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材同步复习第一部分模块六世界现代史2•第十八章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中考命题·导向年份题型题号分值涉及知识点2018////2017判断题152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2016综合题16(1)(2)4新经济政策的影响2019预测纵观近几年中考,本章节重点考查了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与新经济政策的影响。由于2019年是列宁逝世95周年、赫鲁晓夫改革结束55周年。故在2019年的复习备考中,本章的复习重点应放在苏联经济建设与给我们的启示上。4历史时空·展示5中考考点·精讲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背景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革命后,工兵代表苏维埃拥有革命武装,得到人民的支持,是革命新政权。但是,孟什维克等支持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妄图把布尔什维克赶出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面包的要求,继续进行战争,导致俄国经济崩溃时间1917年11月(俄历10月)十月革命地点彼得格勒进攻冬宫(油画)6十月革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共和国主力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领导列宁经过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位于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经过通宵战斗,到7日(俄历10月25日)晨,20万工人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占领了首都几乎所有的主要据点。当晚,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的隆隆炮声中,革命武装向临时政府盘踞的冬宫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7十月革命结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意义(1)十月革命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把人类的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2)十月革命对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是巨大的鼓舞和支持,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8•【易混易错警示】•1.俄国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而不是进入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在当时虽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它是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生产关系残余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阻碍所致,一战的爆发加剧了这些矛盾,加速了革命爆发的进程。9•(周年链接:2019年是列宁逝世95周年)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新经济政策背景(1)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使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人民生活极端困苦(2)1920年秋到1921年春,有的地区爆发了工人罢工,甚至发生了农民暴动和水兵叛乱开始1921年3月内容(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2)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4)允许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10新经济政策影响(1)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新国家的积极性,使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2)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是对苏联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11社会主义工业化背景苏联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列宁逝世1924年1月,列宁逝世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五年计划时间1928—1937年成就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结果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影响积极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当时西方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大大缩小,为以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如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片面追求工业品的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等12农业集体化背景当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农业发展却十分缓慢,出现粮食收购危机,城市粮食供应紧张概况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从“逐步”集体化发展到“全盘”集体化影响积极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也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得到一定的保障消极全盘集体化违背了农民自愿和逐步加入的原则,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也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3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苏联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间1936年11月目的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苏联在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苏联新宪法意义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歌颂斯大林的海报苏联模式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试验,也称“斯大林模式”。它是在苏联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曾经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它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但它同时又存在权力高度集中、排斥市场经济等严重的政治、经济弊端14•(周年链接:2019年是赫鲁晓夫改革结束55周年)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推广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形势鼓舞下,各国人民民主力量迅速壮大,东欧和亚洲一大批国家获得解放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先后建立了11个人民民主国家,加上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这是战后世界形势的一个巨大变化,对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意义积极推广初期,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消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模式固有的弊端日渐显露,给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15苏联的改革与变化赫鲁晓夫改革时间1953—1964年措施农业方面采取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玉米运动”等办法,力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况工业方面一度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后又陆续收回。赫鲁晓夫还盲目地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的目标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消除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16苏联的改革与变化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1985—1991年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宪法规定的苏共领导地位,模仿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结果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因此不断加深,联盟体制濒临崩溃17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间1991年12月26日概况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把权力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东欧剧变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颠覆与破坏;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表现东欧局势发生激烈动荡,共产党纷纷失去政权,各国都改了国名,出现雪崩式的政治变化,东欧各国已普遍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18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原因(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内外矛盾的总爆发(2)盲目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民主和法制不完善,改革成效不大,严重脱离群众等,是东欧发生剧变的主要因素(3)斯大林模式的缺陷和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积累了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是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4)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多元化改革,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5)从外因看,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也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使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这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19•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巴黎公社的试验,是无产阶级革命由理论到实践的尝试;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成为现实。•2.俄国十月革命是从城市开始的,然后发展到农村。中国的大革命失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3.斯大林开创了一种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模式。其他东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也照搬了这种模式,这是东欧剧变的根源。•4.1953—1956年,“三大改造”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两次失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20•【易混易错警示】•1.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苏维埃政府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1•【重点解读】•1.中俄革命道路的异同点•(1)相同点:两国革命道路的本质相同,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2)不同点:俄国革命走的是“城市中心”道路;中国先走俄国式的在大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起义失败后,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2•2.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异同点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不同点背景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进行的改革前提条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方式(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侧重点以工业为主,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23相同点(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4)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解,以调动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5)都是在维护现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启示(1)实事求是,根据国情进行改革(2)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要适时改革,大胆创新24•3.中国改革开放与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项目中国改革开放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1978年开始1985—1991年背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经济、政治危机国内经济、政治形势恶化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由于首先进行的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转而进行政治改革。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宪法规定的苏共领导地位,模仿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结果取得巨大成就导致苏联解体25三年中考·讲练
本文标题:(江西专用)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模块六 世界现代史 第18章 苏联社会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9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