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讲:张英奎教授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4学时第二章管理的哲学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4学时第三章计划4学时第四章决策6学时第五章组织工作4学时章节设置第六章人力资源管理4学时第七章领导职能6学时第八章激励4学时第九章沟通4学时第十章控制4学时第十一章未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2学时章节设置管理与管理学第章1管理的概念经济学家管理是生产转动的一个条件,没有管理就没有生产。社会学家管理是一种职权系统。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管理是一种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是企业经营的六种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之一,它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种职能。管理的概念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理解为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求达成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决策理论学学派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管理的概念经验主义学派管理是一种工作,因此它有其技能、有其工具、有其技术;管理是一门学术,是一门到处均可运用的系统化知识;管理也是一种文化,它包含在价值、风格、信仰与传统之中;管理还是一种任务,它主要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管理的概念作业学派把管理看作一种技能,是一种通过别人,并同别人一道完成工作的技能,是使集体成员互相协作完成工作的技能,是清除障碍和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技能。管理的概念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阿法纳西耶夫则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他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说,管理就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管理的概念综合以上所述,所谓管理,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管理的概念法国管理大师亨利·法约尔在1915年提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后来,西方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做了发展和补充,先后出现了所谓的三职能说、四职能说、五职能说、六职能说乃至七职能说,各学者对管理职能的阐述可见表。管理的职能计划计划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组织预期目标和行动方案所做出的选择和具体安排。简单地说,计划涵盖了组织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它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前提,可以说离开了计划,其他管理职能就无法行使。管理的职能组织组织职能在于保持完成计划所必须的活动的连贯性和协调一致,保证活动系统内部过程发展的平衡并给予调整。主要完成下述职能:1.组织设计。2.人员配备。3.组织运行。管理的职能领导领导是指在组织确立之后、各级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影响力,指导和影响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的过程与艺术。管理的职能控制控制是指为了确保系统按预期目标运作,对其发展过程不断地调整和施加影响的过程。管理的职能围绕管理职能所开展的管理工作,有其独特的品性,这主要表现在:(一)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二)管理工作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三)管理的二重性管理实质与二重性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作业工作是指在组织中专门从事某项具体生产业务活动和专门技术工作的人员所进行的工作、他们大多位于一线,直接从事生产与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则是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去完成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在通常的情况下,管理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包括计划安排、组织与领导以及检查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方面。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需要说明的是,作业工作和管理工作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不同性质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工作者不能去从事作业工作。但是,作为管理者要注意工作的主次。如果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作业工作,那就等于忘记了管理者的身份,因而也不可能成为称职的管理者。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管理的二重性•具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关系管理关系就是人们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同人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相比较,管理关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管理关系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二,管理关系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第三,管理关系中还包含着心理关系。管理关系管理关系同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管理关系要以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作为前提和基础,而且更主要的是指管理关系之中就包含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以及价值关系。管理关系人类的活动相对地划分为实践、认识、评价和管理,这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是一种理论抽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管理关系组织的环境可以分为组织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管理和环境外部环境组织的一般环境(1)组织的政治环境(2)组织的经济环境(3)组织的技术环境(4)组织的社会文化环境(5)组织的自然环境外部环境组织的特殊环境(1)用户(2)竞争对手(3)供应商内部环境管理和环境一般性综合性模糊性实践性管理学的特点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1、管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学习管理学是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3、学习管理学是获取管理知识的有效途径。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是一流人才,只懂管理不懂技术的人才是二流人才,只懂技术不懂管理的人才是三流人才。案例分析:[情形]设备部经理王威吩咐领班刘江带一班人马去安装一套新的燃气系统,而这套系统却出现渗漏,王威的上司认为,王威必须对此负责,哪怕系统安装的时候王威正出差在外。同样,王威会认为刘江必须对此负责,哪怕刘江从来不拿工具干活。[问题]作为管理人员,王威与刘江为什么要对这一失误负责?他们究竟该负什么责任?一、名词解释:1.管理2.管理学二、简述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三、简述管理与领导的区别。