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职务犯罪的侦查讯问策略国家检察官学院邱睿主要内容:一、侦查初期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二、影响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三、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变化过程四、职务犯罪的侦查讯问策略只有充分了解人的心理,才可能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一侦查初期嫌疑人的心理孤独焦虑恐惧悲观悔恨嫌疑人侦查人员交流沟通慰藉温暖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的人际关系相容关系威慑下的和谐自然威信自觉威信≠相融关系研究犯罪嫌疑人心理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研究法3、寻迹法4、心理分析法1、观察法“五听断案法”,即:辞听、色听、气听、目听、耳听。郑子产利用“五听”法断案:郑子产晨出,闻妇人之哭也,抚其御之手而听之。有间,遣吏执而问之,则手绞其夫者也。异日其御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其声惧。凡人于其亲爱也,始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夫哭已死不哀而惧,是以知其有奸也!测试:“看”的描述“看、瞧、观、望、瞅、溜、扫、视、览、相、盼、顾、张、瞩、眺、瞟、瞪、盯、瞄、窥、睹、睁、眯、眨、眈”(1)目听A、观察嫌疑人外气质特征B、观察嫌疑人的神态变化(脸部、眼睛、体态)(2)耳听A、听的方法仔细的听,努力的记,细心的分析B、听出门道C、听出嫌疑人的性格D、听出嫌疑人心里话E、听出嫌疑人供述的矛盾F、听出嫌疑人供述中的“半截话”G、听攻击性的“刺激语”H、听出嫌疑人的谎言I、听嫌疑人的辩解J、听出趋向供述状态的语言特征2、调查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又称访问法,是带着事先设计好的问题与研究对象直接进行交谈,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设计一些问题,印制问卷,然后在一定范围内发放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犯罪嫌疑人的一些心理的研究方法。3、寻迹法左腿:登天难成人更难,黄连苦清贫更苦右腿:江湖险人心更险,春冰薄人情更薄4、心理分析法李玉军二影响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奥地利犯罪侦查学专家汉斯·格罗斯在《犯罪侦查学》中指出“期望任何人(犯罪嫌疑人)都会勇敢直率地承认其罪行是十分残忍的,或者说是心理上的错误…我们必须为坦白铺平道路,使之容易化。”影响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障碍障碍BECDA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对抗心理焦虑心理悲观心理供述心理障碍,是指影响犯罪嫌疑人做出真实和完全供述的心理活动。1、畏罪心理因素(按序排列)百分比是否你认为监狱生活很苦,你害怕蹲监狱。77.519.5你认为被抓、被判刑是没有面子的事,同时也害怕家人为此受连累。74.521.6你想念家人,害怕判刑后见不到他们。74.222.9你特别怀念以前的生活,判刑后无法再过这些日子。66.930你认为说得越多,对自己越不利。47.450.2你以前坐过牢,因此尤其害怕再坐一次牢。36.458.2畏罪是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处罚的一种心理状态畏罪心理畏罪心理产生的原因:1、罪责感的压力2、法律的威慑力1、有强烈的逃避处罚或减轻处罚的欲望。2、部分犯罪嫌疑人产生记忆、思维及语言障碍。3、情绪低沉,思想包裹重,忧心忡忡,下意识的长吁短叹或试探进行反侦查。畏罪心理的表现:畏罪心理矫正方法“打拉结合”2、侥幸心理侥幸,是指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的一种盲目的自信感。侥幸心理因素(按序排列)百分比是否你认为办案人员手中的证据有限,只要自己不承认,办案人员就无法查清。26.470.5你认为办案人员没有发现你的犯罪事实,而且也无法发现你的犯罪事实。23.871.6你认为自己干的很完满,不会有漏洞的。20.775.9你认为同伙讲哥们义气,不会把你交出去的,所以只要自己不说,办案人员就发现不了你的犯罪事实。19.875.3侥幸心理产生原因1.过去经验的影响。2.对侦查人员掌握证据情况的错误判断。侥幸心理表现使用各种方法试探摸底,花言巧语骗取信任;在接受讯问时,狡辩抵赖、以攻为守、以守为攻、避重就轻。