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语文试题卷(A)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2020年1月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卷(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D(A.播散.(sàn)、熨帖。B.扎.(zā)。C.嬉戏。)2.C(“固然”,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承认甲事物,也不否认乙事物,与题意不符。应用“自然”,表示“理所当然”。)3.B(乙句引用成分不独立,句尾点号应放在引号外。)4.A(B.一面对两面,“赢得胜负”错。C.“诸”是兼词,等同“于之”,与后面的“于”重复。D.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错误。)5.D(D.“义”为“名作动”,坚守正义。其他三项均为“名作状”。)6.B(B.为宾语前置句,其他均为定语后置句。)7.C(A.“向使”应译为“(以前)假使”,“不行”应译为“不去行刺”。B.“速”应译为“招致”。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应译为“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8.D(④①③⑤②。连贯题,除了关注语境、关键语言如“关联词”“语气词”等外,还要注意首尾句及其与上下的联系,也要关注每句句末的标点。④①构成转折,当连在一起,且跟前文意思贴近,当放于最前。③句紧承④句“精神信仰”。到此,一个句子结束,与句号相合。根据句意,⑤②当放在一起,且与后文《春秋》《史记》相照应,所以放最后。)9.B(B.中“懒散而且舒适”为反语,表达了“我”的激愤之情。)10.C(C.据原文可知,让肿瘤恶化是低氧诱导因子的负面作用,而非缺失低氧诱导因子的结果。)11.D(A.对照原文可知,不是“氧气感知细胞和适应细胞供应”而是“细胞感知氧气和适应氧气供应”。B.对照原文可知,细胞是以“别的”机制,而非“此”机制“来维持各种功能”。C.因果倒置,“让细胞从需氧的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转变为糖酵解代谢模式来产生能量”是“细胞耐受低氧和营养过剩”的机理,而非结果。)12.①证明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②为癌症治疗带来希望;③为更广泛的科学发现提供可能。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13.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以动写静手法),形象描写出深秋枫叶红得热烈、绚烂,红得极致的特点。②连用(反复运用)动词“烧”字,既展现了枫树蓬勃的生命力,也暗含夭夭的浪漫情怀、青春活力与生命激情。③多用短句,节奏明快,透露出夭夭说话语气的热切、性格的活泼。④口语化表达,“真好看”“总烧不完”“老以为”等口语朴实率真,既有地方特色,又符合人物形象特征。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1分。每点只写出手法等未结合语境展开,酌情扣分。语文试题卷(A)参考答案第2页(共5页)14.①生活阅历丰富。文中“老江湖”“好像在水上做鸭子漂厌了,方爬上岸来做干鸭子”等语句可知他半生漂泊如今暂得安定。②关心乡里事情。老水手去萝卜溪向村中带头人报告“新生活”的消息,可见他对乡里事情的上心。③性情幽默,说话风趣。老水手调侃夭夭姊妹俩买好东西好像办嫁妆,打趣夭夭大枫木树下有小伙子唱歌,言语中透露着幽默与风趣。④对“新生活”心怀不安。听到赶路人谈论“新生活”,老水手心有不安,担心枫树坳如今的安稳、兴旺因此遭到破坏。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1分,概括正确就给分,不要求分析。如果笼统地写淳朴、善良等,未能体现人物的个性化特点,不给分。15.①更有利于展开场景描写,细腻、生动、传神地展现湘西农村风俗民情画卷。②使情节淡化,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娓娓而叙,形成独特的叙述风格。③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夭夭、老水手、掌渡船的等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于对话中塑造并逐渐丰满。④更易于表达作者对湘西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的挚爱。