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第九单元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第2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科教文化01自主学习必备知识02互动探究热考重点04精练习题高效作业03命题研析高考动向知识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过渡时期总路线①提出:1953年。②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③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2)“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②任务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b.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④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三大改造①时间:1953~1956年。②内容a.农业:参加_______________,走集体化道路。b.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________的高潮。③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④意义: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制度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2)中共八大①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②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③内容a.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④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工业国(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背景: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②过程: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③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对人民公社体制的评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有效的针对农村社会的治理方式,“它单靠人力就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但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只是一种国家财政不负担的、靠集体自己养活自己的、一切听命于国家计划的劳动组织。——费正清《传统与变迁》核心论点:(1)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体制,对针对性的治理农村社会曾经起过主要作用。(2)人民公社体制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的生产组织形式,具有极大的弊端。(4)中央对“左”倾错误的调整①措施: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_____、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②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5)经济建设成就①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②除_____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修建了铁路,石油已经实现自给。调整西藏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性的探索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他们的助手。”核心论点:承认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和助手,实质上是对“一大二公”公社体制的调整,体现了在农村对“左”倾错误的纠正。3.“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重大破坏:“文化大革命”爆发及“全面夺权”的狂潮使中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2)出现起色①原因a.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b.毛泽东支持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②措施a.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b.重申坚持_________原则。按劳分配(3)复苏发展①原因: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②措施:以_____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大力整顿。(4)“文化大革命”的影响①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②中国拉大了与_________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铁路发达国家知识点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思想、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人民民主专政思想:1949年毛泽东发表《_______________》,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论人民民主专政2.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①服饰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Ⅰ.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Ⅱ.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b.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Ⅰ.特征:服饰的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Ⅱ.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②习俗a.婚俗: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b.丧礼: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2)交通事业的起步①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和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③航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3)大众传媒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3.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教与文化(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①“两弹一星”A.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b.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_______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c.导弹: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d.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原子弹东方红一号②农业科技A.成就:1973年,_______选育出籼型杂交水稻。b.意义: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③生物技术: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_____________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袁隆平结晶牛胰岛素(2)教育事业的发展①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A.废除旧的教育制度Ⅰ.方针:《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Ⅱ.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的教育管理制度。Ⅲ.作用: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_________教育的转变。社会主义b.建立新的教育制度Ⅰ.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刘少奇倡导“_____________”和“两种劳动制度”。Ⅱ.性质:新中国的教育是为_________服务的教育。Ⅲ.意义: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两种教育制度人民大众②“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A.表现:“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_________”运动、“教育革命”的展开和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办法。b.影响:出现了“_________”“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1977年12月,恢复高考。上山下乡文化断层(3)“双百”方针①提出A.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b.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c.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_________。d.成就Ⅰ.涌现出一批现代文学作品。Ⅱ.电影和戏剧百花争艳。e.意义Ⅰ.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Ⅱ.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百家争鸣②曲折A.背景: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___________”爆发。b.表现: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文化大革命★链接选修——毛泽东及李四光(选修4)1.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1)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2)在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形成一套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3)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一套完备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1)活动:创立地质力学;指导石油等矿产开采;研究地震预测和预防。(2)地位:“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3)精神: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图解历史】过渡时期信息提取: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教材补遗】统购统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统购”即“计划收购”;“统销”即“计划供应”。后来,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数据证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信息提取:图示为“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名师指津】中共八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端的原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国情及经济建设状况的总路线。【微点拓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2)“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漫画解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信息提取:该漫画意在揭示“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必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患。【教材补遗】三面红旗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1960年5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5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在总路线指导下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而且还损害了党的建设。对“三面红旗”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思想进行再认识,吸取历史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特别提示】对“八字”方针的认识(1)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教材补遗】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教材补遗】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1955年毛泽东提出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6年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精神,1969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在1200万至1800万之间。【图证历史】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新科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讲 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2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