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模块二世界史篇第十五单元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第39讲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栏目导航1234基础梳理·知识通关史料探究·历史解释课堂训练·双基提能课时跟踪·一练而就|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特征|〈阶段特征〉一、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年)1.政治上:两极格局形成,美苏长期冷战争霸,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改革,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仍存在社会危机;西欧、日本由唯美国马首是瞻到开展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解体;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第三世界崛起。〈阶段特征〉2.经济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经济迅速发展,70年代以后进入滞胀阶段,80年代以后逐渐复苏;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由战后初期的美国独霸转变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二战后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多有失误;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第三产业兴起;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文化上:出现了以原子能、信息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阶段特征〉二、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1991年至今)1.政治上:两极格局解体,目前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共运遭遇挫折,力量对比暂时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不断威胁和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经济上: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知识经济兴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3.文化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文学艺术更加繁荣。|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美国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提出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了北约组织。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针锋相对,组建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组织,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出现,两极格局形成。3.“冷战”时期,虽然世界局部地区爆发了热战,但美苏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基础梳理·知识通关1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2.评价(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二、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1_____________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的矛盾日益加剧。雅尔塔体系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2.表现(1)政治上美国苏联杜鲁门主义时间:1947年3月内容:以“3____________”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实质:美国在全球反共反苏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反共反苏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4____”的正式开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时间:1947年9月遏制共产主义冷战(2)经济上美国苏联马歇尔计划目的:扶持、控制西欧国家,将西欧纳入美对苏“冷战”的战略轨道实质:以经济援助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影响:使西欧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发展,也加深了西欧对美国的经济依赖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时间:1949年1月目的: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3)军事上美国苏联“北约”建立原因: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立:1949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性质:军事政治集团影响: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形成“5_______”建立时间:6_______年影响: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华约19553.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7_______”和局部“8_______”交替。(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冷战热战|图解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拓展|美苏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教材重点叙述了美苏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夺开始具有全球意义,在亚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2)美苏的争夺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美苏争霸在当时已经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3)美苏的争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三、“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9___________________。2.朝鲜战争(1)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建立了大韩民国和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11__________”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联合国军3.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停战。4.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图解历史|“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素养感悟|珍惜和平,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制度美苏冷战对峙,威胁着人类和平。美苏争霸,加紧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它们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对相关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控制和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强烈呼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制度。►素养提升————————————————素养热词美苏争霸下的两极格局、“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剑拔弩张的国际局势素养解读时空观念1945年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后演变成美苏争霸局面。素养解读历史解释(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2)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素养解读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历史遗存,解读战后两极格局局面形成的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辩证客观地认识冷战局面的特点及影响。史料探究·历史解释2◆主题美苏两极格局的对峙(一)唯物史观——冷战的起源[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的崩溃和欧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世界的高度一体化,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时代。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做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对此,苏联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针对争论,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美)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俄国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是苏联的独裁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想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中外学者的争论一直未停息。——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解读]上述史料陈述了关于冷战起源的多种观点。关于冷战起源,美苏学者针锋相对:美国学者认为苏联应对冷战负主要责任,苏联战后对外扩张“共产主义”,对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产生威胁,从而导致冷战发生;而苏联学者则认为美国应对冷战负主要责任,战后美国凭借强大实力企图称霸世界,推行反苏反共政策以清除其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导致冷战发生。而冷战史专家加迪斯则认为冷战的产生不存在主要责任问题,冷战是美苏两个大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产生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美苏两国学者的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而加迪斯的观点则较为中肯、客观。(二)史料实证——“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史料一]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史料二]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史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到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探究](1)结合史料一,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提示](1)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2)共同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历史解释|★“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1.相同点(1)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2.不同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提出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内容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经济援助计划表现形式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影响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三)时空观念——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史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摘编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史料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2 第15单元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2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