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问题学生教育策略第一章摔跟头是初学走路的必要——问题学生与‘问题’第一节问题学生的界定一问题学生是一种普遍现象学业不良;问题学生拯救热线服务对象是学习成绩差和思想品德差或者有思想心理品德问题的学生;择差教育中心;设立的专门问题学生学校;从媒体披露的现象和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都说明了问题学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一)如何教育问题学生是世界各国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二)每个教师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同样是我们的学生,一个教师的教育生涯有时会因问题学生而精彩。二问题学生的问题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偏差主要有三种:一是成人的认知偏差。标准的主观性;标准的固定性;问题归属的错误。二是情景的特异性三是代际之间的鸿沟问题的客观标准问题具有社会性;问题具有普遍性;问题具有发展性。发展性问题是伴随学生的发展而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障碍性问题是由发展性问题演变而来的属于心理疾病,学生障碍性问题主要有感觉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绪和情感障碍,人际障碍和人格障碍。三问题学生的内涵: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四几个相近的概念1差生2学习困难生3学业不良第二节问题学生的主要类型一、问题学生分类的意义,只有搞清不同类型的问题学生的差异,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二、问题学生的分类(一)从问题特征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障碍类和情绪类1行为障碍。表现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不负责任,不服从,恶劣的人际关系等。2情绪问题。表现为恐惧和害怕,抑郁,社会性抑制等(二)、从问题所在领域的角度1品行不端型。强横霸道,好逸恶劳,在校滋事生非,欺凌他人,不服管教2纪律松散型3学习困难型4全面后进型(三)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角度(四)从产生问题行为的内部动因的角度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第三节问题学生的成因一国内外学者对问题学生成因的研究(一)三层级说。日本学者北尾伦彦提出造成学业不良的因素可分为三个层级。给人最大的启事就是:问题学生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二)双因素论。认为问题学生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二是心理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双亲的养育态度。(三)同心圆论。(四)四因素说。我国学者认为差生的成因包括四个因素:素质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因素。三、问题学生成因新认识从根本上说,问题学生的形成都必须具有外因与内因。外因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内因是指学生的自我因素,一般包括智力,人格,身体等。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其中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家庭因素中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学校因素中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三个外部因素中,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自我因素中影响学生发展最主要的是成熟度。(一)社会方面的原因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2伦理文化冲突导致社会价值流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社会上不良社会风气及腐败现象的影响。4计算机网络的负面影响。(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1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的2一些教师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偏低3低效,无效教学的存在4课业负担过重(三)、家庭的原因1父母教育方式。父母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只爱不管型,只管不爱型,不爱不管型。(1)只爱不管型。家长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和袒护,宠爱有加,百依百顺。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和主角,父母的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吃,穿,用上,对学习关心甚少。即使孩子在外边做了错事,少数父母也不肯认错,甚至辩解包庇,不能与学校密切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最容易养成了孩子骄横不讲理,任性妄为,自我中心,为我独尊的性格。(2)只管不爱型。父母教育方式的根本特征湿简单粗暴,缺少甚至没有说服教育,代之以打骂。孩子稍有差错,不是拳打脚踢,就是棍棒相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怨恨之心逐渐形成。与这种棍棒教育相伴的是训斥教育。孩子略有不顺意,遍恶语相加,讽刺挖苦。或者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使孩子生厌,形成逆反心理。(3)不爱不管型。所谓不爱不管其实就是撒手不管。孩子出了问题,听之任之,这对处于成长之中,缺乏基本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是最危险的,-容易把孩子引向邪路。2父母文化背景父母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3家庭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双亲与孩子的三口之家居主导地位;二是不完全家庭增多。三口之家在教育上所带来的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不完全家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亲家庭,一种是留守家庭。4家庭经济背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偏执,嫉妒,愤世嫉俗等不良心理,而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容易形成自我中心,自私,固执,不容人,养尊处优等不良心理,进取心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5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后天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融洽和谐的气氛,亲密无间的氛围以及与外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逐渐地变得心胸开阔,充满爱心,具有健康地心理和稳定地心理,反之留给孩子地只能是阴影与噩梦,只能是心理地扭曲与人格地畸形发展。(四)自身原因1性格的不成熟2缺乏基本道德判断力3基础学力的欠缺4同伴关系的失败第二章望远镜和显微镜――问题学生转化的理论基础第一节、行为主义理论及其价值一行为主义的理论分支及主要观点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华生。“刺激――反应”公式认为环境主导儿童的发展;只要严格控制环境中能够引发儿童不同反应的刺激,儿童的行为就可以被成人预测和控制。2冲动消退理论:霍尔。冲动消退当人们遭遇一些生理上的基本冲动时,为不断满足生理需要,他们会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以减轻紧张感。3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强化,提出了“刺激-强化-反应”的公式人的行为由环境引起并受环境控制。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的关键。