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24页)2017-2018学年北京课改新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中档难度提升题(pdf有答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证明需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B.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氧气C.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起到隔绝空气和升高温度的作用D.实验结束后,去掉铜片上的白色固体,看到铜片变黑,这是磷的氧化物与铜片反应的结果2.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3.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第2页(共24页)磷的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B.图1白磷未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C.图2白磷未燃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D.图3中的白磷如果换成红磷一样能够燃烧,因为红磷具有可燃性4.煤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燃料,现在将煤加工成蜂窝状的目的是()A.减少氧气的消耗B.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减少酸雨的形成5.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A.减少空气通入量B.充分利用热能C.块状煤碾成粉末D.净化尾气6.燃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A.散热的速度加快B.聚集的热量增加C.柴禾的着火点降低D.增大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7.燃烧、灭火、自救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生活常识。从化学角度看,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A.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B.高楼起火,赶紧乘电梯逃生C.油锅着火,添加菜叶是为降低油的着火点D.身上的衣服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衣服的着火点8.我国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处理火灾现场方法错误的是()A.油库着火,用水浇灭B.身上着火时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C.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第3页(共24页)D.无法逃生时,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并向门窗浇水,再发出求救信号9.防患于未然,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认识或做法错误的是()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加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B.高层建筑物起火时不能乘电梯撤离C.在野外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然后脱掉防止复燃D.油库、面粉厂、纺织厂、和煤矿厂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10.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天然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B.白磷在冷水,通入空气后能燃烧C.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造成大气污染的SO2、CO、NO2等气体,主要来源于工厂和汽车排放的废气B.只要将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到着火点之上就可以发生燃烧C.天然气管道泄漏,随时会有爆炸的危险D.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也会造成水污染12.“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天然气泄漏,要迅速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切忌在室内打电话报警或开灯检查D.油库,面粉厂,纺织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13.刚炒熟的空心菜,嫩、绿脆香多汁,令人馋涎欲滴,而端上桌子一两分钟就逐渐变黑,这可能与空气中的()有关.A.氮气B.稀有气体C.氧气D.二氧化碳第4页(共24页)14.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A.氢气B.一氧化碳C.氮气D.甲烷15.下列生活实例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木炭的燃烧B.水受热变成水蒸气C.石蜡熔化D.剩菜变馊16.如图所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A.硫粉B.煤粉C.面粉D.石灰石粉17.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降低了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18.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5页(共24页)A.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燃爆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C.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D.实验用的容器可以用废旧矿泉水瓶,也可以用玻璃瓶19.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B.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抹布扑盖C.厨房内天然气泄漏开启排气扇通风D.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20.实验室新购回一批药品:①红磷;②大理石;③铁丝;④酒精;⑤硫磺⑥木炭;⑦黑火药.必须归入易燃易爆专柜的药品是()A.①④⑤⑥B.①③④⑤C.①④⑤⑦D.①③⑤⑦二.填空题(共10小题)21.为了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1)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2)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中70℃热水的作用:。第6页(共24页)22.(1)以下是四种常用的危险品标志,油罐车上应贴的标志是(填序号)(2)油罐车起火燃烧有三个必要条件:其中汽油为可燃物,还需要有氧气和.(3)调查表明,火灾伤人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当油罐车起火燃烧爆炸时,下列自救措施不当的是(填序号).A.迅速脱下衣物,扑灭大火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23.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人们应科学地使用能源.(1)煤炭加工成蜂窝煤,可以减少(填具体物质)的产生.(2)应对能源危机的方法之一是节约现有能源,作为中学生在节约能源方面能做到的措施有(举一例).24.生活和环境与化学密切相关.为了保护环境,用煤作燃料的煤炉要适当增大进风口,将煤粉吹起使之剧烈燃烧,请解释这种做法有利于节能的原因:.若要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下列措施可行的是(填序号).A.改变燃料结构B.开发新能源C.减少化石燃料使用D.将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液化埋入深海中.25.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第7页(共24页)(1)图①和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①,②.(2)图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水,还造成图④的后果,其原因是:,,使燃烧更猛烈;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26.世事洞明皆学问,家庭厨房就是一个化学小世界。(1)小远放学一进家门就闻到菜香,这证明了微粒具有的性质。(2)小远提醒正在炒菜的妈妈,若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3)小远家新买了某一品牌净水器,活性炭是净水器中一重要物质,活性炭净化水时,主要是利用了活性炭的性质。27.我国国务院在2000年2月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这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工程,其中“气”是指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1)如图,集气瓶里盛有甲烷,U形管左右液面相平,将整个装置放置在阳光之下一定时间,液面,再将该装置放入黑暗中,若观察到液面仍保持原状,即可证明甲烷是温室气体.(2)天然气管道在第一次输送到用户家里时必须先在管道内充满氮气,这样做的原因是.28.(1)若发现燃气泄漏,应采取的正确做法是(填字母序号).A.打电话报警B.打开抽油烟机C.开窗通风(2)炒油锅着火,应立即.29.下列变化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燃烧B.酒精挥发C.钢铁生锈D..30.化学与生活(1)食物变质是一种氧化反应(填“剧烈”、“缓慢”).第8页(共24页)(2)炎热的夏季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原因是.(3)请根据如图所示回答问题:图1和图2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图1:,图2:.第9页(共24页)2017-2018学年北京课改新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中档难度提升题(pdf有答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证明需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B.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氧气C.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起到隔绝空气和升高温度的作用D.实验结束后,去掉铜片上的白色固体,看到铜片变黑,这是磷的氧化物与铜片反应的结果【解答】解:A、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可证明需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B、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水下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可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C、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可起到隔绝空气和升高温度的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D、实验结束后,去掉铜片上的白色固体,看到铜片变黑,这是氧气与铜片反应的结果,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2.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第10页(共24页)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解答】解:A.红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故正确;B.实验过程②的a中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不会发生燃烧,故正确;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将空气排净,再点燃酒精灯,才能验证氮气不支持燃烧,故正确;D.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错误。故选:D。3.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第11页(共24页)B.图1白磷未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C.图2白磷未燃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D.图3中的白磷如果换成红磷一样能够燃烧,因为红磷具有可燃性【解答】解:A、在此实验中我们用热水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燃点,故正确;B、若没有氧气,可燃物也不能燃烧,所以在图1中给白磷通入二氧化碳白磷不燃烧,故正确。C、图2使用冰水温度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不燃烧,故正确。D、由于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若将图3中白磷换成红磷,而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会燃烧,故错误。故选:D。4.煤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燃料,现在将煤加工成蜂窝状的目的是()A.减少氧气的消耗B.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减少酸雨的形成【解答】解:生活中常常将煤加工成蜂窝状,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煤燃烧;故选:B。5.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A.减少空气通入量B.充分利用热能C.块状煤碾成粉末D.净化尾气【解答】解:将煤粉碎或做成蜂窝煤,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鼓入空气,增加氧气的浓度,都可以使煤充分燃烧。故选:C。6.燃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A.散热的速度加快B.聚集的热量增加C.柴禾的着火点降低D.增大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第12页(共24页)【解答】解: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
本文标题:2017-2018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章 燃烧的学问 第一节 探索燃烧与灭火中档难度提升题(pd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74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