场”可知,各个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自我保护,世界经济出现民族化倾向,故A项正确。主题三从全球化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联系时期与全球化关系全球化阶段原因明至清前中期(17世纪至1840年)闭关锁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联系时期与全球化关系全球化阶段原因近代(1840~1949年)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联系时期与全球化关系全球化阶段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1978年)被孤立、被封锁制度化、体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对外开放、积极参与迅速发展、实质突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拓展训练]3.美国好莱坞梦工厂2008年度动画巨制《功夫熊猫》以中国功夫和熊猫为主题核心,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这一现象说明经济全球化()A.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B.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C.推动了影视产业商业化运作D.加速了全球文化同质化进程解析:选B。材料《功夫熊猫》“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体现出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和美国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故选B项。突破高考大题——主题类材料解析题(2016·高考全国卷Ⅱ·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解答模板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主题是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解题的题眼是“发展趋势”“基本原因”“主要原因”。第二步审设问定时空,确定解答方向第(1)题解答方向是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个国家的数据纵横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钢产量快速增长,其原因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化建设及“一五”计划的影响回答。美国的钢产量也在增长,主要是受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但是要考虑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所带来的下降。苏联的钢产量也在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放缓。原因主要在于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工业建设仍然以重工业为主,但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放缓而慢了下来。日本钢产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增长迅速,20世纪70年代放缓。主要是因为其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20世纪70代年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第(2)题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引进外资等角度概括。同时根据材料“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信息也可概括出相关的答案。第三步读材料、迁移知识、组织答案再次阅读材料,先对材料划分层次,抓住关键信息,逐层概括中心内容,然后迁移有关知识,组织答案。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综合性材料题通用解题模式第一步:严审问题——找出问题划出题目中的中心词,注意中心词前面的限定词(答题角度与方向,特别是时间、空间概括)、答题要求(概述、评述、说明、论证等)及问题后面的分值(根据分值及问题数量判断每个问题的答题要点数及答题的详略)。第二步:找出答案(1)宏观阅读材料:结合问题看材料的出处,明确题目与课本相关知识的联系。(2)细读材料:带着问题解读材料,将材料进行分层、划出序号和关键信息。(3)明确答案来源:依据问题中的要求,从材料或者将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结合,本着先材料、后课本的原则进行答题。第三步:组织答案(1)具体要求:序号化、条理化、主干化、精准化(使用历史学科语言)、段落化、整洁化。(2)采点得分:指抓住得分要点。依据问题及题后的分值判断答案要点数量,多角度答题并写下每个要点的关键词语。一、史学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的争鸣【史界观点】观点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是美国和英国逐鹿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也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许多规定均大大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霸权地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洪国起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观点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以黄金和美元为基础的国际汇兑本位制。但它同战前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即金本位制)并不完全相同:首先,在战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下,英法美等国货币均处于主导地位,并控制着各自的货币集团,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主导货币仅美元一家;其次,战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没有像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IMF那样的国际协调机构来加以维持。——邹三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思考感悟]以上观点主要描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它的形成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国际货币金融关系,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单元综合提升课件 人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27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