强化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二,行为主义理论对问题学生转化的价值1、有助于科学认识外部环境与问题学生不良行为获得及新行为养成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环境能够促成或消除儿童某种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可预测的,可控制的。这意味着:A在强大的外界影响面前,学生的行为难免出现问题,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B在科学监控问题学生成长环境的前提下,只要教师能够针对某种行为反应,及时地向其提供相应地强化刺激,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转化目标。2、有助于找到问题学生转化的科学方法及策略行为主义理论为有效矫治行为问题,心理问题尤其是学习问题提供了科学地方法及策略。应用最广泛地是斯金纳的强化。强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运用教学机器,实施小步子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强化的效率;将学习的任务与可能的奖励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B控制个体行为。如可以利用微笑,表扬巩固良性行为,利用惩罚消弱不良行为。第二节社会认知理论及其价值一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一)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1相互决定论2模仿3自我效能4自我强化5期望和期望值(二)佛里茨·海德和利昂二,社会认知理论对问题学生转化的价值(一)有助于明确问题学生转化的核心任务与行为主体,同时有助于深入地认识问题学生地成因及转化前景1有助于明确问题学生转化的行为主体2有助于多思维思考问题学生的成因,正确,科学地归因3有助于对问题学生地转化成果作出乐观地期待(二)有助于找到科学的转化方法及策略1相互决定论的启示:创建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体性2模仿理论的启示:观察学习,榜样示范3自我效能,自我强化及期望理论的启示:目标系统,成功体验,发展性评价4认知平衡与认知失调的启示:协调人际关系,自我心理调解第三节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一)不同理论视野下的动机1需要理论:需要-动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自我强化-动机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4归因理论:归因-动机5强化理论:强化-动机(二)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动机是由学习内驱力和学习诱因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学习内驱力是在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学习诱因就是能够满足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客体,情景或或事件。1学习内驱力的产生机制2学习诱因的产生机制3两者引起学习动机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三)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1主观因素学习目的性及学业抱负水平。学习兴趣学业自我概念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归因倾向哇!2客观因素外部强化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三个维度。二,学习动机理论对问题学生转化的价值(一)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引发问题学生学习问题地深层原因,找到化解问题地抓手1学习动机缺乏,无学习动机,对学生地学业进步危害巨大2学习动机缺乏或无学习动机缺乏有着深层原因3在问题解决地过程中,应以发展地眼光看问题(二)有助于我们找到科学的转化方式,方法及策略1优化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环境2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明确学习目标3科学评价,及时反馈学习表现与学习结果4常用奖励,慎用惩罚5创设成就情景,增强成功经验6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第四节心理健康理论及其价值一、心理健康理论的概念(一)心理健康理论概念与标准1在学习方面:是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能够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排除不必要的恐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人际关系方面: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地需要;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地完整性。3自我方面: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正确地归因;扩展自己地生活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1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2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2000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1实施心理健康课程,传授心理保健知识,开展心理保健训练。2特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或机构提供专业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3结合各科教学内容及特点,开展课堂教学渗透。4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空间,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正确引导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5建设良好的学校学习环境与心理环境,以足够的课程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以和谐优美,温暖快乐的环境熏陶中小学学生的心灵。6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地情感体验,养成他们地意志品质。二、心理健康理论对问题学生转化的价值1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问题学生转化地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醒我们应时刻将问题学生转化工作视为教师地重要职责。2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以科学地指导问题学生转化工作。应整体地衡量学生地身心发展状况;应包容地看待问题学生,不求全责备;应周备地考察问题学生个体心理与外部环境地关系及互动状态。3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设定问题学生转化地目标,合理地选择问题学生转化所需地教育内容。第三章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问题学生教育的意义,原则,方法误区第一节问题学生教育的意义一、有助于促进问题学生的身心指向健康全面发展二、有助于化解教师危机三、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校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四、有助于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五、有助于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营造更为广阔的生态化环境第二节问题学生教育的原则一、因材施教原则(一)如何看待问题学生的个性差异1与众不同与彼此不同的标志: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每个问题学生都有独特的行为特质及心理特征;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特殊的形成原因与发展机
本文标题:问题学生教育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