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群落的结构与演替(限时:40分钟)1.(2018浙江卷)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D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2.(2019内蒙古赤峰宁城月考)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A.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B解析:依题意可知,某些大型藤本与高大的乔木相互竞争夺阳光等资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3.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年份一二三四五六七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1.31.351.10.950.650.330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C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前三年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量比值大于1,三年后该比值小于1,且越来越低,说明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前三年两个种群数量都增加,但甲增加的更快,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B错误、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不是S型增长,A错误;草原中的兔子和牛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D错误。24.(2019陕西宝鸡九校检测)如图为某桑园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年龄组成C.b点时,七星瓢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B解析:分析题图可以看出,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蚜虫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因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而应用样方法;从图中可以看出,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从图上可以看出,七星瓢虫的数量随着蚜虫的变化而变化,则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的关系是捕食。5.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解析: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6.(2019宁德市第二次质检)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3的是()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C解析: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物种的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此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C错误;由于森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时有限的,食性相同的鸟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种间竞争,最终的结果是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D正确。7.(2019株洲一模)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C解析: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48.(2019海口质检)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D解析:根据甲、乙两种群的曲线变化,可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但是甲种群不一定是生产者;M点时甲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9.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人类活动常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解析: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越小,则群落演替越慢,A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可能增加或降低,B正确;不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要历经竞争平衡阶段,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10.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是()5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C解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与外界环境因素(光照、温度等)有关;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分层现象;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如玉米和大豆间种。11.下列有关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B.草地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但没有垂直结构C.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数量的多少,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变化D解析:群落中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A项错误;任何群落的结构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变化,D项正确。12.(2019南宁模拟)为了研究某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做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从、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6类别灌草从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17.43116.61150.8155.50总呼吸量[t/(hm2·a)]15.9392.73124.8140.98叶面积指数2.4811.2817.766.63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a)]6.65377.52398.57184.74注: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D解析:自然状态下,群落向营养结构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故该地区群落演替方向为灌草丛阶段→针叶林阶段→针阔叶混交林阶段→常绿阔叶林阶段,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植被干物质的量与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食性动物的捕食、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有关;四个群落都有垂直结构。13.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A解析: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群落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物种丰富度由小到大,优势种会随着演替的进程而发生变化,由草本植物转变为乔木,食物链也越来越交错复杂,这种演替为次生演替。14.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7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B解析: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①③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因此是错误的。1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8C.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D.图中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C解析:该模型是用坐标曲线构建的,应属于数字模型;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捕食者种群数量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即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依次循环,可见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因为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物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猎物的K值应为N2,捕食者的K值应为P2;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16.(2017天津卷)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9(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右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答案:(1)次生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4)S317.(2019山东潍坊一模)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我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湿地类型线虫属丰富度土层深度(
本文标题: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3512 .html