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部分模拟检测冲刺中考滨州市二○一八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阶段检测卷二(第五、六单元)(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C①是禁止吸烟,②是节约用水,③是禁止放置易燃物,④是塑料制品回收,⑤是禁止烟火,故①③⑤属于消防安全标志。A.①②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④2.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A.CO2B.Cl2C.O2D.N2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高氯酸铵中不含碳元素,所以分解后的生成物不会有CO2。3.下列有关验证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D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聚集在烧杯底部,又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此实验既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也证明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证明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此实验证明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碳可以像水一样倾倒,说明其密度比空气的大,此实验只证明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4.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CH4中的一种或两种。在空气中点燃该气体,用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干燥的玻璃片上有水雾,用另一个蘸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实验判断,该气体成分不可能是()A.COB.H2和COC.CH4D.H2和CH4A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该气体燃烧既能生成二氧化碳,又能生成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该气体中含有C、H元素,故该气体不可能是CO。5.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由两种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可知,每种生成物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如果●代表氧元素,就都属于氧化物;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组成单质乙的元素在反应后与其他元素组成了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了变化;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2(或2∶1);由反应前后微粒的构成及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A.生成物可能都是氧化物B.乙中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变化C.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6.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烧杯中的热水为9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实验时烧杯中的热水不仅可以提供热量,还可以隔绝氧气;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由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若将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则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C.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7.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20m2020反应后质量/g2待测3226对该反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甲、丙、丁的质量比为1∶16∶13B.乙在该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C.待测质量一定为4g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D由于反应后甲物质质量减少,所以甲物质为反应物,丙、丁两种物质的质量增加,所以丙、丁两种物质均为生成物,又因为甲物质减少的质量正好等于丙、丁两种物质增加的质量,所以该反应可表示为甲→丙+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参加反应;此反应中甲、丙、丁的质量比为(20g-2g)∶(32g-20g)∶(26g-20g)=3∶2∶1;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但由于反应前乙的质量未知,故待测质量不一定为4g。8.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要成为化学家,重要的是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化学角度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室内着火被困,立即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的地方B.在通风不良的厨房里发现煤气泄漏,点火检查泄漏处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火焰D.进入面粉厂、加油站、矿井等场所前停止吸烟B室内着火时,温度高,许多有毒气体、粉尘飘在高处,应该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匍匐前进,故A正确;在通风不良的厨房里发现煤气泄漏,不能点火检查,以防引起火灾或爆炸,应切断阀门,开窗通风,故B错误;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住可以隔绝空气,使火焰熄灭,故C正确;面粉厂、加油站、矿井等场所漂浮着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进入面粉厂、加油站、矿井等场所前应停止吸烟,故D正确。D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而气体体积比和水变成水蒸气,不属于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范围,故A、B不正确;根据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镁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的质量比为(24×2)∶32=3∶2,可知6g镁完全燃烧只消耗4g氧气,则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应为6g+4g=10g,故C不正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总和,故D正确。9.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B.10克水完全蒸发可产生10克水蒸气C.6克的镁带在6克氧气中燃烧,可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12克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10.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B.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人呼吸C.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B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故A正确;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故B错误;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故C正确;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故D正确。C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条件是常温,应选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注意图中长颈漏斗下端一定要在液面以下,故A正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且干燥时气体应“长进短出”,故B正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但导管要伸入集气瓶的底部,故C不正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D正确。11.如图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错误的是()D物质燃烧以及剧烈程度与氧气及氧气浓度有关,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不一定能燃烧,例如铁丝在纯氧中能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A正确;木柴燃烧时,常把木柴架空的目的是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柴与氧气充分接触,使燃烧更加剧烈,故B正确;可燃物燃烧时不一定都有火焰,例如木炭、铁丝等高熔点的固体燃烧没有火焰,只有石蜡等低熔点固体、液体、气体燃烧才会产生火焰,故C正确;只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空气急剧膨胀,才会引起爆炸,故D错误。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不一定能燃烧B.木柴燃烧时,常把木柴架空的目的是使木柴与氧气充分接触C.可燃物燃烧时都能发光放热,但不一定都有火焰D.急速燃烧都会形成爆炸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量不变,化学方程式的左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和18个氧原子,右边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14个氧原子和2个X分子,则2个X分子中含有2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即1个X分子中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为SO2,故A正确;根据乙硫醇的化学式可知,乙硫醇中含有碳、氢、硫三种元素,故B正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故C不正确;乙硫醇含有碳元素,根据碳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一氧化碳,可以推知乙硫醇在不完全燃烧时也可能产生一氧化碳,故D正确。13.煤气中添加少量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C2H5SH)可提示煤气是否泄漏。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充分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X为SO2B.乙硫醇由三种元素组成C.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gD.乙硫醇不充分燃烧也可能产生CO14.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年提升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C.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消除大气温室效应D.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相对稳定D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故A、B错误,D正确;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减缓大气温室效应,不能消除,故C错误。D由图乙可知,蜡烛燃烧前氧气的体积分数大约为19%,即蜡烛燃烧前,瓶内除了氧气还有其他气体;蜡烛熄灭后氧气的体积分数大约为16%,即蜡烛熄灭后,瓶内不只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密闭容器内,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当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6%时,蜡烛熄灭,所以当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15.足量蜡烛在图甲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B.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C.该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D.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16.已知M、N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M+2N===P+2Q,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若M、N、P、Q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则该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B.M、N、P、Q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C.若P、Q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D.若16gM和64gN能恰好完全反应,则M、N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2C若M、N、P、Q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又因为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分子个数比,则该反应前分子的数目为1+2=3,反应后分子的数目为1+2=3,故A正确;M、N、P、Q有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如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含有氧元素,故B正确;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但生成物都是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C错误;设M、N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x、y。则M+2N===P+2Qx2y16g64g,x∶y=1∶2,故D正确。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本题包括6小题,共28分)17.(5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2H2O。(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2H2O22H2O+O2↑。(3)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在高温下炼铁3CO+Fe2O32Fe+3CO2。(4)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CO2↑+H2O。(5)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CuSO4===ZnSO4+Cu。18.(6分)环境与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1)现在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2)用石油作原料,制取汽油、煤油,是利用了组成石油各物质的沸点不同而分离出来的,所以分离石油是物理变化。(3)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很多环境问题。近年我国大范围内出现了雾霾天气,PM2.5是造成这种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下列行为能产生PM2.5的是ABCD。A.将校园的垃圾堆积起来,就地焚烧B.为方便出行,提倡大量购买和使用私家车C
本文标题:(滨州专版)2018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三部分 模拟检测 冲刺中考 阶段检测卷(二)课件 鲁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9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