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微专题突破11元素“位—构—性”综合推断的解题策略专题6物质结构基础1.结构与位置互推是解题的核心(1)掌握四个关系式:①电子层数=周期数;②质子数=原子序数;③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④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主族序数(O、F除外),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2)熟练掌握周期表的结构及周期表中的一些特殊规律:①“凹”型结构的“三短四长七刚满,七主七副八零完”;②各周期元素种类;③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④同主族上下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2.性质与位置互推是解题的关键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主要包括:(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4)金属与水或酸反应置换H2的难易程度。3.结构和性质的互推是解题的要素(1)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2)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3)正确推断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及结构特点;(4)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4.元素推断技巧短周期元素特殊性质碳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单质硬度最大、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硫气态氢化物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氢化物与氧化物反应生成单质氮空气中含量最多、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气态氢化物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合生成离子化合物溴常温下,其单质是呈液态的非金属氢单质的密度最小、没有中子短周期元素特殊性质铝、铍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氧地壳中含量最多、氢化物在常温下呈液态锂、钠单质与水反应放出氢气氟单质与水反应放出O2、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无正化合价、无含氧酸、无氧酸可腐蚀玻璃、气态氢化物最稳定、阴离子的还原性最弱题组一根据元素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推断1.(2019·淄博高三仿真模拟)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在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p、q、m、n分别是元素W、X、Y、Z的气体单质,p和s均为有色气体,v的水溶液呈碱性。常温下,0.1mol·L-1t溶液与0.1mol·L-1u溶液的pH均为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Y、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B.元素的非金属性:ZYX,原子半径:XZYC.s溶于水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D.v的电子式可表示为解析:选D。由题意可推知,W、X、Y、Z分别为Cl、H、N、O,其对应的单质p、q、m、n分别为Cl2、H2、N2、O2。A项,Y、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NO3、HClO4,均为强酸,A正确;B项,元素的非金属性:ONH,原子半径:NOH,B正确;C项,s为NO2,与H2O反应生成NO和HNO3,C正确;D项,v为NH3,其电子式为,D错误。2.(2016·高考全国卷Ⅰ)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mol·L-1r溶液的pH为2,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的大小:WXYB.元素的非金属性:ZXYC.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解析:选C。单质n通常为黄绿色气体,则n为Cl2,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q为HClO,0.01mol·L-1r溶液的pH=2,说明r为一元强酸,r为HCl;s为难溶于水的混合物,结合其在光照条件下生成,则二元化合物p为CH4。综上分析,涉及的元素有H、C、O、Cl,分别对应W、X、Y、Z。原子半径:CO,A项错误;非金属性:OC,B项错误;O的氢化物为H2O或H2O2,常温常压下均为液态,C项正确;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2CO3,为弱酸,D项错误。题组二根据元素的特性推断3.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Y是至今发现的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Z在周期表中处于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的位置,W的单质广泛用作半导体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Y、X、W、ZB.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W、Z、Y、XC.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Z、W、X、YD.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X、Y、W解析:选A。由于Y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则Y为氟元素;X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属于第ⅥA族元素,且原子序数小于9,则X为氧元素;由于Z在周期表中处于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的位置,且其原子序数大于9,则Z为铝元素;由于W的单质广泛用作半导体材料,则W为硅元素。A项,Y、X、W、Z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7、6、4、3,正确;B项,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l、Si、O、F,错误;C项,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F、O、Si、Al,错误;D项,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F、O、Si,错误。4.短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主族元素R、T、Q、W、Y、Z具有如下信息:①R、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同;②Q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R与T的核电荷数之和等于Q的核电荷数;③W与R同主族,Z与Q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Q与Y组成的常见物质是一种两性物质,能与氨水反应B.已知WRZQ3溶液呈酸性,若将WRZQ3固体溶于水,能促进水的电离C.元素Q与W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中含有相同比例的阴、阳离子D.元素T、Q、W、Y的原子半径大小为TQYW解析:选C。根据题意可知R、T、Q、W、Y、Z分别为H、N、O、Na、Al、S。A项,O与Al组成的常见物质Al2O3是两性氧化物,能与强碱溶液反应,不能与氨水等弱碱溶液反应,错误;B项,NaHSO3溶液呈酸性,则HSO-3的电离大于水解,抑制水的电离,错误;C项,Na2O和Na2O2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比均为2∶1,正确;D项,N(T)和O(Q)同在第二周期,Na(W)和Al(Y)同在第三周期,因为电子层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故原子半径大小为ONAlNa,错误。题组三根据微粒结构推断5.已知短周期元素的四种离子A2+、B+、C3-、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D>C>B>AB.原子半径:B>A>C>DC.离子半径:C3->D->A2+>B+D.氧化性:A2+>B+,还原性:C3-<D-解析:选B。由于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所对应的元素应位于相邻两个周期,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得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CDBA。原子序数大小应为A>B>D>C,A错误;根据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可以判断B正确;离子半径大小应为C3->D->B+>A2+,C错误;还原性应为C3->D-,D错误。6.(2017·高考全国卷Ⅱ)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与a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dcbaB.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C.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D.d单质的氧化性比a单质的氧化性强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确定b原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还是8个电子。若b原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则a为He,与a为主族元素不符,故b原子次外层应有8个电子,即a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a为O;结合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可确定c为Al;再结合b原子次外层有8个电子,可推出b可能为Na或Mg,d与a同族,则d为S。原子半径:Na(或Mg)AlSO,A项错误;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即金属性:Na(或Mg)Al,B项正确;Al2O3对应的水化物为Al(OH)3,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C项错误;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即氧化性:O2S,D项错误。题组四依据残缺的周期表推断7.(2019·辽阳质检)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W为短周期元素,W元素的核电荷数为X元素的2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XYZWTA.Y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ⅣA族B.Z、W、X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非金属性依次降低C.W的氢化物和X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置换反应D.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推测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特性解析:选B。W元素的核电荷数为X元素的2倍,则X是O元素,W是S元素;根据X、Y、Z、W、T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Y、Z、T分别是Si、P、As元素。Si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ⅣA族,故A正确;Z、W、X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故B错误;H2S和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水和硫,故C正确;As位于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故具有半导体特性,故D正确。8.a、b、c、d、e五种元素在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素b位于第ⅥA族,有+6、-2两种常见化合价B.元素c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元素b的强C.元素b、c、d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r(d)r(c)r(b)D.元素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元素d的弱解析:选D。根据题意可知a、b、c、d、e分别是He、O、P、Cl、As。A项,氧元素没有最高正价,即没有+6价,错误;B项,氧元素非金属性强于磷元素,磷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氧元素的弱,错误;C项,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元素b、c、d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r(c)r(d)r(b),错误;D项,元素e的非金属性比元素d的弱,故元素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元素d的弱,正确。
本文标题:(京津鲁琼版)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微专题突破 元素“位—构—性”综合推断的解题策略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9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