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有人生哲理的文言文第一部分:2014年高中古诗词选择题2014届高三哲学古诗文、成语、文言文选择题精选1.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有感而发:“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告诉我们: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脱离实践的人难以获得认识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2.“物质的山水,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精神的山水,则是人们心灵深处追寻的乐园。”与这段话的意境相近的是:A.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B.有水银河天外落,无需妙手自成帘C.繁华厚禄只等闲,洗尽铅华归田园D.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3.“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是:A.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在这里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D.天下为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也4.与“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A.吾身虽瘦,天下必肥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勿以物喜,勿以己悲D.兵强则灭,木强则折5.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尚书》中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天听自我民听”论述。《周易》中也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这种“民意”即“天意”的观点的台理性在于:①包含了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②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③强调了天与人的对立统一④肯定了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6.下列诗句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蕴含哲理相近的是: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D.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7.下列选项与右侧漫画蕴涵的哲理相近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C.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8.李克强在谈到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政府错位、缺位问题时强调,要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不该管的事坚决放掉,避免“拍脑袋”决策。下列成语与“拍脑袋”决策蕴含的哲理一致的一组是:A.抱薪救火随机应变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C.画蛇添足闭门造车D.空谈误国实干兴邦9.“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这是因为:A.没有质变的量变是不存在的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存在方式C.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D.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0.“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对诗中描写的少年的“愁情”与其所处的“环境”理解正确的是:A.“愁情”对“环境”起决定作用B.“愁情”是“环境”的载体C.“愁情”是“环境”的主观映象D.“愁情”是“环境”的复制11.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下列诗句中与此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B.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D.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12.“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风满楼B.纸上得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第1页共3页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13.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下图漫画相一致的有: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②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取胜?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③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4.“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客观规律始终制约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③要脚踏实地、埋头实干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进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涨到30米高。下列选项与其所含哲理一致的有:①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②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③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16.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历久而弥新,不朽而璀璨。下列蕴含“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是: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7.唐元稹《蚁》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粱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下列诗句与《蚁》诗文蕴涵哲理相—致的是:A.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B.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C.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18.下列成语中与图7漫画“镜头”蕴含相同哲理的是:A.千里之堤,溃于忧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D.管中窥豹,可见一斑19.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留下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与诗句。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蕴涵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①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矛盾具有特殊性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0.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能驱走仇恨,只有爱心才能做到”。这一名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②要正确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③新事物是在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成长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佳句。下列诗句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2页共3页图7“镜头”蚁穴B.人无远虑,必有近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立足局部,统筹整体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2013新年伊始,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雾霾笼罩,使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负面效应充分显示了出来,也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与材料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奢靡之始,危亡之渐C.牵牛要牵牛鼻子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23.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的是()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人的命天注定,努力半天没有用”B.“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与“天不变,道亦不变”C.“我在故我思”与“我思故我在”D.“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24.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顾炎武批评两晋亡于清谈(空谈误国),中国共产党人自勉于史,强调“实干兴邦”。这表明:①社会意识变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脱离实践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③离开“谈”,“干”就失去目标和方向④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5.《素问·四气.调神太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变更重要②“未病”与“已病”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治“未病”实质也是治“已病”③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治病的预见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第3页共3页篇二:言文融合,让文言文“活”出精彩言文融合,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摘要】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重点的文言字词,还要帮助学生欣赏文章内容,感受从中渗透出来的文化意蕴;二者要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吟哦讽咏、品读赏鉴、循文入义活动中落实对字词的理解,对文学的审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言文融合,我们就从这里出发!【关键词】文言文学文化言文融合文言文我们并不陌生,但什么是“文”?什么是“言”?能准确说出来的并不多。我认为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该厘清的“文”与“言”的基本概念。“言”应是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如实词、虚词的不同含义和用法,各种文言句式的辨析和用法等。而“文“指字词句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语文教育专家黄厚江认为,“文”就是文章、文学、文化。从它们的关系来看,“言”是文言文的根基,“文”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教学应该“文”与“言”的紧密结合、和谐统一,不应该“重言轻文”“因言废文”或者“轻言重文”,更不能貌合神离。“言”“文”融合,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反观我们的教学实际,由于主观认知的偏差和客观评价机制的功利,初中文言文教学并没有实现“文”与“言”的有机融合。尽管教学篇目不同,但教学思路如出一辙:第一环节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第二环节疏通文意,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翻译全文;第三个环节课文内容探究,思考与课文相关的几个问题。第四个环节课堂练习,主要针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这些课堂多数环节的设置是对“言”的理解和巩固。即使有对“文”的分析其实还是停留在“言”的层面:例如,理解《黔之驴》文意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老虎怎样一步一步了解驴子的?这些问题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没有涉及到文章、文学、文化层面的认知,积累,感悟,赏析。教师和学生失去了一次次作者情感齐飞,与传统文化共舞的机会。一、吟哦讽咏感悟文言的魅力文字是思想的载体,但它如果处于一种静态,只能是许多符号的堆砌,其思想性、艺术性无从可言。只有通过朗读,来一次心灵的对话,才能激活文字,文本才能获得生命。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文言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更适合朗读。因此我经常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安排了多次诵读。由于是文言文,带有声韵美但又与诗歌不一样,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因此教给学生方法,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如自/富阳至桐庐;要读好四字词的节拍,四字词主要是二二节拍如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读好特殊的停顿。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为了突出“蝉”、“猿”,“则”表示轻微转折,与前后断开来。学生的悟性是很高的,摇头晃脑读得很有味。再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把握不同的基调,有的喜悦,有的激昂,有的平缓,有的自豪,有的赞叹,反复练读。为了能让兴趣盎然地朗读,我还把文言文变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①仿古书的形式。将《与朱元思书》中的标点全部去掉,且将文字排列成自右往左的竖式。②配图诵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全景式的构图,表现出富春山水层峦叠翠、群山对峙、曲曲如屏的江南韵致。学生欣赏黄公望的画,朗读吴均的文,文画皆美,是一次喜悦的生命旅行。③书法诵读。中国实力派书画家,著名书法家崔道和的书法作品《与朱元思书》给人以稳健、灵动的艺术享受,亮点很亮,特色突出,个性鲜明。虽是一纸静态画面,却完美凸现其动态的韵律。书法的意境与文章非常吻合,看着透出力与美的书法作品,听着学生如醉如痴的读书声,真是妙不可言。“喧嚣迅捷的现代社会时时需要获得审美的慰抚,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还需要在更宽广的的天地中展开。”①①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安排不同艺术形式的诵读,两全其美。二、品读赏
本文标题:有人生哲理的文言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9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