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吉林省梅河博文高中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生物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胞内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叶肉细胞中的淀粉是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的B.酶、抗体、激素、神经递质的合成都与核糖体有关C.蛋白质遇高温变性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数不变D.真核细胞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8种【答案】C【解析】叶肉细胞中的淀粉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的,A错误;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绝大多数酶、抗体和有的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B错误;蛋白质遇高温变性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数不变,C正确;真核细胞中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DNA中含有A、C、G、T四种碱基,RNA中含有A、C、G、U四种碱基,因此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3种脱氧核苷酸和3种核糖核苷酸,即共有6种,D错误。【点睛】此题的易错点在于因对核酸的种类和化学组成的记忆和理解存在偏差而导致对D选项的误判。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主要场所B.核糖体是醋酸菌、噬菌体唯一共有的细胞器C.念珠藻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线粒体D.神经细胞膜面积大,有利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答案】D【解析】【分析】-2-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变异的控制中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等,但是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等其他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详解】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没有核糖体,B错误;念珠藻是一种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核糖体,C错误;神经细胞有很多突起,膜面积大,有利于细胞间信息交流,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能够识别常见的原核生物,明确原核生物不仅没有细胞核,也没有除了核糖体以外的如线粒体等细胞器。3.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大多数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各种蛋白质合成之后要分别运送到细胞中的不同部位,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图表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a、b、c表示某些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①、②、③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B.该过程可以说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C.a表示脱水缩合过程,b、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及运输过程D.分泌蛋白在分泌过程中共通过3层生物膜【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据图可知,图中①②为加工场所,故为①为内质网,②为高尔基体,③能供能,为线粒体,图中a在核糖体上进行,可表示脱水缩合过程,b、c分别表示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与蛋白质的加工及运输过程。【详解】由图可知,①、②、③分别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A正确;分泌蛋白合成过程可以说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B正确;a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b表示内质网对肽链进行一些加工,形成较成熟的蛋白质,c表示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及运输过程,C正确;分泌蛋白在分泌过程中利用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不需要跨膜,通过0层生物膜,D错误;故错误的应选D。【点睛】分泌蛋白在分泌过程中共通过0层生物膜。-3-4.下列关于膜蛋白和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质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扩散速率与其脂溶性无关B.膜蛋白不参与一切物质跨膜运输的被动运输过程C.主动运输可以使被运输的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浓度不同D.膜蛋白镶嵌、贯穿或覆盖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膜上呈对称分布【答案】C【解析】【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不需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需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详解】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根据相似相容原理,脂溶性物质优先通过细胞膜,A错误;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膜蛋白)的协助,B错误;主动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使被运输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C正确;膜蛋白镶嵌、贯穿或覆盖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膜上呈不对称分布,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及实例,能列表比较三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5.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A.子叶细胞中包被脂肪颗粒的膜对葡萄糖具有选择透过性B.红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都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C.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体现膜的流动性D.台盼蓝进入活酵母细胞从而将细胞染成蓝色体现膜的流动性【答案】D-4-【解析】葡萄糖通过子叶细胞中包被脂肪颗粒的膜需要载体协助,对葡萄糖具有选择透过性,A正确;红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依次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均需要载体协助,都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过程体现膜的流动性,C正确;活酵母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活酵母细胞,不会被染成蓝色,D错误。6.下列有关酶与ATP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少数酶的组成元素与ATP的组成元素相同B.人体在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速度大于分解速度C.叶肉细胞中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D.