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历史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阶段优化提升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01热考主题纵横热点02史学争鸣拓展视野03阶段质量检测(一)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主题一商周时期形成的宗法思想观念的影响1.积极影响(1)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2)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3)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思想观念密不可分。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负面影响(1)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2)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3)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拓展训练——对接12分开放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6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尝试作答】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7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答案:示例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8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审题:题目要求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说明,不要从文字材料中提取观点或信息,文字材料是辅助说明该图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结构,二是家族结构。“任选一个视角”,实际上就是要求提炼信息,可以是图直观反映的,例如“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特征”;也可以结合文字材料,选取“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具有稳定性”作为说明的主题。答题:首先,要明确说明的角度,用一句话来表达,文字不要过长,也就是题目所要求的“观点明确”。其次,要运用所学知识,“史论结合”进行说明。如果要说明该图构成的特征,就要解释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果要说明该图所示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就要侧重解释所示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9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主题二古希腊人文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古希腊人文思想先秦儒家思想相同点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等都强调道德的作用古希腊思想家主张改善人们的灵魂,以德教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以德治民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古希腊人文思想先秦儒家思想不同点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强调“个体”的人,即以个体(个人)为中心强调“社会”的人,即以集体(社会)为中心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强调人的平等,反对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不平等强调社会等级秩序,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态度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例如,亚里士多德研究自然,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养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以“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12分)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思路点拨】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西方,结合材料二中西方的德育思想产生发展的时间段进行分析说明;中国则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发展特点进行说明。【尝试作答】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13分)【思路点拨】比较问题首先要确定比较的角度。如本题可从中西方德育思想的内涵、涉及的对象、进行德育的方法及发展德育的目标等方面进行说明。【尝试作答】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答案:(1)背景: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强。中国,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2)不同: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方面,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则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在德育思想具体方法上,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则重视自我内心反省;在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国则重视培养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6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分析比较类材料题的解题方法1.提取所给材料信息。首先阅读所给的设问信息,然后带着已经掌握的设问信息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这种有目的地阅读材料,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节约做题时间。2.联系所学知识。对通过阅读材料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有效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课本知识冗长庞杂,还需要联系对解决本题有用的课本信息。3.时空转换。找准对比的核心词、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对比,切勿偏离主题对比。4.有效组织答案。通过阅读材料及联系课本,梳理出回答问题的素材,但这些都是零散的素材,或者说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素材。因此,最后一步就是要把收集到的零散的素材根据设问组织和串联起来,并用历史的语言进行作答。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7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主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8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争霸战争使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9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拓展训练——对接48分选择题]3.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中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2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解析:选C。据材料“诸子思想激荡,交互影响”“调和折中之思潮逐渐成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折射出当时政治上,从诸侯争霸到走向统一,经济上,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型,故选C项;A项只反映了诸子思想的对立,B项只是“调和折中之思潮逐渐成熟”表面现象的体现,D项没有反映出政治上从诸侯争霸到走向统一的趋势,故排除A、B、D三项。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2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一、关于西周分封制影响的争鸣【史界观点】观点一学者李山认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使华夏大地众多人群走上了统一化的文明进程,中华民族的基础由此而得以生成。观点二学者杨宁一认为: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2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思考感悟]分封制对西周的历史作用(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2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5)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2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阶段优化提升课件 人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29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