分析性侥幸心理;自信性侥幸心理矫正方法:使用证据3、对抗心理对抗,是犯罪嫌疑人对社会、对办案机关不满和敌视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抗心理1、反动的立场和观点。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3、对被拘捕有强烈的对抗情绪。4、讯问方法不当,损害了其人格和自尊。产生原因对抗心理1、积极的对抗行为。2、消极的对抗行为。表现矫正方法“拆墙法”——兴趣点、刺激点、闪光点4、悲观心理悲观,是犯罪嫌疑人面对法律的惩罚而对自己的前途、未来丧失信心的表现。悲观心理1、对前途、未来彻底失去信心。2、一些曾有社会地位的犯罪嫌疑人无法面对巨大的反差现实。产生原因悲观心理有的迟钝、冷漠、忧愁、沉默;有的暴躁、烦闷,甚至歇斯底里;有的怀疑一切,仇视一切,不听任何劝告和警告,固执地采取自暴自弃或顽抗到底的态度;有的迎合侦讯人员的讯问随便乱供;有的还做出极端行为,进行暴力破坏或自寻短见。表现悲观心理“心理影响”。要用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唤起他们对人生的留恋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四)矫正方法5、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未来指向的情绪状态,特点是因为不能预测和控制将要发生的事情而感到担心。是个体预感危险来临或事物的不良后果时的紧张、担忧、急躁和不安的情绪状态。原因:任何人都难以接受法律的惩处,深层次的原因是这种结果可能导致群体排斥,使原来生活在正常人际环境中的个体因与群体归属断裂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恐惧则是一种对当前危险的即时性情绪翻译,特点是强烈的逃避倾向和交感神经的急促反应。法律身份和地位发生质的变化被限制人身自由被监管被剥夺被否定被限制产生原因:情境因素前途未知不安全解决办法:揭露谎言、压力控制、趋利避害选择三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变化过程试探摸底1对抗相持2动摇反复3供认犯罪4试探摸底1、试探有关案件情况2、试探侦查讯问人员的个体情况对抗相持1、思想认识上的对抗相持2、案情上的对抗相持3、意志精力的对抗相持动摇反复1、态度由硬变软2、提出交代问题的条件3、举止不安,无所适从供认犯罪1、受良心谴责,有悔罪感2、期望得到从宽处理3、摆脱激烈的思想斗争的煎熬4、敢做敢当5、感激侦讯人员对自己的公正对待6、亲属、朋友、领导、同事的宽容7、企图逃避追查其它罪行或同案人8、难以忍受或避免肉体上的伤害9、自知无法继续隐瞒罪行供述动机因素(按序排列)百分比是否一人做事一人当,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敢于承认。82.713.9政策的感召,想争取宽大处理。81.315.7受良心的谴责.有悔罪感。75.721.6问题已经暴露,审讯人员已掌握证据,无法再隐瞒了。69.026.4亲属、朋友、领导、同事的规劝。65.031.4审讯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被说服了。64.631.9害怕不交代受到法律的严惩。64.232.8同伙已交代,无法再隐瞒下去。45.750.6审讯人员搞刑讯逼供所致。45.550.6四职务犯罪的侦查讯问策略(一)侦查讯问策略的概念与特征(二)制定侦查讯问策略的要求(三)常用的讯问策略(一)侦查讯问策略的特征讯问策略,是指侦讯人员为了实现一定的讯问目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具体的讯问条件,运用有关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最有效的讯问方式。讯问策略的基本特征合法性科学性隐蔽性整体性灵活性《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孙子兵法·势篇》提出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穹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合法性程序合法过程合法★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不得刑讯逼供、不得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获得口供★同步录音录像★言词非法证据排除整体性讯问语言讯问方法讯问策略战略性、抽象的战术性、具体的载体侦查讯问的准备工作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动的分析突破口的选择外围因素(二)制定侦查讯问策略的要求要求要有明确的讯问目标要遵守侦查讯问的法律规定要正确估量讯问条件(三)常用的讯问策略讯问目的讯问过程心理接触策略心理影响策略利用矛盾策略证据使用策略1、心理接触讯问策略心理接触简单的说就是讯问人员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与嫌疑人进行交流,促使嫌疑人对讯问人员产生信任、依赖心理的一种讯问方式。