寒冷的冬季,哺乳动物体内酶的活性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答案】A【解析】【分析】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ATP,其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详解】当酶的本质是RNA时,组成元素与ATP相同,都是C、H、O、N、P,A正确;人体在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和分解速率都加快,ATP和AD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ATP的合成速率和分解速率相等,B错误;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叶肉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C错误;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故寒冷的冬季,体内酶的活性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D错误。【点睛】本题的难点是:酶的绝大多数本质是蛋白质,如消化酶,少数本质是RNA。7.图1是对酶的某种特性的解释模型,图2、3、4、5、6是在不同条件下某种酶促反应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5-A.图1可以解释酶具有专一性,由图5和图6可判断该酶很可能是麦芽糖酶B.图2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图3可判断该酶最适pH不受温度影响C.由图4可判断该酶的最适温度不受pH的影响D.图3和图4中温度和pH对酶的影响机理是完全一样的【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1可知,酶(b)通过与反应物(c)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b-c)从而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起催化作用,催化c水解生成了e和d,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是由酶和底物的结构决定的,表示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分析图2可知,与没有加入催化剂相比,加入酶的反应速率更大,表示酶具有催化性。分析图3可知,不同的温度条件下,A点对应的反应物剩余量最少,说明实验温度范围内,该酶的最适宜pH不受温度影响。分析图4可知,在PH=1、PH=13、PH=7中,PH=7时底物的剩余量少,说明PH=7时酶的活性最高,所以若PH从1上升到13,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先上升后下降。分析图5可知,经蛋白酶的处理,酶活性逐渐下降,说明该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分析图6可知,该酶能催化麦芽糖分解,不能催化蔗糖分解,-6-则该酶可能是麦芽糖酶。【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说明了酶具有专一性,图5可以判断该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可能是麦芽糖酶,图6可以判断该酶可能是麦芽糖酶,A正确;图2说明酶具有催化性,图3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酶最适pH不变,可判断该酶最适pH不受温度影响,同理图4可判断该酶的最适温度不受pH的影响,BC正确;温度和pH对酶的影响机理不是完全一样,低温时,酶分子活性受到抑制,但并未失活,若恢复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升至最高;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被破坏而使酶永久失活,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关酶的活性、特性和影响因素的知识点,能够正确分析各个图形,找出各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等,进而得出相关的结论。8.关于利用洋葱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时,对解离的根尖先漂洗后染色B.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细胞都要保持活性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可充当质壁分离实验的材料,因其液泡中无色素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健那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答案】A【解析】【分析】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时,观察的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只有细胞保持生活状态,才能观察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在选材时,最好选择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因为此处的细胞是成熟细胞,有大液泡且含有色素。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由于要对观察细胞进行固定、解离等操作,所以在观察细胞时,细胞已经死亡。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利用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被染上绿色,利用吡罗红与RNA亲和力强,使RNA染上红色,从而观察到两种核酸在细胞中的主要分布。【详解】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正确;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细胞需要保持活性,而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细胞因固定和解离而失去活性,B错误;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最好选择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因为此处的细胞是成熟细胞,有大液泡且含有色素,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也可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只是观察时,视野尽量调暗一些,C错误;根据甲基绿使DNA染上绿色,吡罗红使RNA染上红色,可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7-D错误。【点睛】易错选项D,误把“健那绿”当作“甲基绿”。9.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时,叶绿体不需染色,线粒体用甲基绿染色B.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pH是自变量,温度属于无关变量C.纸层析法分离绿叶色素时,滤纸条上蓝绿色带最宽,黄绿色带离层析液最近D.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时,呈正方形的细胞中才可能观察到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的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用健那绿使线粒体染成蓝色再观察,健那绿是活细胞染色剂,染色后,细胞仍然保持活性。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详解】观察线粒体用健那绿染色,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性染色剂,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线粒体呈蓝绿色,A错误;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PH是自变量,温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但不是本实验要探究的自变量,属于无关变量,B正确;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滤纸条上蓝绿色叶绿素a色素含量最多,带最宽,黄绿色叶绿素b带离层析液最近,C正确;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呈正方形,正处于细胞有丝分裂,可以观察到染色体,D正确。【点睛】易错选项A,容易混淆对线粒体和DNA的染色剂,前者是健那绿,后者是甲基绿。10.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真核细胞增殖过程中都能保证遗传物质的
本文标题:吉林省梅河博文高中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2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