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写对3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16.①朴素美好的生活场景。村落中稻草堆积,各色各样农产物等待装运下船,三五个小孩相互扭打游戏,这些场景都展现出朴素美好的生活。②淳朴传统的社会礼俗。丰收后野地上举行的谢土仪式、夭夭姊妹的穿着搭配、掌渡船的所说的姑娘嫁妆等展现了湘西的社会礼俗。③温暖融洽的人情关系。夭夭对老水手的热情邀饭、老水手对夭夭的打趣赞美以及船上气氛的和乐自然,都体现了湘西温暖融洽的人情关系。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7.C(C.喻:说出来)18.C(C.兼词,于之。A.连词,于是;连词,因为。B.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D.语气词,表祈使语气;语气词,表揣测语气。)19.B(作者并非意在说明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而是为了阐明本来喜欢茂密竹林的自己,在这两丛翠竹中也能感到快然,是因为事物的多寡和情感的厚薄没有必然的联系。)20.余曰/子之言甚近于道/知道者有所适无所系/足乎己也/殆将焉往不足哉/今夫川岩之奇/林薄之幽/是逸者所适以傲夫朝市者也评分标准:错1处不扣分,对1处不给分;对2-3处给1分,4-5处2分,6-7处3分;错2-3处扣1分,4-5处扣2分,6-7处扣3分。21.(1)我曾经登上茅山、游遍天姥山观赏竹林,(竹子)确实很多啊。评分标准:“穷”“信”“侈”各1分,“穷”翻译成“登上”“穷尽”也给分,句子通顺1分。(2)晋甫摆脱了世俗艳丽的喜好,寄情于诗书,身处喧嚣嘈杂的名利场而有享受大自然风光的情趣。语文试题卷(A)参考答案第3页(共5页)评分标准:“释”“好”“放情”“处”各1分。22.爱平静澄澈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第二空意思相近即可。23.相同点:两首词都蕴含了词人被排挤而不受重用的落寞、孤独与悲愤。不同点:《水调歌头·盟鸥》还表达了在带湖闲居的恬然,对个人沉浮及世事沧桑的慨叹,在自然中暂得排遣的表面洒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抒发了对英雄的缅怀,对北伐仓皇出兵的担忧,对朝廷无能、百姓松懈的不满。评分标准:共6分。相同点2分,不同点4分。相同点如学生答“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可酌情给1分;不同点每首词写出其中任意两方面即得2分,没分析的酌情扣分。意思相近即可。24.(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4)金块珠砾,弃掷逦迤(5)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评分标准:每空1分。选句超过三句,以前三句为准。25.参照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作文参考立意:1.从信息社会中人的权利角度:信息社会,人当有免受信息侵扰的权利,而免受信息侵扰并不意味着无知。2.从信息社会“知”的真正内涵角度:信息社会的“知”当是知信息真伪,知信息价值大小,从而去芜存精,保护灵魂不被玷染。3.从信息社会公民的自觉角度:信息社会的公民,要知当知之情,也要有追求“当知而又难知”之情的勇气,更要懂得避开不当知、可不知、知不可的信息。这是信息社会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4.从信息社会公民责任角度:信息社会,任何人理当以求知为己任,理当担负起分辨信息、不随意传播信息的责任,以让自己让他人达到真知真觉的境界。守护自己与他人起码的“不知情权”。5.从“人”亘古不变的灵魂追求角度:任何时代的人都要有自己的灵魂高地,而不能让自己淹没于空洞信息中而无法自拔。信息社会中,人更要懂得用自己的方法守住灵魂高地。灵魂高地需要真正的“知”作为支撑。语文试题卷(A)参考答案第4页(共5页)【附参考译文】我们越地多高山,沿溪多种植美竹,常随崖壁伸展,上下茂密綿亘,纵目远望,无边无际,溪流汤汤,时常从竹林之中奔流而出。我常常喜欢欣赏这样的景观。那些散布生长在门庭里巷、篱笆园圃中的竹子,即使园圃成片相连,(我)也总觉得狭窄窘迫不够广阔茂密,不值得游观。然而那些长期嬉戏生活在山水之间的樵夫和放牧之人,他们的眼睛看惯了这成荫的竹林美景,也会把它们看作是门庭里巷之间的寻常之物,有时听闻别人欣赏赞誉这些竹林,就越发惊诧笑话了。而我北上渡淮水,询问那里的人,(他们)竟然不知道有竹。又来到京师,则各个名园都以竹为珍宝争着种植,(然而也仅是)无精打采的几根而已。