四、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思考题阐明管理的基本概念。阐明管理的职能和管理的实质。阐明管理的二重性及其意义。区别管理与领导的关系。全面阐明管理关系、管理与环境。阐明管理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本章内容要点第章2管理的哲学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管理哲学管理主体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的主要因素。社会管理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主体。任何一个集体,如果有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集团,他们就会在彼此间形成各式各样的有利于工作进程的协作。反之,没有这样一个管理主体,这个集体的协作将极难以形成,他们的能力、精力和时间就会大量地耗费在不必要的磨擦和相互牵制上,很难取得理想的活动效果。管理主体的规定管理主体是指有头脑、能思维的从事管理活动的人。1.管理主体的知识2.管理主体的能力3.管理主体的权力4.管理主体的事业心管理主体系统管理主体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决策系统制定方案•执行系统加以贯彻•监督系统监督执行•智囊系统沟通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之间的联系,为决策系统服务管理主体的工作效率管理主体的问题,主要是一个工作效率的问题。由于管理主体总是作为集体而存在的,因此,影响管理主体工作效率的除了个人素质以外,还包括集体成员的特性互补和良好的结构以及心理相容等许多方面。1.特性互补与整体适应力2.结构合理与系统效应3.心理相容与整体团结管理主体的行为方式管理主体的工作效率还同管理主体的行为方式,即管理方式相联系。1.独断、民主和放任2.以人为中心和以工作为中心管理客体管理客体是进入管理主体活动领域的人或物,是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管理活动的内容就是由管理客体决定的。管理客体的形式国外较早的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客体是人、财、物三种形式。后来,有些管理学家主张再加上时间和信息,于是,管理客体由三种形式扩大为五种形式,形成管理客体“五因素说”。最近有的学者又提出管理客体“七因素说”强调管理者还要注意士气,注意管理方法。管理客体的属性1.管理客体的客观性2.管理客体的可管理性3.管理客体的系统性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主要客体。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不仅在职能上同管理主体有着明显的差别,而且在性质上同其它形式的管理客体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任何管理者要做好管理工作,都必须了解人作为管理客体的特殊性。重视需要是对人管理的核心社会是个自我管理的系统。任何社会都通过社会信息对人施加影响,以求其行为适合于该社会的原则和要求,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社会规定的目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的理论,在西方是人们最广泛提及的管理激励理论之一。(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重视需要是对人管理的核心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无论在性质、职能或作用方面都是明显不同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有着确定的界限,不容混淆。但是,作为管理活动的两极,他们又不是各自独立、彼此隔绝、互不相干的,而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管理主客体职能的相互依存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互联系,首先表现在它们的职能方面互为前提、互相规定,离开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1.管理与服从2.“自知之明”和自我管理管理主客体角色的相互变换•社会角色按照社会学的理论,每个人都在特定的社会和组织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为了社会、组织的稳定、有序、优化,社会和组织便对每个处在这个地位的人规定了一套行为模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以一定的地位、身份去进行社会活动时所依循的这种行为模式,就是人的社会角色。•角色变换和管理艺术•角色变换的原则遵循正确的变换原则,首先必须明确人是一个角色集,而角色变换是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某一角色发生变化,而不是全部角色的变化。在社会角色发生变换的时候,还必须坚持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管理主客体角色的相互变换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经验管理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经验管理又称传统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20世纪初到40年代科学管理又称科学管理阶段科学管理又称科学管理阶段。创始者是美国的泰勒,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继其之后,还有吉尔布勒斯、甘特、福特等人,他们也为科学管理作过贡献。泰勒对企业管理的最大贡献是他主张一切管理问题都应当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解决,实行各方面工作的标准化,使个人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这就开创了科学管理阶段。概括地说,科学管理的特点是将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系统化和标准化,并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和解决企业内部生产管理问题。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从20世纪40年代到现在为现代管理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①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管理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②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③要求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行为科学学派•行为科学的产生及其特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取新型的领导方法,借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以促进每一成员能与企业领导进行真诚的合作。•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行为科学学派•Z理论Z理论是在总结日本管理经验提出的,它认为企业管理者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其主要内容是:企业对职工的雇用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鼓励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实行个人负责制;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对企业职工要进行全面培训,对职工要进行准确评价与逐级提拔。管理科学学派主要特点:1.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体目标是以最少消耗求得最大经济效益。2.企业管理问题可以通过数学的公式、符号和模型的演算,把生产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得出最优方案,从而达到量化管理的标准。主要特点:3.依靠电子计算机辅助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使企业正常管理工作达到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4.强调把先进的科学理
本文标题:01-03管理学s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6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