非言语行为是身势学的研究范畴,是指与说话者言语行为相伴而产生的身体姿势、手和腿的动作、目光接触、脸部表情以及副言语行为。副言语行为是指说话者言语内容之外的语言特征,如反应的快慢、声音的大小、说话间隔的长短等。在特定的讯问情境中,讯问人员一个细微、亲昵的动作、一个关切的眼神,都能在嫌疑人心理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心理接触策略目的消除讯问过程中的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创造良好的讯问氛围,以达到获得真实供述。(1)心理接触讯问技巧言语类心理接触技巧A关心嫌疑人当下的生活B闲聊一些当前社会话题C方音的运用D激发嫌疑人的兴趣点E对犯罪原因表现出理解和同情F攫取嫌疑人的注意G法律政策解读H树立权威非言语类心理接触技巧A讯问人员体态语的运用手势、眼神、表情、身体姿势B非体态语讯问技巧营造讯问气氛、把握讯问距离C副语言行为讯问技巧声音、语调、流畅度(二)心理影响讯问策略心理影响是指讯问人员针对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人格)特点,通过改变认知、转变情感、打磨意志、影响人格等方式,消除嫌疑人的供述障碍,促使其如实供述的一种讯问方法即通过实施心理影响促使态度转变审讯中的态度转变个体的态度系统由“态度、认知(信念和知识)、情感反应(情绪)、行为倾向性和行为本身,”五个方面构成。作为一个有组织系统,任何组成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因此,对认知的社会影响也能够促使态度系统的变化。态度系统:1、认知改变法利用信息隔绝、情感隔绝、难以预测等情境条件,采用风险提示、榜样提示、收益提示等信息输出,对犯罪嫌疑人施加心理压力,使其产生紧张、焦虑和认知冲突、动机冲突,促使他出于避害趋利的本能,将原有认知体系进行自觉改变,为实现心理平衡和获得安全感而选择合作的方法。必须强调,施加心理影响,改变认知法,不是用生理和心理上的压迫、恐吓制造压力,而是强调对压力的有效利用,着重于改变被讯问对象对“利”与“弊”的认识,促使嫌疑人在认知加工过程中选择合作。认知心理影响的一个基本依据是:人共有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在原有认知与当前环境产生冲突时,会主动追求协调,选择有效方法寻找平衡。信息隔绝对执法或司法机关已经掌握了多少可证明其有罪的证据材料的不了解;对同案犯是否也被抓获的不知情;对社会关系如亲人、朋友、单位是否知道其目前状况,家人是否因此受到牵连或影响,以及社会关系可能对自己产生何种评价,能够为其提供帮助的个人或单位是否愿意实施帮助的不确定;对被动状态下可能出现的诉讼过程以及被监禁时间长短的无法控制。这一系列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引发心理上的焦虑,出现茫然、急躁、揣测等情绪性反应。情感隔绝人身自由的剥夺使原有社会支持在瞬间失去作用,与社会关系的情感纽带断裂,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急剧下降,又会因监所内其他犯罪嫌疑人的排斥态度导致缺乏归属感,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新的群体、适应新的环境。客观的情感隔绝往往导致主观上的动机冲突,社会性需要如对亲人的惦念常常引发情绪性波动。难以预测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也就不可能开展完整的认知加工,尤其对是否有罪、如何定罪、刑期长短缺少法律知识上的认识;对执法及司法人员可能采取何种态度对待自己无法确定;对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能否适应监所环境的无法预期等。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其今后发展以及采取何种策略应对审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是思虑越难以得到理想的答案。影响方式一:风险提示法律的公正和威慑力可以扩大犯罪嫌疑人对风险的认识。影响方式二:榜样提示利用观察学习的原理通过对与犯罪嫌疑人类似的已决案件的介绍,进一步强调不合作的风险和合作的收益,在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存储器中注入更多的合作与收益、拒绝与风险的榜样信息,为其在进行决策提供有利于实现审讯目的的选项,获得替代性强化的效果。影响方式三:收益提示担心是犯罪嫌疑人在紧张、焦虑、恐惧状态下无法做出正确决策的主要原因,而每一种担心的背后都隐含着对损
本文标题:讯问策略XXXX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0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