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单元10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一种落叶藤本植物,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也被称为巴山虎、地锦、常青藤等。爬山虎既然是植物,又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揭开这其中的奥秘。课文题目爬山虎的脚课文分析《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作者在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适当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提前搜集关于爬山虎的资料及图片,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引起他们观察身边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为学生架起一道通向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教学策略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教学时要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嫩红、舒服、均匀、重叠、空隙、反面、触角、弯曲、细小、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3.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4.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和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3.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教学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增强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2.教师准备:多媒体素材,如爬山虎的相关资料及图片。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2.词句解析。(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pū。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三、教学建议1.如果有条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2.本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一种思路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叶尖一顺儿朝下”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另一种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逐一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3.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关于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理解:(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准确。(3)同桌互相看看画的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5)课后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特别要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等有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可以采取实物演示的办法,或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也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表现出爬山虎往上爬的情景。一边画,一边讲,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弄清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没触着墙的,抓住“萎了”“痕迹”来理解;触着墙的,抓住“变成灰色”“相当牢固”来理解。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4.在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建议学生把第2自然段和后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弄清楚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5.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教师要让学生找出这些体现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多读几遍,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6.本课的生字词可以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随机进行。如,可以结合揭示课题认读“虎”字,并指导书写笔顺和字形结构。在初读课文时,重点放在指导读准字音上,如,“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要求会写的字中,“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字形和结构特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7.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积累语言的练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在学生抄写之前,可以留出时间充分交流一下,说说自己为什么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在相互交流中品味词句,提高鉴赏力。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小练笔,如,用第一人称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或是自己观察一种植物后写一写。8.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参考课后资料袋P38页。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在开展活动之前,要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微课设计指导一、谈话导入,揭示文题。(约5分钟)1.谈话导入:同学们,有一种植物,它不像丝瓜、葡萄依附架子往高处生长。这是一种什么植物呢?2.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这种植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36页,大声地告诉老师,这种植物的名字是什么?(爬山虎)(板书课文题目)3.介绍作者叶圣陶的生平。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爬山虎的知识。2.学生自由交流对爬山虎的了解。3.全班交流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可组织“猜猜我是谁”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整体把握,轻叩文本。(约15分钟)1.配乐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朗读语气。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请学生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4.请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5.引导学生理解不懂的字词。6.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1.学生聆听老师配乐朗读,注意辨正字音词义和语句停顿。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感悟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3.借助工具书,掌握不理解的字词。4.找出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1.老师除了自己范读课文,也可以指定学生来范读,让学生参与进来,切身体会。2.扫除生字障碍,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三、自主探究,理解第1、2自然段。(约15分钟)读第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叶子?2.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3.课件展示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叶子,直观感受画面。4.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在什么地方?5.在观察爬山虎的叶子时,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想想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6.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1.学生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熟悉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3.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先和同学探讨,再向老师请教。4.熟读第2自然段,分层背诵。5.画出文中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1.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书,教师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2.可做小活动,让学生赏析“叶之美”。3.给学生播放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深入体会爬山虎的美,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叶子静态和动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7.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课时知识点和学习方法。2.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3.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爬山虎的感受。1.学生交流本课所得,通过自已对课文的理解来交流阅读感受。2.回顾第2自然段的内容,并背诵。3.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第2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微课设计指导一、复习导入,引发疑问。(约5分钟)1.听写导入。听写生字词语。2.复习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叶子,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生做介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段落,了解爬山虎的脚。3.背诵导入。指名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并说说该段大意。1.同桌互相评阅,最后对照课本,检查写错的字词,摘录在集错本上。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3.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并说说第2自然段的大意。1.检查所学,复习巩固。2.错字积累,巧记生字。二、导学第3自然段,认识爬山虎的脚的样
本文标题: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爬山虎的脚教案(pdf)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72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