朱晋甫书斋后有特别茂盛的两丛竹子,我多次在竹下饮酒,总是流连不愿离去。于是自笑物以稀为贵,竹在越地不被视为宝却被燕地视为宝贝,本就如此吧。我和朱晋甫都是越地的人,也是(因为)它们是作为燕地的竹子而喜欢它们吗?越地的人本来也有像我们一样懂得喜欢竹子一样的人吗?但我从前所欣赏的,一定是深山间的广袤竹林,纵横广阔到能怀抱高山溪流,必定欣赏这样的美景而后方得满足。现在晋甫仅有数百竿就已经拥有了最美的竹景,我也能随他而骋一睹之快。既然这样,那么事物的多寡和情感的厚薄,它们之间何曾有什么(关系)呢!过了不久,晋甫就在丛竹间辟一空地修建了亭子,借宋人之语命名它为“也足”。(晋甫)对我说:“我每天在竹林的也足亭中,随意舒展、闲适而坐,竹林的荫凉让身体得以满足;于清幽寂静中聆听,风吹竹叶簌簌有声,我的耳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美好的夜晚,月光倾泻,竹叶疏朗的影子交错重叠,映照于墙壁之上,层叠如画,我的眼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双耳清净,双目顿明,轻松舒爽,完全忘却了自身,此中乐趣使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受到不可言传之妙。时有客来,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物我两忘,客与我都感到满足。我曾经登上茅山、游遍天姥山观赏竹林,(竹子)确实很多啊。只是在那个时候所获得的(东西),又凭什么超过我(现在在自己家的这两丛竹子中所获得的)呢?而且您对此美景也颇为喜好,请一定给我写下这一切。”我说:“您的话很接近于“道”了,懂得“道”的人能享受外物所带来的乐趣,而不被外物所拘囿,内心知足,恐怕(大概)到哪里都会深感满足(又怎么到哪儿会感到不满足呢)!”现在那些奇丽的山水,幽静的密林,这是隐逸者所欣赏并借此傲视世俗生活的地方。(但是如果一味)推崇奇特因而唯恐山川不够深远,过分嗜好幽僻因而唯恐密林不够深邃,这样一来未免被外物所拘泥束缚。凡是被这样的心态拘囿的人,他就不能安适满足于其他的状态,必定要逃避到山语文试题卷(A)参考答案第5页(共5页)林之中而轻视世俗生活,这就是被个人的追求所捆绑束缚啊。被个人的追求所束缚的人,和无法实现追求的情况也就是一样了。晋甫摆脱了世俗艳丽的喜好,寄情于诗书,身处喧嚣嘈杂的名利场而有享受大自然风光的情趣,他与竹子应该是相投合的。至于那些追求超凡脱俗而又能摆脱固执拘泥,寄情外物又不被羁絆,看待眼前的数竿竹子,多得如同渭川的千亩茂密竹林一般而因此自我满足,这就是我所说的接近“道”的人啊。我钟意此“道”已经很久了。希望与晋甫互挽手臂,相携归隐,还望晋甫多多指教。作文评改标准第1页(共4页)一、作文原题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罗·勃朗宁说:“无知不是无辜,而是有罪。”索尔仁尼琴说:“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处于信息社会的你们对以上两句话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①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二、改作说明1.第一则材料强调“知”对于人的重要性,第二则材料在不否定“知”的前提下,更强调“不知”(注意不是“无知”)的必要性及意义。人若被迫“知”没营养的信息,难免会让灵魂受损,所以也当有“不知”的权利。“知”要看“知”的到底是什么,也要看是被迫去“知”,还是主动选择“知”的内容。信息社会要求我们要有更多的“知”,否则难以跟上时代,但信息的量与质往往并不对等,人若没有“不知情权”,便往往会迷失自我。人当为自己争取这种权利,社会也当保护每个人的这种权利。(如果作文未围绕主题(知与不知)来写,即为离题,列在六档,视情况来定,但最高不超过34分。若与主题完全无关,最高不超过20分)2.“处于信息社会”要求学生将对材料的思考置于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就算提及其他时代的“知”或“不知”,也当是为了论证在“信息社会”的“知”的取舍,否则即为偏题。(列在五、六档,最高不超过39分)“对以上两句话”要求在综合思考两句话的前提下去叙事、抒情、议论。若全文只涉一句,或对另一句只是提及,则视为偏题。(列在五、六档,最高不超过39分)3.本次作文参考立意如下:(1)从信息社会人的权利角度:信息社会,人当有免受信息侵扰的权利,而免受信
本文标题: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试题(A)(PDF)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3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